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天仙配的艺术特色

1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代表,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难以替代和积极的作用,其中黄梅戏从地方戏曲发展成为被全国人民熟知的五大戏曲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著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仙配》这一剧目。本文从黄梅戏的代表剧目《天仙配》入手,研究其音乐创作及唱腔特色,服饰文化特色及表演特色,重温经典之作,重温黄梅戏的独特之美,在研究的同时,分析了梅戏《天仙配》的精华之处。
目录
引言
我国的戏剧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滑稽戏曲三种不同的戏剧形式组成。我国的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经过春秋战国时的歌舞、汉代时期的乐舞、唐宋两代的诗词、元代时期的各类散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主要由舞蹈演绎、武术杂技表演、诗词吟唱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组合而成,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乐器特色的不同、语言发音的不同以及编排方式不同等多种原因,我国的戏曲艺术又分成多种类型。因此我国戏曲艺术的特征就是将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范畴,根据相对比较统一的标准而汇聚一起,同时比较统一的性质范畴中能够彰显出各个艺术类型具备的特色。[1]
黄梅戏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安徽省安庆一带,先后在安徽、江西、湖北等相邻的省份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广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民间戏曲类型。[2]三百年来,黄梅戏吸取了其它多个戏种的特色、长处,对民间戏曲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广泛吸收其它多种艺术的精华,并根据当时的流行趋势做出相应调整,使得黄梅戏成为一种符合广大人民群的欣赏口味的戏剧,并同时可以抒发劳动人民的内心情怀。[3]因其优美的唱腔,婉转的曲调,丰富的韵味以及深厚悠扬的劳动气息,黄梅戏这一剧种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喜爱。[4]
《天仙配》是黄梅戏戏曲中的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安徽安庆的一个地道农民名字叫做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去投奔远方亲戚,不料父亲却因病重死于半路途中,但此时的董永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为了能使父亲入土为安,无奈之下,董永依靠卖身换来费用厚葬了父亲,天庭七仙女听闻董永卖身葬父的行为,非常的感动,于是趁玉皇大帝未察觉之际,私自从天庭下凡人间,帮董永辛苦劳作,董永的卖身契约也由原来的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变为了百日;随着时间的流失,董永与七仙女日久生情,遂结为夫妻。然而,正当二人即将完成契约规定,憧憬未来甜蜜自由生活的时候,玉皇大帝突然知道了七仙女下凡人间的并与凡人通婚的事情,玉皇大帝派出四大金刚和托塔李天王下凡人间要捉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最终,迫于压力董永与七仙女这对夫妇只能忍痛含泪而别于大槐树下。[5]
因在实际的研究中,关于《天仙配》艺术特色的研究资料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文献资料都是介绍黄梅戏的传承和保护或者是关于其发源地的论述,其中专门研究黄梅戏剧目《天仙配》的文献大都是零零散散的,文献没有对《天仙配》这个剧目系统的进行艺术特色的分析,因此本文对关于黄梅戏《天仙配》的艺术特色的研究,不仅能补充关于《天仙配》曲目的研究文献资料,还能为众多黄梅戏爱好者介绍关于黄梅戏唱腔、表演特色、服饰等的理论知识,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以后研究《天仙配》剧目的学者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最终希望黄梅戏这一五大戏曲之一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了解与传承。
一、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创作及唱腔特色
(一)黄梅戏《天仙配》的音乐创作特色
1.具有安庆方言特色
黄梅戏语言的基础以安庆方言为主,属江淮方言。整部戏的唱词结构大多是七字句或者十字句式。其中七字句式大多为“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为“三三四”结构。不过也会根据实际需要在七字、十字句为基础框架内,进行字数的压缩或者增扩,黄梅戏曲调经常采用垛句,唱词多种多样,有三到七字不等是花腔小戏的主要特点,并且中间经常夹杂有许多口语化但实际词义的文字。句数并不一定要为偶数,有时针对奇数句,将最有一句重复便变成了偶数。黄梅戏唱念方法均采用安庆官话进行唱念。整部戏中用到的韵母念及官话唱,小戏说白均采用安庆的乡音土语进行表演,唱腔仍然用安庆官话进行奏唱。[6]
2.伴奏风格变化多样
伴奏方面,黄梅戏的伴奏乐器主要以高胡为主,同时混合其它类型民族乐器或者锣鼓等,可以表现许多类型、题材的黄梅戏剧目。在早期的黄梅戏演出中,主要以“三打七唱”为主,由三人演奏表演同时打击乐器并参与帮腔。乐器的分工为:堂鼓一人兼奏唱竹根节和乐器钹于一身,坐立于舞台正中央;小锣一人,坐于上场门外的内侧;大锣一人,站于上场门外的外侧。
黄梅戏的伴奏风格随着其唱腔的灵活多变而不断变化,主要分为有欢快、愤怒、愉悦、悲凉、生气、抒情等几种类型,伴奏风格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剧中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的内心情绪。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分为主调、仙腔、花腔、阴司腔、彩腔、主调等多种类型。每一种腔调的演出形式各不相同,如花腔曲调的健康、朴实、优美,表演形式也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民歌小调的色彩。彩腔又称打彩调,因经常被人物角色借此向台下观众讨彩而出名,彩腔的曲调明快、流畅,曾广泛被花腔小戏使用。主调唱腔主要以平词的为主,特别是现代的黄梅戏中增强了音乐方面的"平词"类型唱腔的舞台表现,以深情款款、悠扬绵长著称。然而仅有腔调无法完全展现黄梅戏的魅力,一定要有音乐伴奏的配合才能发挥各种腔调的特色和优势,加上演员的独特演绎技巧,达到使观众耳目一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7]
(二)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腔特色
1.独特唱腔——花腔
黄梅戏作为安徽经典的戏曲类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安徽省份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利用安庆方言形成了黄梅戏戏剧的独特唱腔。其唱腔能够让人在精彩的视觉演绎中对戏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具有极大的观赏效果。比如:《天仙配》剧目利用轻松愉快、流畅优美的花腔唱法,让人们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幸福场景,又能体会到董永和七仙女这对夫妇在大槐荫树下泪别的悲伤。整个故事的前半段轻松愉快,后半段悲伤无奈,唱腔使用流畅优美,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可以自动完成情感转换,大大增强了舞台表现力。[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