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电影艺术特点研究
在那个政治昏暗、时局混乱的时代,卓别林电影始终从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入手,以诙谐幽默的喜剧形式,歌颂自由,赞美人性,表达了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意愿,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卓别林以其独有的表演风格,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表达着深刻同情,对灭绝人性的统治阶层进行了无情嘲讽,给世界各地的饱受压迫和战争残害的人们带去了温暖的心灵慰藉。卓别林电影在突出演员个人表演的同时,在画面、音乐、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的使用方面,也颇有独到之处。论文从卓别林电影的题材选择、表演风格、配乐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卓别林的电影的艺术特点,以求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有所借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3
一、卓别林电影的题材特点4
(一)对底层人物的歌颂4
(二)对社会现状的揭露4
(三)对统治阶层的嘲弄4
二、卓别林电影的表演风格5
(一)肢体为言的默剧风格5
(二)随声而动的舞剧特色5
(三)殊途同归的喜剧形象6
(四)笑中含泪的悲剧韵味6
三、卓别林电影的配乐特点7
(一)电影配乐与表演内容的高度契合7
(二)电影配乐对人物情绪的烘托渲染7
(三)电影配乐与情节发展的巧妙搭配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卓别林电影艺术特点研究
引言
引言
卓别林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喜剧大师,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电影拍摄过程中,卓别林常能身兼数职,集电影导演、编剧、剪辑、配乐、演出多重身份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全才。正因如此,卓别林的电影结构严谨、意味深远,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卓别林电影始终秉承现实主义风格,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表演功底,使电影在艺术细节上无可挑剔,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常说要向艺术大师致敬。这种致敬不能仅仅是口头文章,更需要电影从业者及观众都能真正擦亮眼睛,细致品味卓别林这样艺术大师表演的深层内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主动放弃了语言这一重要表现技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默剧演员,做到了从“嘴上说戏”转变成“用身体演戏”,将观众感官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肢体上。他们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脸上的每个表情、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淋漓尽致,真正将自身的表演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论文从电影表演的艺术价值角度,重点分析了卓别林电影在题材选取、表演方式及配乐特点上的一些问题,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求全方位解读卓别林电影的艺术特点,对今后的表演生涯有所裨益。
一、卓别林电影的题材特点
(一)对底层人物的歌颂
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导演和电影演员。卓别林一生创作拍摄了80余部影片,像《淘金记》、《大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都是为人熟知的经典作品。卓别林早期电影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无声默片的方式进行呈现,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卓别林喜剧大师的不朽地位。后期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卓别林也开始了有声电影的尝试,利用自身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才华,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1]
卓别林开创了喜剧表演艺术之先河,在给喜剧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为后世的喜剧表演者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在创作思想上,卓别林电影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将小人物融入自己的电影中去,不断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表自己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创作方法上,卓别林电影兼收并蓄,在突出演员个人表演的同时,在画面、音乐、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的使用上,也颇有独到之处[2];在角色塑造上,卓别林饰演的形象集默剧、舞剧之长,融喜剧、悲剧之精,创造了卓别林式的专属形象,将电影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度。
当代与卓别林表演风格最为接近的一位喜剧大师,就是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罗温艾特金森(Rowan Atkinson),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憨豆先生”的扮演者。一方面,在他出演的“憨豆先生”也是一位社会的普通人物,对小人物的塑造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另一方面,从影片表演及角色塑造上比较,罗温艾特金森的“憨豆先生”的故事情节与题材方面,很多沿承了卓别林电影题材选择的精髓。二者通过对小人物的塑造以及对电影题材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相比之下,“憨豆先生”的影片风格也多以无厘头的爆笑为主,缺乏对社会状况深层次的思考和批判,与卓别林的电影相比较仍旧略逊一筹。
卓别林的电影题材十分宽泛,反映基层生活的《淘金记》、讽刺阶级压迫的《摩登时代》,表达反战意愿的《大独裁者》。总体而言,卓别林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始终贴近基层群众,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因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对统治阶级与霸权主义灭绝人性的行为则进行了无情鞭挞。
(二)对社会现状的揭露
在卓别林的电影生涯中,扮演过小丑、流浪汉、淘金客、工人、理发匠、士兵等各种职业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共性在于同样出身底层社会,平凡而微不足道。像《淘金记》中的淘金客,他们为生活所迫,从事着危险着职业,拼上性命换取改变未来的一丝可能。他们在社会中处处遭人白眼,被所谓的上层人士殴打,被女人当做备胎使用。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人为善,相信爱情,始终保持着纯净高尚的灵魂。尽管在生活中,他们的某些行为看似荒诞而出格,但这些行为的背后,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活所迫。所以,对底层人物的歌颂,是卓别林电影选材的最主要特点。[3]
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先进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先进的科技却成为资本家们攫取利益的手段,底层人民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窘迫。在卓别林电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造型诡异的机器,像《摩登时代》里的自动喂食机,看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则成为资本家把工人当做牲畜使用的刑囚工具。在影片拍摄方面,卓别林通过描绘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与底层社会的穷困潦倒形成鲜明对比,表达着对社会不平等现状的极度不满。
(三)对统治阶层的嘲弄
卓别林电影题材的另一类型,就是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无论是雁过拔毛的资本家,欺压群众的执法官,还是妄图颠覆世界的独裁者,无一例外地成为卓别林电影中的讽刺对象。1940年,在由卓别林主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中,整部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塑造了一位残害犹太人,企图统治整个世界的独裁者。卓别林通过对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政治形势来选取电影题材,将人性、自由、和平作为主题,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统治阶层的不满情绪,也是间接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3
一、卓别林电影的题材特点4
(一)对底层人物的歌颂4
(二)对社会现状的揭露4
(三)对统治阶层的嘲弄4
二、卓别林电影的表演风格5
(一)肢体为言的默剧风格5
(二)随声而动的舞剧特色5
(三)殊途同归的喜剧形象6
(四)笑中含泪的悲剧韵味6
三、卓别林电影的配乐特点7
(一)电影配乐与表演内容的高度契合7
(二)电影配乐对人物情绪的烘托渲染7
(三)电影配乐与情节发展的巧妙搭配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卓别林电影艺术特点研究
引言
引言
卓别林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喜剧大师,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电影拍摄过程中,卓别林常能身兼数职,集电影导演、编剧、剪辑、配乐、演出多重身份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全才。正因如此,卓别林的电影结构严谨、意味深远,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卓别林电影始终秉承现实主义风格,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表演功底,使电影在艺术细节上无可挑剔,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常说要向艺术大师致敬。这种致敬不能仅仅是口头文章,更需要电影从业者及观众都能真正擦亮眼睛,细致品味卓别林这样艺术大师表演的深层内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主动放弃了语言这一重要表现技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默剧演员,做到了从“嘴上说戏”转变成“用身体演戏”,将观众感官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肢体上。他们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脸上的每个表情、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淋漓尽致,真正将自身的表演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论文从电影表演的艺术价值角度,重点分析了卓别林电影在题材选取、表演方式及配乐特点上的一些问题,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求全方位解读卓别林电影的艺术特点,对今后的表演生涯有所裨益。
一、卓别林电影的题材特点
(一)对底层人物的歌颂
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导演和电影演员。卓别林一生创作拍摄了80余部影片,像《淘金记》、《大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都是为人熟知的经典作品。卓别林早期电影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无声默片的方式进行呈现,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卓别林喜剧大师的不朽地位。后期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卓别林也开始了有声电影的尝试,利用自身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才华,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1]
卓别林开创了喜剧表演艺术之先河,在给喜剧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为后世的喜剧表演者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在创作思想上,卓别林电影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将小人物融入自己的电影中去,不断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表自己电影的主题与风格;创作方法上,卓别林电影兼收并蓄,在突出演员个人表演的同时,在画面、音乐、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的使用上,也颇有独到之处[2];在角色塑造上,卓别林饰演的形象集默剧、舞剧之长,融喜剧、悲剧之精,创造了卓别林式的专属形象,将电影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度。
当代与卓别林表演风格最为接近的一位喜剧大师,就是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罗温艾特金森(Rowan Atkinson),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憨豆先生”的扮演者。一方面,在他出演的“憨豆先生”也是一位社会的普通人物,对小人物的塑造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另一方面,从影片表演及角色塑造上比较,罗温艾特金森的“憨豆先生”的故事情节与题材方面,很多沿承了卓别林电影题材选择的精髓。二者通过对小人物的塑造以及对电影题材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相比之下,“憨豆先生”的影片风格也多以无厘头的爆笑为主,缺乏对社会状况深层次的思考和批判,与卓别林的电影相比较仍旧略逊一筹。
卓别林的电影题材十分宽泛,反映基层生活的《淘金记》、讽刺阶级压迫的《摩登时代》,表达反战意愿的《大独裁者》。总体而言,卓别林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始终贴近基层群众,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因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对统治阶级与霸权主义灭绝人性的行为则进行了无情鞭挞。
(二)对社会现状的揭露
在卓别林的电影生涯中,扮演过小丑、流浪汉、淘金客、工人、理发匠、士兵等各种职业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共性在于同样出身底层社会,平凡而微不足道。像《淘金记》中的淘金客,他们为生活所迫,从事着危险着职业,拼上性命换取改变未来的一丝可能。他们在社会中处处遭人白眼,被所谓的上层人士殴打,被女人当做备胎使用。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人为善,相信爱情,始终保持着纯净高尚的灵魂。尽管在生活中,他们的某些行为看似荒诞而出格,但这些行为的背后,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活所迫。所以,对底层人物的歌颂,是卓别林电影选材的最主要特点。[3]
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先进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先进的科技却成为资本家们攫取利益的手段,底层人民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窘迫。在卓别林电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造型诡异的机器,像《摩登时代》里的自动喂食机,看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则成为资本家把工人当做牲畜使用的刑囚工具。在影片拍摄方面,卓别林通过描绘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与底层社会的穷困潦倒形成鲜明对比,表达着对社会不平等现状的极度不满。
(三)对统治阶层的嘲弄
卓别林电影题材的另一类型,就是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无论是雁过拔毛的资本家,欺压群众的执法官,还是妄图颠覆世界的独裁者,无一例外地成为卓别林电影中的讽刺对象。1940年,在由卓别林主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中,整部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塑造了一位残害犹太人,企图统治整个世界的独裁者。卓别林通过对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政治形势来选取电影题材,将人性、自由、和平作为主题,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统治阶层的不满情绪,也是间接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