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

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20200505144150]
摘要:传统歌曲《兰花花》是一首被广为传唱的陕北民歌,音乐结构简练,极具地方色彩。它经过作曲家王志信改编后扩大了整首歌曲的篇幅,既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时代精神,使之更具有精神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对改编后《兰花花》的风格特征、演唱特征、艺术特点以及创作背景方面的梳理分析来论证如何塑造贴切的《兰花花》的艺术形象。使演唱者们进一步理解该作品从而更准确、全面的诠释整首作品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使其在音乐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兰花花;艺术特征;演唱风格;艺术形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历史发展2
(一)兰花花的由来2
(二)兰花花的发展2
二、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创作特征3
(一)节奏节拍3
(二)旋律调式5
(三)语言特征5
三、陕北民歌《兰花花》在风格特征上的实践6
(一)情感表现6
(二)舞台表演7
致谢8
参考文献9
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特征
引言
民歌是一门声音表演艺术,是用歌声来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形式,每一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与音乐旋律都渗透着创作者的人生体验与情感。陕北民歌丰厚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烙印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体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3]其代表作《兰花花》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叙事性民歌,作者王志信在把握其信天游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旋律凄婉深缓、悠扬动听,节奏奔放有力、曲折婉转,将主人公兰花花美丽善良、坚强果断,敢于与封建势力抗争的情感与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到如今,它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听众。演唱者想演唱好这首歌曲,就必须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演绎出他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听众,使这首歌曲的魅力在中国民歌中长长久久的流传。
一、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历史发展
(一)《兰花花》的由来
《兰花花》是一首流传广泛、广为传唱的叙事性陕北民歌,在这首经久不衰的作品中蕴含着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歌曲用优美舒展的音调和纯朴感人的语言的刻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一位抗拒封建势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真挚爱情的陕北少女形象。[10]
主人公兰花花真实姓名叫姬延玲, 1920年生于陕北延安南川宜川县的临镇西街,俊秀聪明像兰花叶子一样好看,乡亲们就送给她一个雅号叫“兰花花 ”。1936年,兰花花与一个部队的战士相爱,后来被当地有钱人周猴子看中,由于家里的压迫便于周猴子结婚。可婚后没多久,周猴子因病去世,兰花花又被卖给一个奇丑无比的有钱人。最终兰花花忍受不了自己命运自杀身亡。后来那位军人得知后极其悲痛,便为兰花花写了一首经久不衰的《兰花花》。后来被音乐工作者带出了陕北地区,传向世界各地。
(二)《兰花花》的发展
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诞生、变化、发展、定型的历史过程,一首久唱不衰生命力旺盛的小小民歌也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民歌《兰花花》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关键事件:
1.1942年红军战士编写出民歌《兰花花》
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歌曲故事中所描绘的情哥哥原型是一位年轻红军战士,而这首《兰花花》则由这位年轻战士所编写,歌词长达48段,整首民歌的曲调是引用了当地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信天游旋律——《哭丧调》,叙事性特点十分明显,“歌曲诞生后不胫而走,迅速在陕北的固临、宜川、延安、绥德一带传开,也因为《兰花花》民歌的诞生及流传具有口头流传性,故歌词、旋律多变,难觅其实证”。 [1]
2.1944年,何其芳以文字形式出版修改后的民歌《兰花花》
1943、1944年间,何其芳(1912一1977)在陕北地区收集到民歌《兰花花》并把它记录了下来,现在在《陕北民歌选》(1945年出版)的第二辑中可以看见。出版后的《兰花花》由原来采集到的48段歌词更改为出版时的20段歌词。经鲁迅文艺学院整理出版,民歌《兰花花》很快传遍了陕北大部分地区。[1]
旋律如下:
3.1950年,刘燕平等修改民歌《兰花花》
我国著名唱家刘燕平同志早期在演唱陕北民歌《兰花花》,觉得歌词太长且内容结构上有些许混乱,于是与韩维路、陈若非等同志一起商量,吸取整首歌曲的精华,对部分内容和歌词进行了精简的修改,将“崇尚自由婚姻爱情,反抗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思想情感”作为歌曲的主题,“改成了后来在全国流行的8段词《兰花花》,一直唱到今天。经过改动的《兰花花》经过无数歌者传唱,无论从情节内容到词意的连贯性都更好地体现了这首陕北民歌的高水平,使这首优美的陕北民歌逐渐成了经典作品流传于世。”[1]旋律如下:
4. 1988年,王志信改编民歌《兰花花》
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王志信对陕北民歌《兰花花》在节奏、篇幅等方面进行了改编,改编过后的《兰花花》相比之前的版本有了相对来说很大幅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他众多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女声独唱歌曲。谱例如下:
二、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创作特征
音乐风格指的是各种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4]文章主要围绕《兰花花》的曲调特征和语言特征这两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节奏节拍
陕北民歌《兰花花》保留了“信天游”的音乐素材,保留了陕北“信天游”的音乐素材,其节奏十分自由、开放、荡气回肠,这与当地沟壑遍布的陕北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全曲节拍由4/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拍和4/2拍构成,这种节拍是陕北民歌最为典型的节拍。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并以此作为基本节拍系统。
第一乐段为传统民歌的原型,呈现出双句体乐段,是一个中板。体现悠扬而流畅的曲调和舒缓的节奏作为全曲的中心部分。节拍由原曲的4/2拍改为4/4拍、比原来曲调更为抒情、委婉,体现了对兰花花的赞美。如下:
第二乐段为多句体乐段,是个慢板,速度较前一段慢一倍,这一乐段中常出现附点切分的节奏,多处的休止旋律似断非断,描绘出一种哭咽无奈的节奏和感情。如下:
第三乐段为双句体乐段,急促的节奏,顿挫而富有张力,简明的音调,曲折下行的旋律线条,紧迫有力的速度与节奏型的运用等突出了诉说性,口语性,表达了蓝花花的悲愤心情和向命运抗争的决心。如下:
第四乐段是一个摇板,单独的一句划为一部分,主要是起到强调的作用,这一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紧打慢唱”节奏是紧张的快速的。[5]如下:
第五乐段是一个行板,主要描写对情哥哥的真挚爱情,向往幸福生活,塑造了蓝花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形象,因而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节奏稍慢。[5]
这首歌曲的节奏在不同段落之间有比较鲜明的变化,也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与内容。首部是起到呈示作用的故事的开端,节奏缓慢,随着音乐的展开,矛盾冲突逐渐激烈,到矛盾的解决,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速度又回到了慢速,节奏速度板式的多样化,更能够充分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旋律调式
《兰花花》采用的是典型的五声羽调式,各段落的结束句都向下进行,段落结束音多数落在羽音上,并通过“信天游”音乐中的变体方式产生的两句乐段结构,曲调由上下句多次反复构成,结构清晰而对称。整首歌曲采用了优美的旋律,音程以四度跳进为主开始进行,歌曲明朗格调被作曲家十分恰当地表现出来。而在第三、四、五段,采用了大二度的音程进行了四度跳进替换了开头部分的跳进,使高亢、悠扬的旋律色调转为悲伤,近似哭腔,贴切而形象的突出了主人公兰花花无奈、忧伤的心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