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偏头痛性眩晕(MV)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
关于中医的论文第五篇探究偏头痛性眩晕(MV)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偏头痛性眩晕(MV)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本院偏头痛性眩晕患者92例,依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各46例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前者实施常规治疗,后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眩晕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总疗效高于参照组,治疗后的眩晕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运用在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中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及时改善,值得推广.关键字:偏头痛;中医治疗;眩晕;辨证施治;0引言在临床中,偏头痛指的是原发性头痛,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搏动样头痛.中重度头痛,病情发作时,还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偏头痛是引起眩晕的潜在因素,临床称之为偏头痛性眩晕[1],患者临床症状一般为心情烦躁.头痛晕眩以及长期失眠等,可使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临床治疗MV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治疗措施获得的效果也各有差异,为提高MV临床治疗的效果,现探析本院2016年7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MV患者采取不同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总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基础资料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共选取我院92例MV患者参与研究.参照组包括26例男以及20例女,年龄平均(40.53±5.97)岁,病程均值为(4.63±2.74)年;实验组包括25例男以及21例女,年龄平均(40.81±5.64)岁,病程均值为(4.95±2.63)年.2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经诊断全部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治疗配合度高;(3)保留知情权,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肾.肺.心与肝等脏器病变者;(2)精神疾病.意识不清与沟通障碍者;(3)无法耐受本次治疗者.1.2方法参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750;生产企业: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即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每日一次,术前指导患者服用,每次两粒,治疗一周后结合病情恢复的效果对药物剂量合理调整,若病情好转明显,则调整用药剂量为每日一粒,连续治疗两个月.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中药方剂:菖蒲25g,甘草8g,白芷5g,当归20g,郁金25g,丹参30g,川芎15g,菊花6g,白芍25g,蔓荆子10g.肝气郁结者应用通窍解郁汤治疗,方剂组成:当归25g,香附22g,菖蒲25g,郁金18g,柴胡20g,夏枯头,蔓荆子10g,甘草8g,白芍25g,白芷5g,川芎15g.肝阳上亢者应用通窍熄风汤治疗,方剂组成:菖蒲25g,郁金25g,川芎15g,当归25g,生龙牡20g,蔓荆子10g,决明子18g,白芍25g,天麻8g,夏枯草12g,菊花6g,甘草8g.诸药混合后以水煎煮,1剂/d,取药汁300mL,每日三次,饭后顿服,100mL/次.治疗时间为60d.1.3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判定疗效,其中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停药后未见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偶有头痛,但次数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病情加重为无效.1.4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眩晕发作情况,主要包括总眩晕发作次数与时间.1.5统计方法利用SPSS22.0分析数据,(?±s)表示计量结果,t检验,[n(%)]表示计数结果,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2.1疗效分析参照组总疗效低于实验组,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2组疗效对比(%)2.2眩晕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治疗后眩晕情况均得到改善,优于治疗前,但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2组眩晕改善情况对比(?±s)3讨论偏头痛属于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中医理论指出,MV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阴虚肝阳上亢,因肝风内动.清空受扰,进而诱发眩晕;外加清阳不展,气虚血虚引起脑失所养,进而表现出眩晕症状.因此治疗时应当以止痛熄风.化瘀通窍为主.本研究为选取的92例MV患者制定了两种治疗措施,一组行常规治疗,另一组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辨证施治的实验组总疗效高达95.7%,优于参照组80.4%,P<0.05,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可行性高,能扩张血管,使患者脑部递质含量减少,进而达到镇痛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实验组总眩晕时间短于参照组,总眩晕次数少于参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实验组采取的治疗方法能通过扩张脑部血管,使脑血量增加,进而起到治疗眩晕的效果.辨证治疗基础方剂中的菖蒲开窍醒神.化湿豁痰;甘草清热解毒[3],缓急止痛,可对诸药进行有效调和;白芷祛风发表,散寒燥湿;当归补血止痛;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丹参清心除烦,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蔓荆子清利头目,疏散风热.另外,辨证治疗能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可依照患者的具体表现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最终起到对症治疗的效果.总之,将中医辨证治疗用于MV治疗中疗效可靠,能增强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建议推广.参考文献[1]孙振峰.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综合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4(7):254-254,255.[2]张正学.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60例分析[J].甘肃科技,2017,33(19):135-136.[3]卢彩艳.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22(3):155-155,156.范文一:关于中医的论文(名师推荐6篇)范文二: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状况范文三:中医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及并发症的疗效探究范文四: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探究范文五:探究偏头痛性眩晕(MV)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
,前者实施常规治疗,后者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眩晕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总疗效高于参照组,治疗后的眩晕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辩证治疗运用在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中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及时改善,值得推广.关键字:偏头痛;中医治疗;眩晕;辨证施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