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二聚体在脑梗塞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诊疗工作中溶栓二聚体(D-dimer,D-D)指标测定方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塞75例.脑出血30例.脑供血不全12例,及健康对照组65例,测定分析患者血浆D-D阳性率及D-D半定量检测水平.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D-D阳性率(56.7%).脑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梗塞血浆D-D阳性率(53.3%).脑供血不全患者血浆D-D阳性率(41.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阳性率无差异(P>0.05).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为(1013.5±110.2)μg/L.脑出血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877.4±49.5)μg/L.脑供血不全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701.2±98.5)μg/L,血浆D-D半定量结果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半定量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浆D-D阳性率及半定量浓度水平均较健康人群偏高,但与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差别,临床上可借助该指标开展诊疗工作.关键字脑梗塞;溶栓二聚体;检测;价值溶栓二聚体(D-dimer,D-D)产生于纤维蛋白纤溶酶水解过程,与脑血管病变有一定关联,临床上常通过血浆D-D免疫学测定分析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栓性病变.高凝状态病情,作为诊疗及预后控制的指导项目探究和运用[1].本研究为寻求脑梗塞临床诊疗可靠依据,检测对比了不同脑血管病变及健康人群血浆D-D阳性率及半定量水平,研究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塞75例.脑出血30例.脑供血不全12例,及健康对照组65例,脑梗塞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6.2±2.9)岁.脑出血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3.8±3.3)岁;脑供血不全组男8例,女4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7.0±5.0)岁.健康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4.4±3.9)岁.4组受试者基础资料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病情均经CT检测并证实,所有受试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采集血浆标本待检,采用乳胶颗粒凝集法进行标本检测,乳胶凝集试验过程中,以0.13ml/L的柠檬酸钠1∶9抗凝血浆,若等待3min发现凝集颗粒,即为血浆D-D阳性;反之则为阴性.测定为阳性的标本再以PBS缓冲液以1∶2.1∶4.1∶8……倍比稀释处理,定性试验再次测定,凝集最高稀释度即为标本滴度,滴度×250结果即为半定量水平(μg/L).1.3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受试者血浆D-D定性测定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D-D阳性率56.7%.脑梗塞血浆D-D阳性率53.3%.脑供血不全患者血浆D-D阳性率41.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阳性率无差异(P>0.05).2.2受试者血浆D-D半定量测定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为(1013.5±110.2)μg/L.脑出血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877.4±49.5)μg/L.脑供血不全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701.2±98.5)μg/L,血浆D-D半定量结果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半定量结果无差异(P>0.05).3讨论3.1本研究成果及意义本研究为寻求脑梗塞临床诊疗可靠依据,乳胶颗粒凝集法.定性试验检测对比了不同脑血管病变(脑梗塞75例.脑出血30例.脑供血不全12例)及健康人群65例血浆D-D阳性率及半定量水平,检测分析数据显示,脑出血患者血浆D-D阳性率56.7%.脑梗塞血浆D-D阳性率53.3%.脑供血不全患者血浆D-D阳性率41.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发生脑血管病变后,人体血浆内D-D转换为阳性的几率很高;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阳性率无差异(P>0.05),证实脑梗塞与其他脑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D阳性几率相近,不可将阳性率作为判断脑血管病变类型的依据.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为(1013.5±110.2)μg/L.脑出血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877.4±49.5)μg/L.脑供血不全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701.2±98.5)μg/L,血浆D-D半定量结果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发生脑血管病变后,人体血浆内D-D浓度会显着上升;而3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浆D-D半定量结果无差异(P>0.05),证实脑梗塞与其他脑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D浓度水平相近,不可将D-D水平作为判断脑血管病变类型的依据.本研究对抗D-D结构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分析,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测试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交叉反应的弊端,提高了检测工作便利性和准确度,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浆D-D指标异常上升直接反映着机体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问题,为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诊断和和治疗.预后评估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3.2相关研究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纤溶及凝血作用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了血管内血流正常状态和正常的身体机能[2].当体内纤溶.凝血的平衡被打破,抗凝系统功能活跃,就可能诱发出血现象,而凝血系统的异常活跃则可能会引发血栓形成[3].当体内形成血栓,纤溶功能作用下会强效溶解血栓,这就是继发纤溶的概念.凝血作用当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可产生大量纤维蛋白肽A.B物质,其余的部分即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4].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于α-α链.γ-γ链,可形成赖氨酸-γ-谷氨酰胺交联的高稳定性纤维蛋白[5].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时可产生大量碎片物质,其中包含D-D,D-D水平可灵敏体现纤溶亢进情况.脑梗塞等患者体内有明显血液凝固功能活化表现,同时又有激发纤溶亢进表现.有国外学者表示,脑梗塞患者病情进展7d左右,血浆D-D水平达到峰值,之后又出现缓慢回降现象,发病后1个月期间始终高于健康群体[6];而对于其他脑血管病变患者,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病情进展7d内可见血浆D-D水平略有上升,病情进展半个月左右开始有明显上升现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风后血浆D-D未见明显偏高,进展过程中缓缓上升.另有学者提出,75岁以上的中风患者血浆D-D水平相比健康群体有显着差异,年纪较轻的中风患者该项指标则相对没有过于异常的变化[7].国内学者专家检测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D水平数据显示,所有患者该指标均较健康组偏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8].国内外关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D水平差异的测定分析结果不尽相同,部分研究差异明显,也有研究显示两类患者该指标测定结果相近,这种分歧主要来源于患者病变情况的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腔隙生理病理特征存在不同,又或者仅有小范围出现病变,没有涉及到纤溶异常.脑出血患者血浆I)D升高,可能与病灶周围血管痉挛引起小栓塞或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而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另外,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多数有继发性纤维激活和凝血功能亢进现象,纤溶活化和凝血功能变强与患者长时间血栓前状态.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急性期脑组织受损等因素均有关联[9].国内外关于D-D指标检测分析的研究众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免疫学方法测定D-D阳性率,使用到可与D-D联结链发生特异反应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有学者以提纯的DD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株抗DD的单克隆抗体,之后采用ELISA技术对D-D水平检测分析,灵敏度在10ng/mL以内.另有学者借助单抗包.latex乳胶颗粒结合与标本中D-D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以观察凝集效果,灵敏度在25ng/mL左右,后者灵敏度低于前者,但适用范围更广,简便可行,急诊临床使用顺利.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血液凝固性增强及纤溶受损倾向,又存在着继发性纤溶亢进.但因DD时相变化不同,使其含量变化不一,而且很多临床工作者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分析提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时DD不一定立即升高,几天以后才开始出现上升现象[10].若患者存在皮层梗死现象,则血栓形成及凝血亢进现象很可能同时存在,患者通常有明显的脑组织受损及大面积梗死,同时有强烈的凝血纤溶反应.D-D水平越高,则检测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越高,D-D水平也是神经功能异常的直观体现.直到近些年,临床公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存在着纤溶活性低下,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病因可能是小动脉内的微栓塞[11].国外学者发现陈旧性TIA患者和健康受试者D-D指标水平显着低于急性期与急性后期阶段,TIA病变期间会伴随纤溶异常.凝血异常,尤其在亚急性期阶段十分明显,体内D-D指标水平的异常上升直接反映着患者体内有强烈的溶解活动,伴随血栓形成.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D-D测定结果有一定特殊性,此类患者伴随弱化纤溶活性现象,有很强的血液凝固功能,伴随长期高凝状态引发的继发性纤溶西酮亢进,此类患者血浆D-D检测结果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在出血初期及7d之内没有明显的D-D水平上升表现,甚至与健康人群检测结果相近,病情继续进展,就会有明显的D-D上升趋势.总之,脑梗塞患者血浆D-D阳性率及半定量浓度水平均较健康人群偏高,但与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差别,临床上可借助该指标开展诊疗工作.参考文献[1]吴锦英,李欣明,龙健中,等.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5,(8):1426-1429.[2]吉薇,顾健,沈连军,等.脑梗塞患者血浆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4):167-168.[3]陈雪梅,甘绍军.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3):81-82.[4]陆兵.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1):259-259,260.[5]熊春莲,陈林俊,冯浩,等.免疫金标法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及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2):1425-1426.[6]姬春雪,陈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纤维蛋白原和血浆D-二聚体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0):1264-1267.[7]王国杰.D-二聚体和急性脑卒中梗塞体积的关系[J].现代医院,2012,12(5):8-11.[8]贺顺龙,朱兆洪,王占军,等.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09,24(11):941-943.[9]黄金.栓溶二聚体在脑梗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4):241.[10]刘岩,任瑞霞,王朝春,等.血栓前体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塞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4):114.[11]李健武,老成暖,黄宇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率变异性的动态研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18(6):14-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3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