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赵氏孤儿不同版本的舞台形象比较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统悲剧,其故事性尤为经典,是近年来现代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同时改编的两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尤具代表性,论文通过对田沁鑫版《赵氏孤儿》和林兆华版《赵氏孤儿》两个不同版本的分析。对“赵氏孤儿”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意识、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两个版本的主题、主要人物、及舞台表演和舞台舞美差异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对比,进一步延伸了“孤儿”的人生思考与社会意义,使“赵氏孤儿”在各个版本的演变得到完善展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赵氏孤儿》的叙事流变2
(一)《赵氏孤儿》故事原型2(二)《赵氏孤儿》多元化叙事2
二、话剧《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3
(一)田沁鑫版《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3
(二)林兆华版《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3
三、话剧《赵氏孤儿》中的舞台呈现异同4
(一)表演:静态表演与动态表演4
(二)舞美:虚实相生与空间转换4
四、话剧《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追问5
(一)孤儿的现代指向与寓意 5
(二)孤儿的觉醒意识6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7
话剧《赵氏孤儿》不同版本的舞台形象比较
引言
《赵氏孤儿》的叙事流变
“赵氏孤儿”故事源远流长,自它生成的那一天起,就因故事所包涵的强烈的戏剧性、可塑性以及美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赵氏孤儿”故事在《谷梁传》、《国语》、《左传》、《公羊传》、《吕氏春秋》中均有或多或少的记载,其中《左传》对于该故事的记录较为详实。较早的故事记载应追溯到《春秋》鲁宣公二年和成公八年中两条极为简略的文字记录,可以说,“赵氏孤儿”故事在《春秋》中已经具备雏形,至《史记》一书,太史公取《左传》等先秦典籍并采民间传说,“赵氏孤儿”故事内核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也变得更富传奇色彩,更易为人们口头传诵,行至此时,“赵氏孤儿”故事已初具风骨,从此流传不息。[1]
(一)《赵氏孤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叙事原型
在早期据历史文人书籍记录,历史上赵氏孤儿的家族地位,在晋国的朝政之上,赵氏家族一直是处尊居显。赵氏家族已经是晋国功名显赫的望族之一,赵武的曾祖父赵衰在历史上是拥立晋文公重耳成为国君的功臣。
最早在《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内容大致如下,大臣赵盾平时仁爱待人,为人处世人缘极好,但是在偶然间与晋灵公产生了隔阂和矛盾,导致引起了冲突,因此晋灵公起了杀心,并派刺客暗杀赵盾。但其实早已有人偷偷给赵盾通风报信晋灵公想要是将他杀之,以绝后患。赵盾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逃走了,但在赵盾逃出国境之前,就传来了晋灵公被弟弟赵穿杀了的消息。赵盾回到朝廷被复职,但弑君的嫌疑也由此产生。
在文献《左传鲁成公八年》中,新的故事情节产生,赵氏家族被晋灵公灭族。故事中赵武的母亲庄姬,被描述为一个浪荡的妇人,与自己的小叔子通奸,引发赵氏家族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庄姬在赵氏家族对其进行惩罚之前向晋灵公告发赵氏家族要谋反,晋灵公听信了庄姬之词,其他政治势力也借机介入此事,一致针对赵氏家族的灭族行动势在必行。[2]
在文献《史记晋世家》中,故事情节基本承袭了之前《左传》的描述内容,不同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挥了他善于描画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氛围的写作才华,塑造了更加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且塑造了一个饱满十足的人物,此人便是屠岸贾。这一人物首次出现在赵氏孤儿的故事叙述版本中。屠岸贾雄心勃勃且掌握大权,指称赵盾杀害了晋灵公,率领军队消灭赵氏家族,在灭族行动中没有抓到怀有身孕的庄姬。
屠岸贾一定要满门灭族赵家,想尽一切办法捉拿庄姬。庄姬产下一子赵武,程婴与赵家一门客公孙杵臼设计营救孤儿。程婴佯装告发赵氏孤儿下落,用买来的婴儿冒充赵氏孤儿,且出卖了假赵氏孤儿与公孙杵臼。程婴带着赵武隐姓埋名生活了十五年,直到晋景公为赵家平反,赵武报仇,程婴终究自杀而追寻故人。
但是,根据《左传》记载,赵氏家族并非是被满门抄斩,而是其中的赵同、赵括两族支,其余赵家余族并未涉及。
关于司马迁《赵氏孤儿》故事的真实性,目前很难证明。许多不同的版本叙事,故事结构与内容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是,可以看出,根据《左传》到《史记》的记载,赵氏孤儿故事的主题始终是一脉相承的,那便是故事的叙述主题紧密围绕于家族矛盾和朝堂权力斗争方面。
(二)《赵氏孤儿》的多元化叙事
《赵氏孤儿》的文本故事题材是模范作品之一,在戏剧、电视剧、电影都有改编作品。按照文字、舞台、和图像的顺序,记录赵氏孤儿的进化过程。
现有《赵氏孤儿》题材的剧本,有传奇《八义记》和南戏《赵氏孤儿记》以及杂剧《赵氏孤儿》。杂剧又分为三十几种古今杂剧的《元刊》、《元曲选》和《酹江集》。
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写为“中国孤儿”,讲述了中国朝臣张慑和妻子伊达梅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孤儿的故事,并将这些情节设置在成吉思汗时代。[3]
1999年,台湾佛光频道播出的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故事基础的电视剧《庄姬公主》。剧中掺杂了许多零碎和艳俗的故事情节,拖慢了故事节奏,程婴更是退到了故事的次要部分,也淡化了程婴献子的大无畏精神。忠诚和仁义思想不再是故事的中心,几乎演变成了无关紧要的点缀。
2003年,现代话剧《赵氏孤儿》在北京人艺和国家大剧院同时上演,导演分别是林兆华和田沁鑫。两版话剧《赵氏孤儿》都在改编中加入了现代思想,林兆华版的改编是孤儿最后没有复仇,田沁鑫版的改编是赵氏惨案故事采用倒叙方式,故事开始赵氏孤儿己十六岁,真相在屠岸贾与程婴的回忆中慢慢出现。[4]
2010年,电影版《赵氏孤儿》由陈凯歌导演,电影受电影先进媒介文化的影响,与话剧形成对比的是,这部电影版的《赵氏孤儿》故事重点不在国家忠义,而是注重个人生命的成长过程,因此电影版《赵氏孤儿》详细叙述了程婴养育孤儿长大的经过。
二、话剧《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对《赵氏孤儿》的话剧版本资料,得知《赵氏孤儿》现有话剧版本有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两个版本。两种不同版本共同学习,相互对比鉴赏。
(一)田沁鑫版《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国家话剧院《赵氏孤儿》的版本是由女导演田沁鑫导演的。形式和内容这两大法宝是话剧艺术家创造的,对于田沁鑫来说,戏剧中使用的哪种形式比形式与内容的匹配更重要。[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