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峰的音乐创作主题与现代都市生活体验

论汪峰的音乐创作主题与现代都市生活体验[20200505144116]
摘要:中国城市化的良好势头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于是,城市中闯入了一批新人类:城市漂泊者。这群年轻人赤手空拳,闯进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拥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在城市和乡村中间徘徊,漂泊在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带。汪峰通过他的深刻,尖锐的表达,警省和关怀,真实再现了其生存的现实。向世人展示了这些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内心的孤独,绝望,愤怒,沮丧,辛酸,深处的感动,热情,挣扎,混乱和矛盾的世界。这些歌曲充满了焦虑和悲伤,给我们带来一种尖锐的破碎感,让人难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汪峰;漂流者;都市生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一、汪峰的音乐创作主题 1
二、汪峰作品中的都市漂流者形象 3
三、汪峰音乐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精神状况的思考 5
致谢6
参考文献7
论汪峰的音乐创作主题与现代都市生活体验
引言
坚持对“人”的生命关怀进而将其作为摇滚歌词的主题是汪峰摇滚理念的特出之处。汪峰的摇滚乐屡次创下白金数字的销售记录,作品在各大排行榜上也屡见其名且位次居高不下,一度成为中国摇滚乐坛的商业奇迹。究其原因,他寻求到了艺术与商业的最佳契合点,能够在商业系统内坚持对人的书写与关怀,并将这种书写与关怀定位为“自己的声音”。
一、汪峰的音乐创作主题——
关注都市生活中怀有梦想的年轻人
“鲍家街43号乐队”的发起人和主唱是汪峰晋身摇滚乐坛的最初身份,1994年他们以中央音乐学院门牌号为乐队命名的用意也在于这个乐队的成员均出自母校且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乐队在组建之后的两年巡演中影响力不断扩大,1997年5月推出乐队的首张专辑《鲍家街43号》,其中主打歌曲《小鸟》更是获得了歌迷的极大反响,作为国内唯一一支提名的乐队,汪峰还荣获“1997年度最佳男歌手奖候选”。[1]市场的肯定和歌迷的认可让鲍家街43号乐队获得了强大的后盾支持和不断的创作灵感,1998年10月乐队第二张专辑《鲍家街43号2》正式发行。延续上张专辑现实批判和人性拷问的歌词风格与对迷幻、民谣、欧陆电子及中式rap的不同音乐曲风的新尝试让专辑中的多首作品打入人心,主打歌曲《忧郁的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睛》以其诗意的歌词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征服了很多听众。遗憾的是,2000年除主唱汪峰以外,乐队的其他成员因各种原因全部离开乐队,至此,鲍家街43号乐队走完了六年的光辉岁月。[2]
2000年12月,汪峰推出新专辑《花火》,封面右侧的一行小字“汪峰与鲍家街”暗示了汪峰与乐队各自的独立性,但这张专辑依然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其中的不少歌曲在电台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在2002年和2004年发表《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笑着哭》两张专辑,汪峰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作为主打歌《飞的更高》是连续八周排名中国音乐排行榜冠军,刷新了朴树《五彩缤纷的日子》有六个星期保持第一的记录。[3]并与2005年发行《怒放的生命》,2007年发行《勇敢的心》,2009年发行《信仰在空中飘扬》,艺术诉求与市场认可的高度契合让汪峰在专辑中获得双赢,前者同名主打歌曲《怒放的生命》多次蝉联排行榜冠军,《光明》荣获第三十二期“中国歌曲排行榜冠军”,《春天里》更是获得“第九届全球华语歌曲年度最佳作词奖”。在中国摇滚乐坛繁华落尽、满纸唏嘘之时,汪峰重磅出击,2011年末带来了与之前相比加入更多激励和唤醒元素的新专辑《生无所求》。[4]
汪峰在迈入摇滚乐坛之前,他就研读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和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书籍,可以说,这些学养积淀孕育了汪峰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鲍勃迪伦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小说《晚安,北京》收录的随笔“怒放的笔记”一章中,汪峰坦言曾经比对着词典翻译了三十首鲍勃迪伦的歌词,无论是《错误》、《为了让生活继续》等歌词对迪伦作品中极富张力的排比句式之效仿,还是取法于迪伦的代表作《大雨将至》、《像一块滚石》中的“大眼睛的孩子”、“滚石”意象在《游戏》、《我爱你生活》等作品中的活用,均可看出鲍勃迪伦对汪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迪伦歌词中的“追问与反思”这一思想特色在汪峰这罩得以承续,并化为词人对个体生命与现代社会观照的一种方式。[5]就汪峰的许多具有诗歌气质的摇滚歌词来看,又与他对诗歌的接触不无关系,关于诗与歌词的关系,他曾谈到“其实歌词就是诗,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坚持对“人”的生命关怀进而将其作为摇滚歌词的主题是汪峰摇滚理念的特出之处。汪峰的摇滚乐屡次创下白金数字的销售记录,作品在各大排行榜上也屡见其名且位次居高不下,一度成为中国摇滚乐坛的商业奇迹。究其原因,他寻求到了艺术与商业的最佳契合点,能够在商业系统内坚持对人的书写与关怀,并将这种书写与关怀定位为“自己的声音”,换句话说,他坚持在最大限度保证艺术诉求的前提下让商业运作为摇滚乐的有效推广提供保障。[6]在汪峰看来,“内地做音乐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做法,去吸取和结合港台唱片公司的商业化运作规律。我自己加盟过各种唱片公司,港台、内地、海外都有,这是我最后得出的经验,港台公司的模式会让摇滚乐的棱角、锐气消磨,还是要结合学习,学习的对象就不是港台的,是最好的西方的唱片公司的运作方式。”[7]
在汪峰的音乐世界中,摇滚乐是他们表达自身之于个体生命与现代社会观照的一种方式,他不完全拒斥商业是为了将摇滚乐推广到更有效的传播系统中,这些无不来自于其一以贯之的人文摇滚理念的支持。在这个偶像崇拜的年代里,汪峰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摇滚英雄,而是在关注个体生命与现代社会思考的世界中实现着自身的摇滚梦想,在摇滚之路上与同样关注生命及生存处境的受众一路同行、一路共鸣。
二、汪峰作品中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都市漂泊者的形象
中国城市化的良好势头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于是,城市中闯入了一批新人类:城市漂泊者。这群年轻人赤手空拳,闯进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拥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在城市和乡村中间徘徊,漂泊在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带。汪峰通过他的深刻,尖锐的表达,警省和关怀,真实再现了其生存的现实。向世人展示了这些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内心的孤独,绝望,愤怒,沮丧,辛酸,深处的感动,热情,挣扎,混乱和矛盾的世界。这些歌曲充满了焦虑和悲伤,给我们带来一种尖锐的破碎感,让人难忘。[8]
从 1986 年崔健迈出中国摇滚长征的第一步开始,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中国摇滚在彩虹下笑的时光并不多,更多地是摇滚人在商业风暴中兀自的感叹与困惑,除了汪峰,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能潇洒地走出这样的麦田怪圈。当下中国,事实上摇滚乐对抗的主导文化,在大多数时候是商业文化,摇滚与商业的纠葛是旧的信仰还不能完全统摄全新生活所带来的一种集体怀疑的表现,是中国摇滚发展路程中必须要遭遇到的考验之一,是价值观多元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冲撞和融合阶段的必然。[9]跟中国摇滚初期情况相近,一个建立在古典和优雅礼乐基础之上的礼仪之邦,依旧不太能接受张扬着性、死亡等主题的“重金属摇滚的敲击”,大众除了在乎一个摇滚歌手唱了什么,还很在意他怎么唱,能不能被接受,所以既先锋又大众,既大众又主导,既主导又流行,既流行又摇滚的汪峰成为这个时代的成功者,推动中国摇滚进入主流市场。
从《晚安北京》、《小鸟》、《飞得很高》、《怒放的生命》到《生有所求》,汪峰像一位音乐诗人,他用摇滚记录大时代的变迁,抒发普通人生活的悲喜、挣扎以及愤怒,他创作的歌词有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点与崔健无异;汪峰的主流摇滚路线恰好就是在向崔健看齐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对崔健的羡慕和模仿,也有对商业和娱乐的成功超越,只是汪峰的摇滚主题没有,或者暂时没有崔健那么高蹈。汪峰试图用摇滚解放每一个在听的人,让每一个人能还原他自己,这大概可以看做汪峰为实现摇滚理想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汪峰说:“1997 年,1998 年底出了两张专辑,《晚安北京》已经红了,但还是交不起房租。不过,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你没有钱的时候,又有很多人喜欢你,可是,一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的艺术家怎么继续去创作,而且,最要命的是,往往人在穷困的时候又很敏感,这种由于物质困顿引发的思想敏感会让艺术家更有创作的灵感,作品必然会更好。”[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