肌骨超声对肩周炎诊断治疗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目的:评价肌骨超声对肩周炎诊断的准确性和引导注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4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0例,采用小针刀治疗,研究组20例,采用超声引导注射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治疗有效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性90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低于对照组95%,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肌骨超声诊断并引导注射治疗肩周炎与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疗效比较暂无明显优势.关键字:肌骨超声;肩周炎;注射治疗;小针刀;肩周炎是疼痛科常见疾病之一,又被称之为粘连性肩关节炎,是多种原因致肩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关节腔变窄和轻度骨质疏松为临床特点.通常发生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病变基础上,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若患者未予以及时的治疗还将产生三角肌萎缩等不良现状.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为例,探讨肌骨超声对肩周炎诊断的准确性和引导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4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具有肩背部及上臂疼痛,患侧肩关节功能受限,以上举,外展,后伸明显,部分患者伴有三角肌萎缩等特点.排除外伤导致肩袖损伤患者,结核病.肿瘤等疾病患者及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7~61岁,病程3月~1年;研究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35~65岁,病程3月~1年,入选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知情研究同意书上签字确认,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1.2.方法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1)定点.以神经定位法和压痛定位法定位.肩部及上肢主要由C5-T1神经支配,根据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神经在脊柱出口作为治疗点;指压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起止点,肱二头肌肌间沟等处,压痛点为治疗点.(2)小针刀操作.针对治疗点进针,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形平行,将刀体垂直于皮面,快速刺进患者的皮肤直到病灶处,作十字点切,当感觉刀下有松动后出刀.出针后压迫止血,并为患者贴创可贴;操作完毕后予以中药封包局部微热量外敷,减轻针刀治疗后的疼痛感.1周1次.研究组采用肌骨超声诊断并引导注射治疗肩周炎,方法如下.(1)超声检查.患者采取坐位,针对肩部及上臂疼痛区域进行超声扫描,选择超声所见异常部位为治疗部位.(2)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治疗,将2ml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0.5mg的维生素B12注射液1ml.1ml:2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0.9%氯化钠注射液10ml进行充分混合摇匀.对每个治疗点进行注射,每个点注射1~2ml混合液;如果病变部位积液较多,先将积液抽出后再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出针,压迫针孔.两组患者治疗完毕后均嘱咐每日进行肩部功能锻炼,一般选用爬墙锻炼,大幅度肩部活动等.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未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稍有减轻.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与(?±s)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所示.表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2.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结果比较研究组随访1个月,复发3例,复发率15%,对照组随访1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5%.3.讨论肩周炎患者均具有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部及上臂疼痛,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CT检测常无明显异常.肌骨超声的应用广泛推广后对软组织损伤疾病的诊断作出很好的补充.肩周炎的超声学特征:(1)肱二头肌长头在结节间沟处可见低回声区,肌腱增厚,腱内可见点状高回声图像,部分可见三角肌下滑囊增厚,伴低回声影像;(2)冈上肌在肱骨大结节附着处可见粗糙.高回声影像,少部分可见肩峰下滑囊增厚,低回声影象;(3)冈下肌和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附着处可见粗糙.高回声影像;(4)另外喙肱肌在喙突附着处,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结节处偶有异常.这些异常代表关节囊积液和肌腱,肌肉的慢性损伤,因此选取为治疗点.小针刀治疗的选点以神经定位法和压痛点定位法为准,常定的治疗点是:(1)冈上肌在肩胛上角和肱骨大结节附着处;(2)冈下肌,小圆肌在冈下窝和肱骨大结节附着处;(3)肱二头肌长头通过结节间沟处;(4)C5-T1神经根在椎间隙的出口.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针刀治疗点包含了大部分超声定位点,且选择的治疗点明显多于超声所发现的异常点.从整体治疗效果上分析,研究组弱于对照组,但是临床中发现,在肩周炎中肱二头肌长头损伤导致上臂后伸受限和冈上肌在肱骨大结节附着处损伤导致肩部疼痛的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治疗效果优于小针刀治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主要有两点:(1)超声的准确定位能引导注射针抽吸积液并将药物注射至病灶,达到较好效果;(2)痛点定位只能定出大概范围,不能精确引导小针刀治疗.另外小针刀治疗中出现血肿的几率大于超声引导的注射治疗.综上所述,超声诊断肩周炎具有准确但不全面的特点,治疗上能安全,高效引导注射.目前肌骨超声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对软组织损伤的认识还有待完善.其准确,安全,可视的优点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不断改进会成为疼痛学科诊疗不可或缺的工具.参考文献:[1]赵亚平,赵晋平,胡文江等,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囊的超声生理测值及影像特征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092.[2]陈建宇,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7):373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