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主题音乐的运用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电影主题音乐的完美也是其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写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的运用。首先研究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其次吧重点放在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在音画关系中的灵活运用之中,着重写了它对情节的推动这一方面。最后写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诠释。让其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价值和重要性。试从中探索主题音乐对电影的重要作用。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及其主题音乐形成的背景 1
(一)社会背景 1
(二)创作背景 2
二、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在音画关系中的灵活运用 2
(一) 音画对位手法的运用 2
(二)音画反衬手法的运用 2
(三)单纯以音乐诠释画面手法的运用 3
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对情节的推动 3
(一)对德军暴行的憎恨 3
(二)对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4
(三)对和平的向往 4
四、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诠释 4
(一)主题音乐对人文主义精神中人性方面的诠释 4
(二)主题音乐对人文主义精神中和平方面的诠释 5
结语 5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主题音乐的运用
引言
主题音乐是检验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优秀的主题音乐对渲染电影的氛围、表达时代特征、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个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完美的诠释了这些方面。主题音乐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节奏,不同的的乐器演奏会给人以不一样的体验。
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及其主题音乐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辛德勒的名单》讲的是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入侵波兰,德国商人辛德勒想利用战争,大量雇佣犹太劳动力来盈利的故事。[1]故事大约发生在1939年至1945年。193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德国入侵波兰,1941年德国法西斯逼迫犹太人都迁到隔离区。1942年冬天,德国人在波兰境内建立了几个大型死亡集中营,用于消灭隔离区里的犹太人。1943年,德国军队开始了对犹太人的杀戮。1944年,德国人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于是开始挖出并焚烧犹太人的尸体,想要消灭自己犯下的罪证。
在这段时间里,辛德勒经历了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屠杀的场景。因此,他改变了自己想要借这场战争大赚一笔的想法,而是利用自己工厂招工的主意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知道战争结束。正是辛德勒这样的举动,才使得这1100多名犹太人得以幸免于难。让人们感受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能够增强电影作品的真实感、历史感,使得人道主义精神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二)创作背景
本片主题音乐是杰出的电影音乐创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他的作品以精良著称,音乐风格多样。他每次和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合作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也使他成为现代电影音乐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小提琴演奏者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伊兹霍克帕尔曼,他是他的演奏十分的松弛,仿佛在叙述一件事,给人以丰富的情感。在他的演奏中可以感受到电影的主题思想。而本身作为犹太人的后裔,由他来演奏这首曲目则更能展现其的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是作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创作的。通过了解犹太人惨遭德国法西斯残害的历史事实和当时社会的人道主义情怀,将辛德勒的善良与美德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大量的表现手法也更好的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乐谱见下图)。从谱例中可以看到两个英文单词“slowly”和“tenderly”,它们意思是“缓慢”和“温和的”。代表着主题音乐的节奏是缓慢的,主题音乐的整体基调是温和的。这首主题曲的调式是d小调。大调的色彩是明亮、辉煌的、热烈的,而小调的色彩是黯淡、忧伤、阴沉的,《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选用了d小调作为主调,昭示了全曲的基调是黯淡和忧伤的。作曲家又每个场景都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曲演奏,独特的音色对应着不同的电影画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意境。主题音乐在最后一次出现时用小提琴提高了八度来演奏,目的是表达被辛德勒所救犹太人的后裔对他深深地感激之情。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在音画关系中的灵活运用
音画对位手法的运用
音画对位手法和音画同步手法是截然相反的一种形式。它是指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电影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完全相反,或者构成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2]这种相互矛盾或者对立的关系不仅没有妨碍展现影片的主题,而且让音画对位配置更加的独特,深刻。是使得《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思想可以更好地彰显出来。
在影片呈现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屠杀的场景时,主题音乐的节奏反而变慢了,听起来是那样的舒缓。这时大屠杀的场景和放缓的主题音乐就形成了非常强烈对比。给所有人的视觉和听觉都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力。然而这种音画对位的手法也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它需要高度的艺术视野与巧妙创新的构思,运用在适合的地方,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音画对位手法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运用的如此娴熟,就只能感叹导演对此手法恰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二)音画反衬手法的运用
音画反衬手法是一种常用的音乐表现技法。它对增强电影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都有着巨大的作用。[3]
首先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德国法西斯正在进行疯狂的杀戮,犹太人们乱作一团,许多犹太人都选择自杀,还有的遭遇了残忍的虐待。在一家私人的小诊所里两位医生为病人都使用了安乐死,让他们免受痛苦。残暴的杀戮还在继续,让人们感觉到一种窒息感。此时的主题音乐却以舒缓的曲调出现,配上童声合唱作为背景,显得格外的刺眼。
其次在这场杀戮中,有一名军官弹奏一首柔美,动听的钢琴曲。动人钢琴曲混杂着激烈的枪声、犹太人的哀嚎声和杂乱的脚步声,更加反衬出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音画反衬手法忽略了音乐柔美的曲调,给人以毛骨悚然之感,在这场屠杀中德国法西斯嫉妒丑恶,扭曲的人性被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再一次的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
(三)单纯以音乐诠释画面手法的运用
音乐诠释画面手法在片尾的一次使用是最具代表性的。战争已离我们而去,而这场杀戮任然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被辛德勒所救的的犹太人们纷纷赶来在辛德勒的陵墓前祭拜自己的救命恩人。这时电影的画面由黑白变为了彩色,再配上忧郁的主题音乐,诉说着难以表达的复杂情感。有幸逃过当年屠杀的犹太人们的后裔都在辛德勒的忌日那天回到这里,为他献上石头,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也献上自己对辛德勒的崇高的敬意与最沉重的追悼。
再整场的仪式中,人们都表达了对恩人的追思,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小提琴那宛转悠扬的旋律仿佛和人们共同经历了那残酷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只能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美好。画面之中没有任何台词,只有那优美的音乐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缓缓的流淌。在这有丰富表现空间的场景中,长时间的保持单纯用音乐去诠释画面,这种手法并不常见,但他却可以深刻地展现影片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导演斯皮尔伯格及音乐制作者约翰威廉斯对这种手法有着深厚的造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