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具翟”在公祭孔子大典舞蹈中的应用

目 录
一、公祭孔子大典中的舞蹈的传承 1
(一)历史中祭孔舞蹈的演变 1
(二)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表现形式 1
(三)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文化意义 1
二、道具“翟”在公祭孔子大典舞蹈中的意义 2
(一)道具“翟”的形制 2
(二)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象征意义 2
三、道具“翟”在公祭孔子大典舞蹈中的运用和作用 2
(一)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的运用方式 2
(二)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的作用 3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一、公祭孔子大典中的舞蹈的传承
(一)历史中祭孔舞蹈的演变
孔子及儒家的思想是在继承周代礼制度后慢慢成型,到西汉武帝时期,其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紧接着发展到宋、明理学的兴盛。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着不同的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在思想史上所体现的价值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不同朝代、不同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根本性决定了祭孔乐舞由最开始的家祭转变为官祭[1]。当然,这一转变并非简单体现在形式上面的改变,还体现在具体内容上的变化。例如:给予孔子封号的不同,“先师、至圣先师、先圣、儒尊、大成至圣先师”,由此可见,孔子的社会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2]。又如,祭孔乐舞规格扩大、更换乐章及乐名内容等。从中也就可以看出,祭孔舞蹈在历史舞台上并非简单表现为尊师重道的标志,还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历史中祭孔舞蹈的演变的缘由,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中也就不难看出,祭孔舞蹈并非是从一开始出现就是这种形式的,而是经过时间推移,朝代更迭,以及不同朝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态度不同而形成的,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表现形式
舞蹈是公祭孔子大典中的第二项内容,在八俏乐舞声中向至圣先师孔子敬赠花篮。与此同时,乐奏“天人和一”、“与时谐行”、“天下大同”这三段乐舞,而三段舞蹈尽显祭孔乐舞2000余年历史发展估计,记录着从无到有,从繁到简发展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而形成的,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表现形式
舞蹈是公祭孔子大典中的第二项内容,在八俏乐舞声中向至圣先师孔子敬赠花篮。与此同时,乐奏“天人和一”、“与时谐行”、“天下大同”这三段乐舞,而三段舞蹈尽显祭孔乐舞2000余年历史发展估计,记录着从无到有,从繁到简发展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是传承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例如: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服饰,尤其是祭孔服饰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服饰文化中尤为独特的一支。虽然朝代的更迭,祭孔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稍微改变,但是不管是在哪个朝代,祭孔服饰都镌刻着每个朝代的历史印记,能够通过服饰去知晓朝代信息,甚至于可以说“服饰”是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公祭孔子大典中祭孔服饰沿袭明制,加上孔庙形成于明朝,明朝服饰与明朝“孔庙”两者相得益彰,真实再现华夏儿女联合祭孔的壮观景象,让更多华夏儿女更深层次了解祭孔文化,从而同更多华夏儿女产生情感共鸣,而这是由于祭孔服饰带来的[3]。除此之外,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乐章、乐名及道具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正因为这样才共同形成了祭孔文化。
(三)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的文化意义
公祭孔子大典中的舞蹈其内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公祭孔子大典中不管是其舞蹈动作、结构、内容或是其传递的信息都是在对“礼”进行阐述,在“礼”的基础上通过舞蹈动作、舞蹈道具,从心性上陶冶人的情操,并为人内心所接受,从而完成人对道德涵养、思想情操方面的教育,这是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所显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祭孔文化才得以延续和传承。另外,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不仅仅彰显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表演活动,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积极参与到挖掘整理祭孔乐舞中,其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早在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保护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公祭孔子大典中的舞蹈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使得更多人知晓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是公祭孔子大典中舞蹈文化意义的又一体现。
二、道具“翟”在公祭孔子大典舞蹈中的意义
(一)道具“翟”的形制
“翟”这个道具在羽舞中运用较多,“羽”是其另一种代称。木柄,柄端或挑以雉羽修饰而成的长穗。而到了明朝时期,植雉羽三茎。到了清朝,植雉羽一茎。

图1是宋代翟的形制、图2是明代翟的形制、图3是清代翟的形制。由此也可以看出,翟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在形态上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韩国释尊舞佾过程中所采取的是宋代翟制,而台湾采用的是明代翟制。我国刚恢复祭孔乐舞初期,所采用的的是清代翟制,直至后来才改用明代三羽制。
(二)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象征意义
在祭孔大典舞蹈中,舞器持不同姿势,象征的意义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文舞和武舞都有一定之式,皆左手干,右手戚。未开舞时,干在外,戚在内,干纵而戚横[4]。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左手属仁,右手属于义,义以待敌,仁以自卫”。也就是说,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是象征着仁义,与孔子儒家思想高度符合。另外,祭孔大典中不管是舞蹈或是道具,都是围绕着“礼”进行的,也就是说“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象征着“礼”,其不仅具备较强的教化作用和礼仪四邦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还形象生动刻画了孔子一生的境遇,以及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影响[5]。
三、道具“翟”在公祭孔子大典舞蹈中的运用和作用
(一)道具“翟”在祭孔大典舞蹈中的运用方式
在祭孔大典舞蹈中,“翟”与“籥”是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