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定位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置管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1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以此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来评判两种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本次对照实验来看,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更好,10例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患者舒适度评分(112.36±11.34)分;而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对照组中,并发症患者2例,占比20.00%,患者舒适度评分(92.17±8.64)分.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置管患者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关键字:腔内心电图;PICC置管;并发症;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患有各类恶性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恶性肿瘤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度成为危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头号敌人,但在当前医疗技术不断向前推进的情况下,使得的综合医疗实力取得了持续进步,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PICC置管可以为患者输入化疗药物创造条件,为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提供帮助,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以至于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二次伤害,当前,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通过其先进的定位技术,对导管尖端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导管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切实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患者均为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2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每组10例患者的规模平均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其次,本次实验对象均无精神类病史,患者或患者家属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观察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56.21±1.24)岁,分别患有泌尿类疾病.心血管疾病.胃癌.恶性淋巴瘤;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54.24±2.37)岁,分别患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泌尿类疾病.神经类疾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将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对照组中,并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在治疗之前,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情况能够达到PICC置管的要求,在置管完成后,医务人员应使用X线摄片定位.此外,医务人员要对置管后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检验,如导管尖端的位置过短或过长,应重复上述操作,并进行X光定位[1].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置管的基础上增加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腔内心电图,可以有效地监测P波变化,然后根据P波变化的规律来提高置管的准确度,置管完成后,与对照组相同,采取X线摄片对比[2,3].1.3.疗效判断标准本次对照实验的疗效判断标准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为主.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2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本次对照实验来看,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更好,10例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患者舒适度评分(112.36±11.34)分;而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对照组中,并发症患者2例,占比20.00%,患者舒适度评分(92.17±8.64)分.组间差异较大(P<0.05).见表1-表2.3.讨论在过去,医疗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对多数疑难杂症束手无策,导致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面临着较大的威胁,且过去,由于快速的发展,使得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同时也成为了致病的重要因素.随着疾病种类的多样性发展,医疗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此类病症治愈率低,死亡率较高,在广大群众看来,患上该疾病即是宣判了死刑,患者在患上此类病症初期,症状较轻,易忽视,一般均是在中期.晚期被发现,会对患者及患者家庭造成极大的打击,并且还会耗费大量的财力[4].当前,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PICC置管术,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契机,但PICC置管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等,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二次伤害[5].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需要将导管尖端由患者的静脉处插入,医务人员在进行插管时,由于定位不准确,可能会出现尖端异位或者插入过浅的情况,如并未及时发现并调整,会对患者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从而引起静脉血栓,引发并发症,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医务人员进行PICC置管时,一般会位于外周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等位置,尖端异位及插入过浅,会对血管形成压迫作用,血管内部受阻,容易出现回血.堵管.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必然会服用或者滴注较多的药物,如出现堵管.血管受压迫等情况,会使血液中的药物得不到稀释,从而使静脉血栓或者静脉穿孔的发生率增高.医务人员在进行PICC置管时,其选择位置至关重要,关乎着是否会出现并发症,如PICC置管时,将导管尖端插入了外周静脉.锁骨下静脉等腔径小的血管,极为容易造成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除上述导管尖端异位.堵塞.插入位置过浅等情况造成的并发症外,还存在因失误导致插入过深.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的情况发生,如操作人员在进行插管时,由于各类原因,导致导管尖端的插入过深,进入了患者的右心房或者右心室,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以致于出现心肌穿孔.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情况下甚至致死.PICC置管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帮助,但也因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在目前看来,PICC置管依然是治疗多种恶性疾病的最佳手段,但想要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升,必须要使导管尖端的定位更加准确.随着世界上众多医学家的研究发现,在进行PICC置管时,将插管处更换至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及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这一理论在发出之际,就获得了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该心脏区域的血管相对较粗,且血液流通速度快,将导管尖端插入至该区域,可以有效防止血管堵塞及药物稀释程度不够等情况,降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以及静脉穿孔等症状的发生率,而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与PICC置管相结合,能够使PICC置管的准确率提高.在过去,主要采用超声波引导下的改良式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但是由于其准确率相对较低,且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一次性的插管成功,必须要进行二次穿刺甚至是多次穿刺,导致容易出现局部感染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而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对其中的P波形成有效的检测,并了解P波的规律,寻找导管尖端插入的最佳位置,进而提高了一次插管的成功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6].从某种意义上来看,PICC置管属于侵袭式的治疗操作.患者在患上恶性疾病后,其心理状态本就不佳,而对患者采用PICC置管,且准确度不高,容易在患者消极心理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对其身体恢复健康有着一定的阻碍,在其中加入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准确率,让患者的心态有所放松,缓解消极心理.据本次调查研究表明,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更好,10例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患者舒适度评分(112.36±11.34)分;而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对照组中,并发症患者2例,占比20.00%,患者舒适度评分(92.17±8.64)分.组间差异较大(P<0.05).由此可见,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此来为综合医疗实力的提高作出贡献.表1两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表2两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对比(Mean±SD,分)参考文献[1]杨颖,程丽,黄亚雪,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7):136-138.[2]谭莲.两种方式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3]张惠.应用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7.[4]钱丰.超声监测下内测量法对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大学,2013.[5]蔡娟.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6.[6]郝云,吴桂梅,汪瑾,等.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9):54-5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4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