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研究

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研究[20200505144125]
摘要: 文章是以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为例,从民族风格钢琴艺术中的旋律、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分析,和民族风格的和声分类、节奏特点、民族艺术的音色技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运用民歌和创作歌曲,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要素材,在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模仿和特性音色的模拟、曲式结构的安排以及五声性和声的运用方面,体现了其钢琴作品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探索民族元素在钢琴艺术发展中的运用,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寻求具有个性特色之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民族风格;元素;演奏技巧;和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概况 1
(一)王建中钢琴作品成就 2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2
二、民族风格在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应用 3
(一)以民歌为元素,创作中国钢琴音乐符号 3
(二)注重钢琴与民族乐器相融合,表达出民族风格特色 3
(三)运用民族化的和声语言,体现民族风格 5
三、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演奏研究 5
(一)散板的节奏把握 5
(二)装饰音的运用 6
(三)五声音阶的弹奏 7
(四)对民族乐器的模拟 7
(五)五声性调式旋律和声织体运用的演奏特点 8
四、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启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研究
引言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最成功的代表。王建中的钢琴作品题材丰富风格鲜明,本论文研究通过取材、对民族乐器特性音色的模仿、结构安排以及五声性和声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探索王建中在中国曲调钢琴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和演奏风格。通过研究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些艺术特征,民族元素,风格体现,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去演奏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一、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概况
王建中至今大概写作了23部钢琴作品,从1958年,根据云南同名民歌改编的《云南民歌五首》,到2003年,应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友人之邀创作的并在美国公演的《渔舟唱晚》,一共历时45年的时间,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享誉艺术界的钢琴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研究及教学的价值。以致于每当我们谈到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时,都着重要谈论王建中的钢琴作品。
(一)王建中钢琴作品成就
20世纪50, 60年代,由于学校的工作和学习都不稳定,王建中经常下乡、广泛与群众接触,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来源,《田歌》、《托卡塔》等作品就是借用上海郊区的田歌和劳动号子的音调创作而成的。1958年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最早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该作品是以云南民间广为流传的五首民歌为题材,经过精心组织、改编创作而成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一时期是王建中在钢琴作曲界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丰收期。“70年代文革时期,由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受到严密控制,王建中在特批的《陕北民歌五首》中,将其中四首改成钢琴曲,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翻身道情》、《浏阳河》、《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一系列作品丰富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在钢琴界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迄今为止也是钢琴教学和钢琴音乐会的常用曲目。这一时期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性已达到一定高度,突出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成为王建中创作的成熟期。80年代以后,王建中的创作开始广泛涉及到艺术歌曲、钢琴与管弦乐作品等领域。现代创作技法的《情景》、艺术歌曲《歌五首》,都是这一时期王建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1]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1.根据音乐题材及创作手法的变化特点
王建中的钢琴音乐创作根据音乐题材及创作手法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歌为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力求多声技法与作品的民族风格相融合,广为流传的有(云南民歌五首》、(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风》、(梅花三弄》、(浏阳河》、(彩云追月》等;第二阶段主要是以自由的五声性主题来进行创作的,注重色彩的调配和音响空间的拓展,探寻现代作曲技法与作品民族风格的融合性,代表作品有(小奏鸣曲》、(组曲》、(诙谐曲》、(情景》等。
2.以中国传统音乐为题,分析创作题材来源变化
“在王建中众多的钢琴改编曲作品中,他的改编创作题材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为题,根据这些创作题材来源的变化,又可以将他的钢琴作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根据民歌或地方小调改编的钢琴曲,比如《云南民歌五首》、《浏阳河》等。第二类是根据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或古曲改编创作的钢琴曲,比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彩云追月》等。第三类是根据说唱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比如《蝶恋花》等。”[2]
“王建中的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将旋律移植到钢琴上,而是经过了细致的加工处理,以便适合钢琴演奏;王建中的钢琴曲并不限于改编曲,也不止于一种风格。就现在来说,已经正式发表的,包括许多种类型:有根据中国器乐曲和歌曲改编的;有非改编的独立创作或以民歌、民间音调为主题的创作;还有外国曲调的改编曲。技法风格上有较为传统的;有偏于现代(即使用了大量不协和音响)的;还有属于十二音体系”原则的。从中反映出他相当全面的作曲技术修养。实践证明,他的许多作品都达到或几乎达到了精美艺术品的高度。”[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曲式上,王建中在将大部分曲调同西方曲式学某些规则结合的同时,主要以民间音调的曲式作为依据。以五声音阶调式的骨干音为主,并围绕它展开。一方面与民间音乐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根据音乐表现于演奏特点需要有所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结合。
最为关键的,就是多声织体的运用,所有的钢琴改编曲都凝结着王建中的音乐文化修养、作曲技能、钢琴演奏能力、以及他对民族化多声音响的高度敏感。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不仅基本保持了原曲调的面貌,同时还增加了充分发挥钢琴演奏技巧的新的因素和色彩,在丰富了钢琴织体的同时更拓展了钢琴的技术难度,使中国的传统民间器乐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上得到了丰富的变化,这也是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民族风格在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应用
王建中钢琴作品创作,用丰满而又能与中国旋律融为一体的多声化手法,使钢琴这种外来乐器散发出独特的中国民族魅力。曲中特殊的和声、复调、音色、节奏等手法的运用,也使钢琴技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将传统乐曲钢琴化创作推向高潮。
(一)以民歌为元素,创作中国钢琴音乐符号
民歌是在民间经过长时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其音乐形式中最大众化的一种音乐形式,是大众人民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并在时间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特征是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王建中选择了运用大家一般比较熟悉且大部分人在传唱的民歌为基础进行创作改编,使其钢琴作品扎根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赋予钢琴曲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因为这样,他的钢琴作品非常受广大习琴者的喜欢并且被大部分人广泛流传。“比如钢琴作品《云南民歌五首》,创作于1958年,就是以云南五首民歌为创作素材,中间的一些名字分别为《大理姑娘》、《跟歌》、《猜调》、《山歌》和《龙灯调》,五首乐曲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以用细腻的触觉分别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了云南人民的情景生活。钢琴作品《绣金匾》是根据陕北民歌《绣金匾》创作改编的,这首曲子是源于以前的传统民歌《绣荷包》。它的原词描绘写出了女性通过绣荷包来表达对恋人分开后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期盼,旋律婉转抒情,动听优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曲子是运用传统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为基础,然后进行加工而成,表达了陕北人民高兴欢喜迎接那些子弟兵的热闹场景。像这些运用民歌为基础然后不断进行创作改编的钢琴作品都牢牢抓住了先前原有民歌的音乐旋律中的特征特色,既保留以前原来民歌自有的风格,又具有钢琴作品的一些特点,体现了音乐作品的中国韵味,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5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