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地区乡村小戏当代状况研究

高淳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曾先后孕育过高淳阳腔目连戏、高拔子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然而,学术界对高淳乡村戏曲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在当代,高淳小戏的演出仍然是非常活跃的。如在春节期间、庙会期间, 高淳农村普遍搭建草台,邀班唱戏,可谓此起彼伏。演出经费的来源是多样的,组织形态也很丰富。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高淳阳腔目连戏已被列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保护,高淳当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本文将通过扎实的田野调研来讨论高淳地区乡村小戏的当代保存状况。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高淳小戏的历史变迁2
(一)百戏之祖——高淳阳腔目连戏2
(二)南戏之魂——高淳高腔2
(三)唱腔之高——高拨子3
(四)戏剧之兴——徽剧、京剧、锡剧3
1.徽剧3
2.京剧4
3.锡剧4
二、高淳小戏的当代演出状况4
(一)演出活动的原由和时间5
(二)演出活动的经费来源5
(三)演出活动的组织情况5
1.“三送”工作之送演出和展览5
2.“幸福大舞台”乡村小戏演出活动6
3.“唱响古戏台”乡村小戏演出活动6
4.“艺术大讲堂”乡村小戏学习活动6
三、高淳区政府对高淳小戏的保护7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淳小戏7
(二)政府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8
结语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表1 高淳区2016年春节期间草台戏班演出情况统计表 11
南京高淳地区乡村小戏当代状况研究
引言
中国戏剧以民间戏曲为代表,在民间戏曲发展的长河中,乡村小戏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价值。[1]本文选取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的高淳乡村小戏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展示地方性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探讨乡村文化的价值,扩大民间戏曲的研究领域。[2]在历史文献资料中,民间戏曲的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这些成果集中以发表在艺术类杂志期刊上的文献或硕博士论文的形式出现。[3]前期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当下民间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日后地方戏的研究构建了方法与借鉴的途径。可惜的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能够对高淳乡村小戏的起源、特点、古戏台、传承、服饰等民间文化有记载的不多,时至今日,学术界对高淳乡村戏曲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4]然而,在高淳这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中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民间小戏。本文将通过扎实的田野调研来讨论高淳地区乡村小戏的当代保存状况。
高淳小戏的历史变迁
高淳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淳人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说法。[5]据考证,从元代开始,高淳地区就流行唱戏活动。最早的高淳戏曲活动是阳腔目连戏,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戏剧之一,在高淳已流行七百年之久,解放后才停止公开演出。另外,高淳高腔、高淳高拨子是高淳传统的曲调,对徽剧、京剧产生过重大影响。
200年前,徽剧流入高淳,高淳的戏曲活动变得日益频繁。清末和民国初年,随着京剧的传入,徽戏、徽夹京、京戏、花鼓戏等乡村小戏的种类相继出现,京剧剧团在民间纷纷成立,如老全福、金台班、春福班、全福班、洪福班、寿星班等等,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6]徐广月、芮嘉士、马荣福、高金保、徐宝林、赵瑞连等徽京演员,活跃在苏南、皖南一带,深受群众青睐。抗日战争时期,锡剧传入高淳。至1952年,高淳全县已有业余剧团30多个。在高淳流传的各种地方小戏形态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种:
百戏之祖——高淳阳腔目连戏
流传在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自元代以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戏剧界誉为“百戏之祖”。目前保存的元代固城刘家陇戏楼,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可作佐证。[7]
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独特剧种。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只演目连戏。它是由做法事发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较浓。其内容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在明代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书,高淳所流行的剧本,大体和郑之珍的相同,但融入高淳地方习俗、方言、风情。[8]1986年上半年,南京市文化局组织专人对高淳目连戏进行调查,征集到已故老艺人僧超轮手抄于民国二十八年的目连戏108折抄本。
阳腔目连戏是演给人、鬼、神共看的一种宗教戏,通常叫“太平戏”,高淳群众称为“唱秋戏”。在舞台演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唱秋戏”,一般在秋收登场后至阴历十月演出;二是许愿还愿,酬谢神灵保佑,演期不定;三是“打人命”,如两姓宗族滋事打死人,必须唱目连戏超度冤魂。演出时间一般是下午傍晚以后至次日天亮,俗称“两头红”。最长演唱能达三天三夜。在演出过程中,结合高淳民间祭祀习俗,如“埋嘴”、“赶鬼”等,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场面。
解放后,高淳阳腔目连戏已停止公开演出。当年的阳腔目连戏老艺人已相继谢世,正面临着失传之危。近年来,高淳区把阳腔目连戏作为抢救的重点。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深入的调查,终于寻访到仅存的两位能唱阳腔目连戏的老艺人,对他俩进行及时采访、录音,并以清末手抄本为依据,编写出《叫花子打摊》折子戏,组织演员进行认真排练,终于使中断60年的阳腔目连戏重返舞台,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高淳阳腔目连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南戏之魂——高淳高腔
南戏,亦称“戏文”。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为中国戏曲最早的陈述形式之一,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南宋初期,高淳地区迁入大量北方移民,南戏逐渐在高淳流行开来,成为高淳地区古老剧种,名叫高腔,也称高腔戏。
高淳高腔在100年前,尚有春福班和寿音两个戏班。这两个戏班中的邢有学、李先沛、笪万福等演员,当年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近百年来,高淳高腔已不在舞台演出,只有坐唱,群众又称为“坐堂戏”。每年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或在娶亲时演,称为“送(洞)房戏”。唱戏不取酬金,只需主家设酒饭烟茶款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时,已完全停止演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3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