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梅戏电视剧风靡全国,形成一股“黄梅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此了解黄梅戏的。黄梅戏电视剧的剧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将古代原有剧目加以改编,二是根据当代著名小说进行改编。二者齐头并进,缓解了黄梅戏剧本匮乏这一现象。黄梅戏电视剧减去原有黄梅戏繁琐的表现形式,另其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变得真实、自然。黄梅戏的全国化进程通过大众传媒手段得到很好的回应,其依靠媒体力量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黄梅戏电视剧的播放。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黄梅戏电视剧唱腔与对白的革新1
(一)突破传统黄梅韵味的现代化唱腔1
(二)普通话形式的对白2
二、黄梅戏电视剧生活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
(一)布景真实2
(二)时间与空间的延伸3
(三)表演生活化3
三、黄梅戏电视剧创新的艺术容4
(一)古代剧目改编4
(二)当代新编剧本4
四、黄梅戏电视剧对黄梅戏的继承与发展5
(一)延伸黄梅音乐特色5
(二)创新的艺术形态5
致谢6
参考文献7
黄梅戏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表演 徐艺侨
引言
八十年代以后,黄梅戏在荧幕中主要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在观众们眼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播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大众传媒这个传播方式作为主要途径。1988年,胡连翠导演以“大黄梅艺术”为理想,创造性地将黄梅戏琅琅上口的唱腔和电视剧快节奏叙事手法、普通话对白、实景拍摄以及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独创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一崭新的艺术样式,极大地拓展了黄梅戏的传播范围、迅速提升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为黄梅戏迈出安徽、迈向世界做出杰出的贡献。黄梅戏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尤其表现在多元化的题材之中,既表现了电视剧的故事性,又揭示了传统黄梅戏曲的魅力,逢迎了老一代观众和青年一代观众的爱好,把黄梅戏电视剧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岑岭。
一、黄梅戏电视剧唱腔与对白的革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末,黄梅戏电视剧风靡全国,形成一股“黄梅热”。[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此了解黄梅戏的,这一形势的产生和黄梅戏电视剧唱腔与对白的改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突破传统黄梅韵味的现代化唱腔
如何分辨普通电视剧和黄梅戏电视剧之间的差异?那就是唱腔。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尽管已经有很多创新与改变,融合了现代电视技术,但黄梅戏电视剧一直沿用了黄梅戏曲的传统音乐唱腔。胡连翠在其导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大量使用了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体系,保留了黄梅戏唱腔特点,否则,他的作品怎么能称作是黄梅戏电视剧呢。但是,传统黄梅戏曲运用在电视剧中还有许多不足,虽然黄梅戏曲调委婉动听但因为黄梅戏曲曲调单一,会让人产生厌烦情绪,所以,黄梅戏电视剧的发展与当今社会观众的需要相结合变得十分重要。
胡连翠导演提取了传统黄梅戏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剧情达到高潮的片段开始拍摄,每集电视剧差不多有六七节,使百姓觉得还想再看且不觉得厌,同时也改进了黄梅戏曲舞台上节奏较为缓慢的地方,让整体感觉轻松自然不拖沓。在电视剧中,音乐不但作为伴唱的一种手段,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观众的情绪随之改变。除此之外,除此之外,胡连翠导演还增加了新的音乐元素,让全部电视剧变得好听、易懂,也具备时代感。还有一些在我们看似简单或是不被观众关注的细节上,胡连翠也是下足了功夫,每段音乐的运用,每种唱腔的改编,都是她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好比在《红灯记》中我们所熟知的京剧唱腔,也许就是不了解戏曲的群众都能哼出那句“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现在需把在百姓内心留下深刻记忆的唱腔改为黄梅曲调绝非是一件轻而一举的事。剧中的喜儿趴在地上,黄梅音乐起,原来京剧唱段变成副旋律,此段唱词先响起,随后黄梅唱腔便出现,以上唱腔相互融合,成为合唱,不但没有使原有京剧的唱腔失去美感,反而交相辉映,凄婉动听。在《遥指杏花村》中,胡连翠导演学习京剧花脸的唱腔形式,丰富了不拘小节、豪爽的金大汉的唱腔,为提高黄梅戏演员唱腔的发挥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普通话形式的对白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不同剧种会有不同的语言性差异,此种语言性差异即是一种奇妙的特性,又是操控黄梅戏继续发展的一个难题。因为存在这种差异,一定会影响黄梅戏在其他地区的传播。好比观众欣赏徐峥那种恶搞的贺岁电影,喜欢黄渤那风趣的演技,这些风趣大都显现于语言表达上,使观众捧腹大笑。但是,如果把美国人觉得很风趣的语句让中国人欣赏,可能中国人并不能了解其中的内涵。不同地方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将相同的电视剧拿给语言不通的外国人欣赏,可能就失去其中的内涵了。《西厢记》是著名黄梅戏电视剧之一,这部电视剧在语言方面打破了以往传统黄梅戏的表达形式,将安庆方言的对白变成了普通话形式的对白。有利于加快黄梅戏电视剧的传播,吸引更多老百姓观看。普通话对白具有一种连接的功能,可以让各个地区的老百姓直接通过听觉就明白这部戏的内容,不需要通过字幕理解演员的对白,这是一个对传统黄梅戏的革新,更是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黄梅戏电视剧的对白从此完全脱离了传统戏曲舞台。
二、黄梅戏电视剧生活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黄梅戏电视剧的艺术形式较传统黄梅戏有许多不同,其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减去原有黄梅戏繁琐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电视剧变得真实,自然。
(一)布景真实
可以说电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再现了生活,导演将剧本加工改造展现了真实的电视作品,不论是文学名著改编还是古戏新编,都将表现场景尽量生活化。借电视剧技术的优点,戏曲电视剧大都采实景进行拍摄。此外,在戏台上演出不可以分段,舞台背景也是用道具假设的。而运用电视技术就大不一样了,可以用后期剪辑、修改、配音等制作手段使其变得更真实,可以通过绿草、河流、落叶、暴雪等场景实现不同季节的变化。演员不需要再用浮夸的表演来展现周围环境,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而实地拍摄,不管是宇宙星球或是无边无际的沙漠都可以直接看到,摄影机会我们肉眼看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成长的社会下,一些虚幻的气象可以通过后期特技制作出来,神话中上天入地的故事情节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电视剧中实现。运用这些特技不但能突破空间的枷锁,更打破了自然规律的限制,使观众体会到一种奇幻的画面感。当然,实景拍摄也不是说所有的场景必须全部都是真实的,有些很难采取到的实景或者已经消失的物件,我们尽量采取模仿等手段,也都是为了画面逼真这一目标。在这几个方面,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孟丽君》作为表率,打开了戏曲电视剧实景拍摄的大门。
黄梅戏电视剧演员造型也十分贴近生活。传统黄梅戏因为一些特殊的限制,在扮相上都有其特殊意义。首先,演员在妆面上最大不同的是角色,花旦、青衣、刀马旦需要画眉画眼、上胭脂,这叫性格化妆,也叫俊扮;净行、丑行需要性格化妆,也叫画脸谱。其次,不同的头饰,各式各样的配饰,颜色不同的服装都代表不同人物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因此,看不清演员的面容,观者一样能通过扮相判别他们所代表的具体人物。然而电视剧中就没有如此夸张的扮相,连古装剧也需要与所属年代的扮相相配,还是十分生活化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