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剧百岁挂帅的艺术创作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扬剧历经近百年的演变发展得极具艺术特色,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思想和情调健康积极,无论是行当的搭配,程式的组合,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写,情节和细节的安排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从《百岁挂帅》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研究意义等内容进行研究,从以喜衬悲的剧情设置、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美术的艺术性等方面展开更为详细的探索,对其艺术创作特点进行凝炼,展现《百岁挂帅》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百岁挂帅》的研究对扬剧的艺术创作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背景1
二、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特点2
(一)以喜衬悲的剧情设置2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3
(三)舞台美术的艺术性4
三、扬剧《百岁挂帅》艺术创作研究的意义5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扬剧《百岁挂帅》的艺术创作
引言
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背景
扬州是扬剧重要的发源地,扬州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古九州之一。扬州地处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不远的北岸,在当时是个非常重要的贸易往来的港口,是有名的金融中心。沿岸也有着丰富的商业活动。来往的商船把货物从富饶的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并带着戏班来往于扬州与各地之间,这也促进了扬州戏曲的发展。[1]为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扬剧是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艺术,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一开始一场戏中参与演出的人数只有寥寥两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逐渐增多,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且增加了新的表演形式“打岔”。后来又整合了徽剧和清曲的经典剧目进行二次创作并搬上舞台形成花鼓戏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起源于古代的“傩”。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高亢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11年,苏北香火戏“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两者合二为一,后在建国初期定名为“扬剧”。[2]
扬剧《百岁挂帅》诞生于扬剧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二十世纪50年代至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进入了百花齐放时期,对戏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戏曲与戏曲艺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1952年举办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光参会的剧种就有23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方剧种第一次进行交流提升的盛会。”[3]它集中展览了民族戏曲遗产的精华和戏曲改革的初步成果,并为各剧种打破长期隔绝的状态。为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提供了机会。为传统戏曲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尤其是许多地方小戏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百岁挂帅》是扬剧发展历程中出现过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4]这部作品汇集了数位明星演员,流派风格也十分突出,一经演出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其创作及演出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来又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1959年《百岁挂帅》还应邀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百岁挂帅》描绘了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传奇故事,作者在《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情节设置上加以创新,丰富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悲剧色彩,《百岁挂帅》从而升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杨家一心为国,舍身忘死的崇高精神。作品的情节首尾相连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作者对身处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杨家进行赞颂,使杨家的悲剧本身又增添了壮美的色彩。
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特点
作者吴白匋在旧本《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情节设置方面有所创新,运用以喜衬悲的方式来凸显主题。再通过角色行当、扮相、唱腔、唱词等方面塑造了多方面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加以生动的舞台美术,一改旧本过度悲伤的基调,将一个传统爱国题材的戏剧打造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优秀作品。
(一)以喜衬悲的剧情设置
“以喜衬悲”是吴白匋剧本改编的创新之处。《百岁挂帅》想要渲染的情绪是化悲痛为力量,表现乐观的精神,削弱悲痛的力量而不是单纯的悲观。作者首先营造了一个欢乐的氛围,然后情绪急转直下,非常创新的将喜剧情绪服务于悲剧情绪,衬托悲剧情绪,升华悲剧情绪。吴白匋将故事情节设置地跌宕起伏,将《百岁挂帅》塑造成为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百岁挂帅》的剧名也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爱国情怀,为一个传统的爱国题材注入新鲜的血液。
扬剧《百岁挂帅》的改编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为悲剧展开之前做的铺垫是非常到位的,给观众展现了一个“跳楼式”的情绪转变,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尤其是《寿堂》这场戏。《寿堂》巧妙地从杨宗保去世这件事情上交代了内忧外患的背景,杨家的悲剧命运以及朝廷的冷漠和杨家受到的种种不公,并运用以“喜”衬“悲”的手法,来凸显这部作品的悲剧性,以及杨家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作者巧妙的将旧本《十二寡妇征西》中祭拜祖先的开头改编为寿堂,渲染了喜剧的氛围。所谓欲扬先抑,想要充分展现悲剧,就要用喜剧来衬托。这是作者做到的一个改编的创新。[5]《寿堂》给后面即将到来的戏剧性的“突变”埋下了一个伏笔。随着焦廷贵,孟定国两位将军上场,悲剧情绪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佘太君一上场为了给孙儿庆寿显得非常愉悦。只有桂英和郡主知道真相内心痛不欲生。这一喜一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从佘太君上场到发现疑点,再到确认孙媳妇对自己有所隐瞒的过程中,作者一步步渲染并加强了悲剧成分,不同于之前开场情绪的急转直下,这次的情绪转变是层层递进的。[6]当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全场完全陷入了悲痛之中。杨家众女将将头上为庆寿而戴的红花摘下。到这里,这场戏中的“喜”完全转变成了“悲”,矛盾冲突在这时产生了最激烈的碰撞,在此时悲剧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寿堂》在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以喜衬悲的处理方法,并且运用了两次不同程度的悲喜对比的手法,让悲剧情绪更有冲击力,也更富有戏剧性。吴白匋并没有直白地讲述情节发展的背景以及人物之间关系,而是通过宗保去世的悲剧事件结合了寿堂的欢乐的气氛,两者互相衬托,从而也节省了对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的叙述,不重复、不啰嗦却达到了更好地效果。[7]《百岁挂帅》运用巧妙的创作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一个传统爱国题材的戏剧情节也能发展,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背景1
二、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特点2
(一)以喜衬悲的剧情设置2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3
(三)舞台美术的艺术性4
三、扬剧《百岁挂帅》艺术创作研究的意义5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扬剧《百岁挂帅》的艺术创作
引言
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背景
扬州是扬剧重要的发源地,扬州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古九州之一。扬州地处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不远的北岸,在当时是个非常重要的贸易往来的港口,是有名的金融中心。沿岸也有着丰富的商业活动。来往的商船把货物从富饶的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并带着戏班来往于扬州与各地之间,这也促进了扬州戏曲的发展。[1]为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扬剧是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艺术,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一开始一场戏中参与演出的人数只有寥寥两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逐渐增多,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且增加了新的表演形式“打岔”。后来又整合了徽剧和清曲的经典剧目进行二次创作并搬上舞台形成花鼓戏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起源于古代的“傩”。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高亢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11年,苏北香火戏“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两者合二为一,后在建国初期定名为“扬剧”。[2]
扬剧《百岁挂帅》诞生于扬剧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二十世纪50年代至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进入了百花齐放时期,对戏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戏曲与戏曲艺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1952年举办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光参会的剧种就有23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方剧种第一次进行交流提升的盛会。”[3]它集中展览了民族戏曲遗产的精华和戏曲改革的初步成果,并为各剧种打破长期隔绝的状态。为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提供了机会。为传统戏曲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尤其是许多地方小戏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百岁挂帅》是扬剧发展历程中出现过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4]这部作品汇集了数位明星演员,流派风格也十分突出,一经演出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其创作及演出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来又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1959年《百岁挂帅》还应邀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百岁挂帅》描绘了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传奇故事,作者在《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情节设置上加以创新,丰富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悲剧色彩,《百岁挂帅》从而升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杨家一心为国,舍身忘死的崇高精神。作品的情节首尾相连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作者对身处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杨家进行赞颂,使杨家的悲剧本身又增添了壮美的色彩。
扬剧《百岁挂帅》的创作特点
作者吴白匋在旧本《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在情节设置方面有所创新,运用以喜衬悲的方式来凸显主题。再通过角色行当、扮相、唱腔、唱词等方面塑造了多方面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加以生动的舞台美术,一改旧本过度悲伤的基调,将一个传统爱国题材的戏剧打造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优秀作品。
(一)以喜衬悲的剧情设置
“以喜衬悲”是吴白匋剧本改编的创新之处。《百岁挂帅》想要渲染的情绪是化悲痛为力量,表现乐观的精神,削弱悲痛的力量而不是单纯的悲观。作者首先营造了一个欢乐的氛围,然后情绪急转直下,非常创新的将喜剧情绪服务于悲剧情绪,衬托悲剧情绪,升华悲剧情绪。吴白匋将故事情节设置地跌宕起伏,将《百岁挂帅》塑造成为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百岁挂帅》的剧名也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爱国情怀,为一个传统的爱国题材注入新鲜的血液。
扬剧《百岁挂帅》的改编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为悲剧展开之前做的铺垫是非常到位的,给观众展现了一个“跳楼式”的情绪转变,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尤其是《寿堂》这场戏。《寿堂》巧妙地从杨宗保去世这件事情上交代了内忧外患的背景,杨家的悲剧命运以及朝廷的冷漠和杨家受到的种种不公,并运用以“喜”衬“悲”的手法,来凸显这部作品的悲剧性,以及杨家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作者巧妙的将旧本《十二寡妇征西》中祭拜祖先的开头改编为寿堂,渲染了喜剧的氛围。所谓欲扬先抑,想要充分展现悲剧,就要用喜剧来衬托。这是作者做到的一个改编的创新。[5]《寿堂》给后面即将到来的戏剧性的“突变”埋下了一个伏笔。随着焦廷贵,孟定国两位将军上场,悲剧情绪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佘太君一上场为了给孙儿庆寿显得非常愉悦。只有桂英和郡主知道真相内心痛不欲生。这一喜一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从佘太君上场到发现疑点,再到确认孙媳妇对自己有所隐瞒的过程中,作者一步步渲染并加强了悲剧成分,不同于之前开场情绪的急转直下,这次的情绪转变是层层递进的。[6]当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全场完全陷入了悲痛之中。杨家众女将将头上为庆寿而戴的红花摘下。到这里,这场戏中的“喜”完全转变成了“悲”,矛盾冲突在这时产生了最激烈的碰撞,在此时悲剧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寿堂》在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以喜衬悲的处理方法,并且运用了两次不同程度的悲喜对比的手法,让悲剧情绪更有冲击力,也更富有戏剧性。吴白匋并没有直白地讲述情节发展的背景以及人物之间关系,而是通过宗保去世的悲剧事件结合了寿堂的欢乐的气氛,两者互相衬托,从而也节省了对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的叙述,不重复、不啰嗦却达到了更好地效果。[7]《百岁挂帅》运用巧妙的创作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一个传统爱国题材的戏剧情节也能发展,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