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对心脏异常的影响研究前言
出血症状与心脏变化的关系讨论[第五章-参考文献]心脑综合征发生原因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综述]脑心综合征研究进展1.1.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难以缓解的巨大精神压力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加快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自1999年后就逐渐进入了老龄化急速加剧的状态,据预测2015-2035年的20年内老年人口较目前会增加1倍,且自2020年起就进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2],故今后心脑血管患病人数仍会不断继续上升.据统计[3],居民现阶段心脑血管患病人数已高达2.9亿,其中脑卒中约占1300万为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且因致残率高.预后不加致使住院总费用快速增加,从2004年至今其费用增速远高于GDP增速.这说明脑血管疾病防治现状严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统计[4],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呈持续上升状态,2015年城镇人口中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为128.23/10万,其中脑出血死亡率排第一位,为52.09/10万.农村人口中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153.63/10万,脑出血死亡率为72.26/10万,仍旧为第一位.这说明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极高,值得我们尤为关注.脑出血(ICH)[5]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脑出血后不仅有血液本身的占位效应压迫周围脑组织并且聚集的血液还会刺激脑细胞产生损伤,继发性脑水肿更进一步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血流灌注不足,使脑组织损害面积扩大.不仅如此,坏死组织还会释放或活化一系列活性物质,使周围脑组织变性坏死[6].尤其是脑出血后炎性反应的参与会使脑神经元遭受更为严重的继发性损害,各种综合因素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感染.高热.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甚至脑心综合征[7].1947年Byer等人[8]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在发病后24小时内心电图会出现多种异常如QT间期延长,或T波的改变,U波的出现.随后Burch[9]也发现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会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现象.Myers[10]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脑血管病的患者不仅可以出现心律失常,还可以出现心肌酶谱的广泛增高.此后国外的一系列动物实验及国内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后不仅会引起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还会导致肌钙蛋白的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并且考虑脑部原发病变的位置.范围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卒中后脑部的改变可以引起心脏的多种异常改变.有研究表明[11]在卒中患者引起的心电图改变中,脑出血所占比例最高为60%-70%,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0%-70%,脑梗塞仅为15%-40%.吴冶夫等人[12]经研究认为脑血管意外后,血清心肌酶浓度普遍升高,7天时达到峰值,但是无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规律,升高程度也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随着病情好转,血清酶浓度会逐步下降.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心肌酶谱的升高程度会类似于心肌梗死,故称为假性心梗.据国外一项实验证实[13],脑卒中能产生心脏功能障碍,这与岛叶皮质损害有关,此外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会升高.国内外多项动物实验也得出结论即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程度与大脑血管受损的部位密切相关[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