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话表演艺术中的神韵”

摘要: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与表演相结合叙述故事的语言艺术。探究扬州评话表演艺术中的“神韵”,对于展示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有着重要作用。神韵美是艺术语言的灵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扬州评话向来以说表细腻,有其独特神韵而受人喜爱。扬州评话表演过程中的“神韵”具有细致入微、绘声绘色、形似逼真、入情入理等特点,没有这份“神韵”,也就没有扬州评话表演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文章通过具有代表性意义评话艺术家口述的评话作品选段,对扬州评话表演艺术中的“神韵”作出了一些分析和归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扬州评话“神韵”的特色探源1
(一)早期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2
(二)中期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2
(三)现代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3
二、王派《水浒》——《武松》选段中“神韵”的艺术特色分析3
(一)《武松景阳冈打虎》中的细致入微和绘声绘色3
(二)《武松大闹狮子楼》中的入情入理和形似逼真4
三、《皮五辣子》(《清风闸》)选段中“神韵”的艺术特色分析5
(一)《白银买恶婿》中的戏谑幽默5
(二)《白银买恶婿》中的泼辣锋利6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扬州评话表演艺术中的“神韵”
引言
扬州评话,地方曲艺曲种。它是以扬州方言与表演相结合叙述故事的语言艺术,[1]45流行于苏北、镇江、南京、上海和皖东部分地区。2006年,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虽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扬州评话进行了研究,但与扬州评话相关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系统。笔者通过结合具有代表性意义评话艺术家口述的评话作品选段,对扬州评话表演艺术中的“神韵”作一些分析和归纳,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为今后研究扬州评话的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曲艺艺术。
一、扬州评话“神韵”的特色探源
表演艺术中的“神韵”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神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叫传神或有味,讲究“神韵”是东方艺术的重要特点。艺术语言神韵美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受话人通过有限之言,探寻无穷的言外之旨,由形求神,“无理”中求“妙”,从景中求情,由情求理,从而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艺术语言是人类丰富情感的表现形式,神韵美是艺术语言情感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艺术语言独特的生命世界,更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2]神韵美是艺术语言的灵魂。
扬州评话向来以说表细腻,神采夺人的艺术特色著称,这里所说的说表是指“说口”和表演的搭配。在扬州评话表演中,“说口”是用来表述不同语言风格的。“说口”中有“圆口”和“方口”之分。“圆口”流畅快捷,接近日常口语,夹带着一些方言俚语,说书人可以根据情况作出各种即兴表演。“方口”则沉稳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3]扬州评话艺人还把表演要求归纳为“口、手、身、步、神”。其中,“口”可以称之为“说功”,而手势、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演和眼神的相辅相成,则被称之为“做功”。[4]4445书台上的评话艺人,一般动作幅度不大,强调寓形于神,重在眼神、表情的体现,需凭借口中所说的故事和手、身、步、眼神演示出来的虚拟动作,形成神韵,把听书人的心思吸引进书中的世界。 [5]3536没有这个“神韵”,也就没有评话艺术。下文将从扬州评话的形成期——明末清初至今,对扬州评话的“神韵”特色作一个探源。
(一)早期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
明末清初时期,是扬州评话的形成期。大多数扬州评话的艺人们从这时候就开始探索怎样把书说得更加吸引人。当时师从于莫后光的柳敬亭,受到社会民众的热烈追捧,他表演扬州评话时,有“倾国届期而至”的轰动效应。柳敬亭说书,具有“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的艺术特色,他喜欢把自己的经历、见闻、爱憎融入书中,用眼神、手势、步法的搭配来表现评话表演中的“神韵”。他在演出时,语言上音节顿挫,无论是叱咤的战场、女性的啼哭、鸟兽飞禽的叫声还是风声雨声,他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真正做到把“五方好音、乡俗好尚、习见习文”融入表演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神兼备,让听众如临其境。[1]1012
扬州的娱乐氛围在康乾盛世时期非常浓厚。当时,各地的艺术种类较多,评话艺术要想在百花中盛放,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它本身的长处。扬州这个时期的吴天绪、邹必显、浦琳等评话艺人比较受听众们的欢迎。吴天绪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扬州评话名家,他擅长说《三国志》,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到:吴天绪在说《长坂坡》这一段时,讲到张翼德据水断桥,喝退曹兵,他先张口做出要大喊的口型,等听众们正焦急等待他大喝一声时,他却只是张口轮目,做着要喊的架势,声音却不真的喊出来,全凭听众们自己借助想象力,在内心去感受这份呼喊,这种表现手法在后来也被称之为注重“虚神”。[1]104105
(二)中期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
咸同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评话艺术家。如:金国灿、龚午亭、邓光斗、宋承章、李国辉、篮玉春等。特别是龚午亭,在扬州受到的追捧极其热烈,如同当今社会“粉丝”们追捧自己喜欢的明星一样。龚午亭是评话作品《清风闸》创始人浦琳的第四代传人,他在表演《清风闸》时,擅长于领会并模仿书中人物的表情和神态,没有什么是他表演得不像的,有时候,就算他没有将书中内容和人物语言全部用嘴表达出来,也能把神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听众。 [1]116117由于他说书时完全进入了角色,听众的感情完全受他调动,用扬州评话中的行话来讲就是,听众的“神”被他抓住了,入书了。
清末,康派评话较受欢迎,在表演上,康派评话注重以神写意,说表时强调音韵节奏。康派主要是康国华、康又华、康重华三人最为听众熟悉。康派传人在表演《三国》时,特别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康又华之子康重华认为:说书艺术,贵在抓神,神不能乱,不能断,错字、拗句,不恰当的比喻、穿插、科趣,不符合人物身份的讲话,不合情理的动作,都有可能乱神,神一乱,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他的这一番言论反映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扬州评话在表演时是不容停顿下来的,如果有了长时间的停顿,听众就可能会走神,影响评话艺人与听众之间共同营造起来的艺术效果,所以,扬州评话在表演中强调动作具有真实性、连贯性,强调传神会意。 [6]452453
(三)现代扬州评话表演中的“神韵”
王少堂是新中国成立之际闻名天下的一代宗师。他纵横驰骋书坛70年,与他的同代艺术家们所创造的现代扬州评话的辉煌业绩,靠的就是人们探索多年尚未能作出完美诠释的那个“神”。王少堂在表演扬州评话时,整个过程都用“神韵”一予贯之,他始终能扣住听众们的心弦,不管是在肢体动作上,还是吐字节奏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统一,真正做到了扬州评话要求的形神兼备。老舍曾说,王老一抬头,一扬眉,都紧密地配合着他口中所说的故事,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让听众真正感受到了“说法现身”的艺术境界。而且,王少堂的表演具有十分牢靠的文学基础,他用形体等其他语言补充了话本文字不能达到的效果。他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意”,在多种多样的意境中实现主体语言和辅助语言的相互沟通,形成评话表演中独特的“神韵”。 [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