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应用
摘要:昆曲,在我国经过了从出现到发展到兴盛,浮浮沉沉几起几落大约四百多年的时间。昆舞是近年来受昆曲影响从中剥离衍生出的新舞蹈形式,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重点研究昆曲的身段元素对昆舞的作用等方面来探究昆舞的特征与内涵,从根部挖掘昆舞的价值元素。分别从昆曲身段对在昆舞舞蹈方面的表现、方法及功能等方面展开分层式的探究;从不同的作品的呈现方式、不同表演艺术家的不同表演技巧来分析昆舞的不同风格和韵律;从昆曲身段具体对昆舞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循序渐进的把握住昆舞的风格特征以及表演技巧。从而达到对昆曲身段以及昆舞深层次的了解。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表现1
(一)昆舞是昆曲框架下古典舞的新门类1
(二)昆曲身段在具体昆舞作品中的表现2
二、昆曲身段技巧在昆舞上的运用3
(一)昆曲身段与昆舞身韵的融合3
(二)昆曲表演道具对于昆舞中的画龙点睛4
三、昆曲身段在功能上对昆舞的塑造4
(一)昆曲身段决定了昆舞的价值取向4
(二)昆曲身段决定了昆舞的语言表达与基调5
致谢6
参考文献7
图一2
图二2
图三2
图四2
图五3
图六3
论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应用
引言
一、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表现
(一)昆舞是昆曲框架下古典舞的新门类
昆曲和昆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门类。昆舞是一种舞蹈;昆曲是一种多种艺术杂糅在一起的表演艺术。昆舞是独立的舞蹈艺术,它是需要表演者内外兼修的提炼再整合而成的语言体系。 它将这种纯化的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鲜明活泼的舞蹈形象,以此实现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理想。昆舞用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姿态变幻来呈现人物情感的进行情况与过程,从而对人物描写和内心面貌进行创造。昆舞的舞蹈动作局限于动静格局,因而显得十分严谨。在2006年全国昆舞研讨会和2009年国际中国昆舞研讨会之后,昆舞在中国艺术界中迅速崛起,引起业界人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焦点。
(二)昆曲身段在具体昆舞作品中的表现
图一 图二
昆舞的身体运动由意念引领,这使昆舞与其他古典舞有很大区别。戏曲在身段上,特别是上身动作,都是以肘为轴,在有意念放射的情况下,动作的质感也是小而收。其实就是对这些点与线的运动方式进行不同处理,这就是使昆舞能够“小中见大”,既与戏曲在韵律上有相似之处,又在风格和其他因素上大相径庭的因素。“昆舞”将“连”这个形态特征从昆曲中继承过来,但在昆舞作品里创作区分的有理有条:这些特定的形态特征是以昆剧剧情表现为需要,表演力度上相对较小;同样也是以舞蹈线性的运动表现为要求,表演幅度相对较大。“连”讲究上、下动作之间衔接上过渡的无间隙化,有人将其称为“双声叠韵”,更是和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以及形式上大有相同之处。
图三 图四
昆舞《风雪行人》是男子五人舞,昆舞采用对昆曲沿袭的方式,在表演昆舞的同时,对昆曲进行复刻。图三中舞者胯端腿的动作与图四昆曲表演中的身段基本相似,但在昆曲身段表演中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昆曲中身段的审美特性决定了昆舞的审美特性。雅、纯、松、飘、轻、柔、美。[3]自然而然也将对昆舞的审美有所局限性。着重体现在舞蹈音乐上。昆舞当中昆曲身段中停顿点的运用,以及审美追求,都来自昆曲。昆舞在外在表现上,对昆曲原始的艺术特征实现了保留。
昆舞在表演上舞蹈动作相对于古典舞与昆曲身段在停顿点上很相似。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昆舞的上身运动方式很像芭蕾,都是以点带面、整体前倾,昆舞这种严格规范,使得它有了高度的审美意境。昆曲对思维方式的概念,构筑了昆舞和谐的框架。昆曲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内在构造的和谐如一来描绘这门艺术,产生了人物的运动空间和形态,刻画出了一个个“亮洁高雅”、“栩栩如生”的人物。各方面也影响了昆舞对运动空间的设定。[9]
二 、昆曲身段技巧在昆舞上的运用
昆舞创始者马家钦先生定义昆舞;“昆舞即提炼昆曲基因,加之时代审美,用意念熔铸引领之舞蹈形式。昆曲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特征,至柔、至顺、典致。故昆舞应该是含蓄柔和的”。[2]将之形容成一种“以点带面”的运动形式。身体运动都与点、线、面息息相关,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点线面的相互作用、融合成为千姿百态的视觉感官冲击,包罗万象,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有机的结合了相关舞蹈形式,巧妙利用点、线、面间的相互搭配,彰显昆舞内在美,营造了昆舞的格调美、韵律美。
(一)昆曲身段与昆舞身韵的融合
舞蹈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故中国传统戏曲舞蹈表演的原则讲究内外合一,神形一致,讲究情劫带体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便对这一点实现了很好的顺承,觉得只有“神”的到位,才能把握住“形”,“神”,并将其贯穿到“形”中,使整个舞蹈具有活力。古典舞对“精”、“气”、“神”的显现的表演重视有加,强调将:“精”、“气”、“神”渗透在手、眼、身、法、步的各个环节,表演中要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而神不止。”整个舞蹈对古典舞自身语言特性的发挥,使得舞蹈的语言本体逐渐从戏曲中转化出来,成为纯粹化、抽象化了的线条结构。以此为基础,舞蹈利用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的“轻”、“重”、“缓”、“急”表现莲花在风中摇曳的舞姿;利用“提”、“沉”、“含”“腆”对莲花的含蓄与羞涩的韵律进行表现;利用迅速且富于力量的跳、转、翻的技巧动作表现莲花在风雨洗礼中的坚忍与孤傲。
(二)昆曲表演道具对于昆舞中的画龙点睛
道具的使用是昆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昆曲还是昆舞都擅长使用不同种类的道具来为其粉饰,并以此来拓展延伸,传情达意,使情绪的表达得到提升。
图五 图六
图五为昆舞《情醉三月天》、图六为昆曲身段表演。可见昆曲表演艺术存在大量的道具表演,如马鞭、扇子、云帚、手帕等等,其中每一项又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来诠释。这些道具不仅是戏曲表演中剧情的需要,也因此而强化了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身韵”吸收和学习了“身段”中的一部分道具演绎,昆舞借助道具来延伸肢体,对情感与情绪的表达进行了强化,将这一系列强烈的情绪表达注入到这种固有的道具上,以此同西方的舞蹈表演艺术区分开来。道具的运用强化了昆曲身段与昆舞表演的民族性特点。昆舞无论是“身韵”还是“身段”在审美的追求和表现的方式上都出源于昆曲。所以,它们是同一根树上结成的不同璀璨花朵。[7]
中国戏曲的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也是如此。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它。现代舞蹈的意义在于对古典舞蹈的改造与复兴,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家需要不断为之努力而争取实现的目标。古往今来中西方艺术交流促进融合,艺术的传承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舞蹈文化等艺术的审美价值就越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昆舞就像其它地域的舞蹈一样,源于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当地社会生活习惯融合一体,它能够用它的美来呈现吴地的生活之美,带给观众真实而微妙的感情。中国古典舞的创立至今,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艰辛探索,逐渐在中国成熟起来。昆舞,作为中国古典舞近年来的一个新门类,对于中国古典舞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表现1
(一)昆舞是昆曲框架下古典舞的新门类1
(二)昆曲身段在具体昆舞作品中的表现2
二、昆曲身段技巧在昆舞上的运用3
(一)昆曲身段与昆舞身韵的融合3
(二)昆曲表演道具对于昆舞中的画龙点睛4
三、昆曲身段在功能上对昆舞的塑造4
(一)昆曲身段决定了昆舞的价值取向4
(二)昆曲身段决定了昆舞的语言表达与基调5
致谢6
参考文献7
图一2
图二2
图三2
图四2
图五3
图六3
论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应用
引言
一、昆曲身段元素在昆舞中的表现
(一)昆舞是昆曲框架下古典舞的新门类
昆曲和昆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门类。昆舞是一种舞蹈;昆曲是一种多种艺术杂糅在一起的表演艺术。昆舞是独立的舞蹈艺术,它是需要表演者内外兼修的提炼再整合而成的语言体系。 它将这种纯化的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鲜明活泼的舞蹈形象,以此实现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理想。昆舞用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姿态变幻来呈现人物情感的进行情况与过程,从而对人物描写和内心面貌进行创造。昆舞的舞蹈动作局限于动静格局,因而显得十分严谨。在2006年全国昆舞研讨会和2009年国际中国昆舞研讨会之后,昆舞在中国艺术界中迅速崛起,引起业界人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焦点。
(二)昆曲身段在具体昆舞作品中的表现
图一 图二
昆舞的身体运动由意念引领,这使昆舞与其他古典舞有很大区别。戏曲在身段上,特别是上身动作,都是以肘为轴,在有意念放射的情况下,动作的质感也是小而收。其实就是对这些点与线的运动方式进行不同处理,这就是使昆舞能够“小中见大”,既与戏曲在韵律上有相似之处,又在风格和其他因素上大相径庭的因素。“昆舞”将“连”这个形态特征从昆曲中继承过来,但在昆舞作品里创作区分的有理有条:这些特定的形态特征是以昆剧剧情表现为需要,表演力度上相对较小;同样也是以舞蹈线性的运动表现为要求,表演幅度相对较大。“连”讲究上、下动作之间衔接上过渡的无间隙化,有人将其称为“双声叠韵”,更是和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以及形式上大有相同之处。
图三 图四
昆舞《风雪行人》是男子五人舞,昆舞采用对昆曲沿袭的方式,在表演昆舞的同时,对昆曲进行复刻。图三中舞者胯端腿的动作与图四昆曲表演中的身段基本相似,但在昆曲身段表演中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昆曲中身段的审美特性决定了昆舞的审美特性。雅、纯、松、飘、轻、柔、美。[3]自然而然也将对昆舞的审美有所局限性。着重体现在舞蹈音乐上。昆舞当中昆曲身段中停顿点的运用,以及审美追求,都来自昆曲。昆舞在外在表现上,对昆曲原始的艺术特征实现了保留。
昆舞在表演上舞蹈动作相对于古典舞与昆曲身段在停顿点上很相似。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昆舞的上身运动方式很像芭蕾,都是以点带面、整体前倾,昆舞这种严格规范,使得它有了高度的审美意境。昆曲对思维方式的概念,构筑了昆舞和谐的框架。昆曲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内在构造的和谐如一来描绘这门艺术,产生了人物的运动空间和形态,刻画出了一个个“亮洁高雅”、“栩栩如生”的人物。各方面也影响了昆舞对运动空间的设定。[9]
二 、昆曲身段技巧在昆舞上的运用
昆舞创始者马家钦先生定义昆舞;“昆舞即提炼昆曲基因,加之时代审美,用意念熔铸引领之舞蹈形式。昆曲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特征,至柔、至顺、典致。故昆舞应该是含蓄柔和的”。[2]将之形容成一种“以点带面”的运动形式。身体运动都与点、线、面息息相关,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点线面的相互作用、融合成为千姿百态的视觉感官冲击,包罗万象,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有机的结合了相关舞蹈形式,巧妙利用点、线、面间的相互搭配,彰显昆舞内在美,营造了昆舞的格调美、韵律美。
(一)昆曲身段与昆舞身韵的融合
舞蹈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故中国传统戏曲舞蹈表演的原则讲究内外合一,神形一致,讲究情劫带体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便对这一点实现了很好的顺承,觉得只有“神”的到位,才能把握住“形”,“神”,并将其贯穿到“形”中,使整个舞蹈具有活力。古典舞对“精”、“气”、“神”的显现的表演重视有加,强调将:“精”、“气”、“神”渗透在手、眼、身、法、步的各个环节,表演中要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而神不止。”整个舞蹈对古典舞自身语言特性的发挥,使得舞蹈的语言本体逐渐从戏曲中转化出来,成为纯粹化、抽象化了的线条结构。以此为基础,舞蹈利用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的“轻”、“重”、“缓”、“急”表现莲花在风中摇曳的舞姿;利用“提”、“沉”、“含”“腆”对莲花的含蓄与羞涩的韵律进行表现;利用迅速且富于力量的跳、转、翻的技巧动作表现莲花在风雨洗礼中的坚忍与孤傲。
(二)昆曲表演道具对于昆舞中的画龙点睛
道具的使用是昆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昆曲还是昆舞都擅长使用不同种类的道具来为其粉饰,并以此来拓展延伸,传情达意,使情绪的表达得到提升。
图五 图六
图五为昆舞《情醉三月天》、图六为昆曲身段表演。可见昆曲表演艺术存在大量的道具表演,如马鞭、扇子、云帚、手帕等等,其中每一项又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来诠释。这些道具不仅是戏曲表演中剧情的需要,也因此而强化了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身韵”吸收和学习了“身段”中的一部分道具演绎,昆舞借助道具来延伸肢体,对情感与情绪的表达进行了强化,将这一系列强烈的情绪表达注入到这种固有的道具上,以此同西方的舞蹈表演艺术区分开来。道具的运用强化了昆曲身段与昆舞表演的民族性特点。昆舞无论是“身韵”还是“身段”在审美的追求和表现的方式上都出源于昆曲。所以,它们是同一根树上结成的不同璀璨花朵。[7]
中国戏曲的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也是如此。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它。现代舞蹈的意义在于对古典舞蹈的改造与复兴,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家需要不断为之努力而争取实现的目标。古往今来中西方艺术交流促进融合,艺术的传承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舞蹈文化等艺术的审美价值就越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昆舞就像其它地域的舞蹈一样,源于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当地社会生活习惯融合一体,它能够用它的美来呈现吴地的生活之美,带给观众真实而微妙的感情。中国古典舞的创立至今,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艰辛探索,逐渐在中国成熟起来。昆舞,作为中国古典舞近年来的一个新门类,对于中国古典舞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