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

湖南花鼓戏于清代中叶得以兴起并迅速发展,以其节奏明快的曲调、丰富多姿的舞蹈表演而成为湖南境内最流行的小戏。文章首先梳理了湖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阶段、种类以及特点,然后从舞蹈表演的程式化特征、舞蹈表演的艺术特色叙述了湖南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探析传统湖南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为湖南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在新的形式中更好的保持和继承优秀的传统风格做出贡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湖南花鼓戏概述 1
(一)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1
(二)花鼓戏的种类 2
二、湖南花鼓戏中舞蹈表演的程式化 3
(一)程式化的成因 3
(二)程式化的特点 4
(三)程式化的套路 5
三、湖南花鼓戏中舞蹈表演的艺术特色 6
(一)技艺统一 6
(二)虚实结合 7
(三)形神兼备 7
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论湖南花鼓戏中的舞蹈表演
引言
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地方小戏,其发展源头始于采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在花鼓戏的后续发展过程中,由于湖南各地方言以及戏曲艺术的不同,逐渐的演变为多种派系,涵盖了由零陵花鼓戏——以永州话为主要的舞台语言;常德花鼓戏——以常德官话为主要的舞台语言;邵阳花鼓——邵阳方言与祁剧宝河派戏向结合的舞台语言;岳阳花鼓戏——以岳阳、临湘方言为主要的舞台语言;衡阳花鼓戏——以衡阳方言为主要的舞台语言所组成的六大地方戏种。花鼓戏凭借着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再加之其活泼明朗的表现形式,开始广为流传,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湖南花鼓戏概述
(一)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唐宋年间的湖南地域境内,秧歌、船歌在民间就流行深远,特别在大的节气时表演秧歌、船歌成为民间习俗,于后,经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地方表演艺术形式——地花鼓。究其发展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楚国的沉水、湘水之间就善用歌舞来进行祭祀,湖南戏曲就此在祭祀歌舞中以萌芽;到了汉代,民间歌舞更是盛行,尤其是民歌民谣备受喜爱,给湖南花鼓戏后续的发展留下了不少的歌词与乐曲;到了宋代,随着宋氏的南迁,民间歌舞等艺术活动也在南方异常兴盛,宋朝开始成为戏曲形成的重要时期;到了元代,杂剧已开始在湖南进行演出,夏庭芝的《青楼集》中记载到“湖广有金兽头,亦美姿容,而善歌舞.贯只歌平章纳之。贯股,流落湖湘。”就是有力的证据。明代以来,随着弋阳腔的传入,开始与湖南的地方剧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湘昆与高腔;直至清代,湖南的花鼓戏开始进入正式的发展阶段。
湖南花鼓戏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两小戏时期”、“三小戏时期”、“多行当的本戏时期”,其主要划分依据为剧中人物的增加。
第一,“两小戏时期”的主要角色主要是一旦与一丑,这一时期是花鼓戏发展的初级阶段,又将其称之为“对子花鼓”,曾在《浏阳县志》中就有记载“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闻,自初旬起至是夜止。”由此能够看出,当时的花鼓戏主要是由一丑一旦出演。[1] “对子花鼓”主要是由当时民间的矮子步、扇子舞等舞蹈程式演变而来,同时还结合了一些农村民众的日常生活趣事,例如纺纱、犁地、划船等等动作,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看牛对花》等等,该戏曲曲调活泼,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贴近民间生活,给花鼓戏奠定了较好的民众基础。
第二,“三小戏时期”的角色为一丑一旦一生,是花鼓戏正式形成阶段,“一生”角色的增加使得花鼓戏能表现出更多的情节,内容也更丰富。当时的花鼓戏中角色划分已较为明显,是有人物和情节的戏曲表演,而不再是单纯的歌舞表演。小生角色的出现,使得花鼓戏中的人物更具戏剧性,赋予了花鼓戏更大的创作空间。《小姑贤》与《刘海砍樵》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第三,“多行当的本戏时期”,花鼓戏最初是从广大劳动人民中兴起出来的,发展到“三小戏时期”,其在唱腔以及情节上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并已具备了成为大众娱乐方式的条件与资格,但是由于受到统治阶段的打压与迫害,其最终还是走向了“多行当的本戏时期”。长期以来,花鼓戏的社会地位并不强大,常常被统治者称之为“有伤风化需诛之”,花鼓戏的艺人们只能够偷偷的演唱花鼓戏,在花鼓戏被“禁足”的同时,湖南的其它地方大戏如湘剧、巴陵戏却因为其规模大、服饰华丽、文唱武打精致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花鼓戏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只能开始依附这些大戏,学习大戏的腔式以及曲目,在同化的过程中,寻求花鼓戏的发展之路,在和统治者的长期斗争中,花鼓戏演员也找到了应对的巧妙方法,即“半台班”,待大戏白天演唱完毕,统治者的检查完后,再将深夜的时间排上花鼓小戏,如此小心翼翼生存的方式才使得花鼓戏得以留存。在这一阶段,花鼓戏也吸取了大戏中打击乐与伴奏曲的精华,并逐步的加入了“净”和“生”等角色,并将其融入花鼓戏的自身特色中,使得花鼓戏的表演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节奏更加明快活泼。当然在“多行当的本戏时期”丑、旦、生仍然是主要角色。[2]
(二)花鼓戏的种类
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的总称,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叫法不尽相同,如“楚剧”是指常德花鼓戏,“小戏”是指湘北花鼓戏,“花鼓灯”是指邵阳的花鼓戏,“道州调子班”是指零陵的花鼓戏等等。声腔是不同流派之间的区别的重要标志。以这个标准可以将湖南花鼓戏分为六大种类,即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因湖南各地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腔调的差异,使得这六大派系的花鼓戏在风格上各有差异。
第一,岳阳花鼓戏始于湘北农村地带,其音乐风格朴素优美,锣腔、琴腔与小调是岳阳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类别,锣腔则是唱声与锣声相附和,又称之为“打锣腔”,曲调较为粗犷,慷慨激昂,并且通俗易懂,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琴腔又名“瓮琴”,主要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其曲调特色分明,并种类繁多,分别有哀调、阴调、单句子、梦调、椅子调等等。[3]岳阳花鼓戏在其表演艺术上也有较大特色,在角色上,由“三小”逐步演化出花旦、婆旦、老生、小生、小丑等行当;在舞台动作上,岳阳花鼓戏的特色在于旦角的扇子功,并在扇子功上演绎出了不同的套数,例如八步图、三盘、四门夕花等等。
第二,长沙花鼓戏起源于长沙花鼓戏起源于古代长沙和其管辖县区,以长沙话为主要的舞台语言。在角色安排上,长沙花鼓戏在“三小戏”的前提下进一步演化出丑、净、生、旦等角色,在剧目的选择上,多以传统剧目为主,剧目的腔调与弦子腔为主,多是由民间艺人或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成,以樵、耕、渔等为代表,大多以反映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为主,涉及阶层包括劳动者、商贾、官员、流氓等等。[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