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运用
文章从全方位综合地角度探讨了西方歌剧音乐的特色,运用了各种手法对文献进行大量的收集,并且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有关论述进行解析。从《图兰朵》歌剧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茉莉花”在《图兰朵》歌剧当中运用进行分析,探索了中国元素在西方歌剧中的发展过程及运用,希望通过本课题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运用能为中西歌剧的发展以及传承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中国民歌《茉莉花》运用于《图兰朵》中的缘由 2
(一)普契尼及其歌剧《图兰朵》 2
(二)普契尼与中国民歌《茉莉花》 2
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多种运用 2
(一)《茉莉花》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 2
(二)《茉莉花》在不同旋律中的运用 2
1.童声合唱的运用 3
2.管弦乐器的运用 3
3.五声音阶的运用 4
(三)《茉莉花》在不同人物心理变化中的运用 4
三、《茉莉花》的运用对歌剧发展的影响 5
(一)为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新机遇 5
(二)为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树立了新理念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论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运用
引言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将文学、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结合在一起,通常由重唱、合唱、咏叹调、宣叙调、间奏曲、舞蹈、等各种场面组合而成,并且也常用朗诵和说白等方式。就广义而言,歌剧通常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其表现形式是将道白或者部分采用歌曲的方式表达的多种艺术总体综合起来。它是17世纪意大利极其重要的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且不断发展,而歌剧这种极其丰富的综合艺术更是沿袭千年,歌剧是人们为了古希腊时期复兴艺术形式而不断流变并且发展的最终结果。[1] 西方音乐中一个重要的体裁格式便是歌剧,欧洲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发展迅速,同时这又标志着一个音乐时代的开启。[2]
中国民歌《茉莉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用于《图兰朵》中的缘由
(一)普契尼及其歌剧《图兰朵》
贾科莫普契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真实主义是当时形成的新风格中的一种,指的是从生活当中选取自己的歌剧主题,《图兰朵》便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图兰朵》由普契尼根据东方传说《一千零一夜》改编而成,其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西方人臆想中的有关东方的传奇的故事。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的绝作。在十九世纪中末期,意大利的歌剧发展已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大部分作曲家已经将创作的类型发挥到了最大空间。到了20世纪初,虽然作曲家没有忘记歌剧,但是绝大多数习惯以器乐的形式展现自我的才能。普契尼为了挽救歌剧的衰落而创作了这部歌剧,借《图兰朵》来告知大家,回归原始、回归真实来寻求灵感、来挽救歌剧。[4]
(二)普契尼与中国民歌《茉莉花》
在历史上,“中国风”在16世纪初的欧洲便与中国有了接触。在16世纪末期,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进行接触,此可为国外对中国深入了解做了一定的铺垫,当时中国的《四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后期《五经》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均被翻译且流传到国外。中国的瓷器、丝绸、建筑结构深受欧洲欢迎,且成为了当代欧洲宫廷或庭院的装饰。“中国风”逐渐流行于欧洲。
相传,19世纪20年代普契尼在一位曾出使过中国的朋友家中听到了从中国带回来的音乐盒中的音乐。普契尼对这几段音乐念念不忘,之后将其改编并在不改变原有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于其歌剧《图兰朵》中。而后经音乐学家魏弗考证,这个音乐盒来自于法西尼夫人公爵夫人,音乐盒中的旋律共有三段,第一段即是我们所熟知的小调《茉莉花》;其余两段直至现在也未能找到出处,但已被证实第二段被用于歌剧第一幕中三位大臣上场之时,而第三段则被用于鄂图皇帝的上下场。
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多种运用
(一)《茉莉花》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
“茉莉花”在我国代表着纯净、洁白、柔美的美好形象,而在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代表了这位美丽而又高傲的中国公主——图兰朵的形象。每一次图兰朵的出场都用此民歌小调的旋律作为暗示,无论是开头的森冷,还是结尾的愉悦都在暗示着公主人性的变化。[7]《茉莉花》不但旋律优美,而且有着浓厚的独一无二的东方音乐韵律,普契尼酣畅淋漓地描述了图兰朵的刁蛮、高傲又残酷的人物形象,但是在作品的最后,图兰朵的人物形象由恨生爱,茉莉花的音调也伴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跟着变化,同时也带动着整部歌剧剧情的发展变化。作曲家以一朵纯净洁白的“茉莉花”为象征,揭示着这位中国公主的改变。[8]
(二)《茉莉花》在不同旋律中的运用
在整场歌剧当中,《茉莉花》的旋律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不停变化,将公主的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完全体现出来,更是推动歌剧剧情的起承转合发展。在这一部歌剧里,每一次《茉莉花》旋律的出现,它的和声配置都没有什么改变,而普契尼根据不同的背景考虑了音色的变化来展现了不同的场景变化。作曲家改编了《茉莉花》的音调,以音色效果的多样化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场景的演变,给予人一种自然、舒适而又灵活的情感。[9]
1.童声合唱的运用
第一次“茉莉花”旋律奏起的时候,是波斯王子即将被杀头的途中,一列侍从手持灯笼,从台下缓缓向台上走来,童声合唱的稚嫩的嗓音将公主冰冷、残酷的内心表达出来,营造出的是阴风飒飒的气氛,森冷的旋律暗示着死亡的到来。当冷漠而又美丽动人的公主出场时,众人恳求他放过王子,而公主却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在这幽深的背景中“茉莉花”的旋律又渐渐响起来,然而旋律变得浑厚有力、坚定果断。
谱例一:
这不仅代表着公主的气度雍容华贵而又内心冷漠,更是告诉众人公主处死王子的决心。在歌剧的第三幕接近尾声的时候,在王子吻醒图兰朵的之时,是茉莉花在整部歌剧的最后一次出现,全部音调、乐器和童声演唱和第一幕交相呼应,但歌声却虚无飘缈、轻盈,与第一幕截然相反的曲调将图兰朵公主的人物性格由恨生爱的转变完美的衬托出来。[10]
2.管弦乐器的运用
在目睹公主的美貌之后,王子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要猜出公主设下的谜语,迎娶公主。在王子敲打铜锣的时候便是第二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运用了木管和弦乐器,第二次响起的旋律比第一次响起的更为高亢洪亮激情四溢。而这里的茉莉花旋律只有短短的一句,虽旋律短小但却表示出王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决心。当王子猜中谜语时,此时的“茉莉花”就如同群众的心情一样欢快而跳跃,在这时,“茉莉花”是为了王子和臣民而奏响的。在第三幕中它的旋律被两次奏起:当卡拉夫与柳儿被逼迫说出王子的名字而受尽折磨时,残酷的公主走进御花园,此时《茉莉花》旋律随之响起,此时的旋律不抑不扬、不刚不柔,将图兰朵的人性回归慢慢的展现出来。[11]
谱例二:
3.五声音阶的运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中国民歌《茉莉花》运用于《图兰朵》中的缘由 2
(一)普契尼及其歌剧《图兰朵》 2
(二)普契尼与中国民歌《茉莉花》 2
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多种运用 2
(一)《茉莉花》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 2
(二)《茉莉花》在不同旋律中的运用 2
1.童声合唱的运用 3
2.管弦乐器的运用 3
3.五声音阶的运用 4
(三)《茉莉花》在不同人物心理变化中的运用 4
三、《茉莉花》的运用对歌剧发展的影响 5
(一)为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新机遇 5
(二)为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树立了新理念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论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运用
引言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将文学、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结合在一起,通常由重唱、合唱、咏叹调、宣叙调、间奏曲、舞蹈、等各种场面组合而成,并且也常用朗诵和说白等方式。就广义而言,歌剧通常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其表现形式是将道白或者部分采用歌曲的方式表达的多种艺术总体综合起来。它是17世纪意大利极其重要的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且不断发展,而歌剧这种极其丰富的综合艺术更是沿袭千年,歌剧是人们为了古希腊时期复兴艺术形式而不断流变并且发展的最终结果。[1] 西方音乐中一个重要的体裁格式便是歌剧,欧洲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发展迅速,同时这又标志着一个音乐时代的开启。[2]
中国民歌《茉莉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用于《图兰朵》中的缘由
(一)普契尼及其歌剧《图兰朵》
贾科莫普契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真实主义是当时形成的新风格中的一种,指的是从生活当中选取自己的歌剧主题,《图兰朵》便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图兰朵》由普契尼根据东方传说《一千零一夜》改编而成,其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西方人臆想中的有关东方的传奇的故事。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的绝作。在十九世纪中末期,意大利的歌剧发展已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大部分作曲家已经将创作的类型发挥到了最大空间。到了20世纪初,虽然作曲家没有忘记歌剧,但是绝大多数习惯以器乐的形式展现自我的才能。普契尼为了挽救歌剧的衰落而创作了这部歌剧,借《图兰朵》来告知大家,回归原始、回归真实来寻求灵感、来挽救歌剧。[4]
(二)普契尼与中国民歌《茉莉花》
在历史上,“中国风”在16世纪初的欧洲便与中国有了接触。在16世纪末期,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进行接触,此可为国外对中国深入了解做了一定的铺垫,当时中国的《四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后期《五经》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均被翻译且流传到国外。中国的瓷器、丝绸、建筑结构深受欧洲欢迎,且成为了当代欧洲宫廷或庭院的装饰。“中国风”逐渐流行于欧洲。
相传,19世纪20年代普契尼在一位曾出使过中国的朋友家中听到了从中国带回来的音乐盒中的音乐。普契尼对这几段音乐念念不忘,之后将其改编并在不改变原有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于其歌剧《图兰朵》中。而后经音乐学家魏弗考证,这个音乐盒来自于法西尼夫人公爵夫人,音乐盒中的旋律共有三段,第一段即是我们所熟知的小调《茉莉花》;其余两段直至现在也未能找到出处,但已被证实第二段被用于歌剧第一幕中三位大臣上场之时,而第三段则被用于鄂图皇帝的上下场。
二、《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多种运用
(一)《茉莉花》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
“茉莉花”在我国代表着纯净、洁白、柔美的美好形象,而在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代表了这位美丽而又高傲的中国公主——图兰朵的形象。每一次图兰朵的出场都用此民歌小调的旋律作为暗示,无论是开头的森冷,还是结尾的愉悦都在暗示着公主人性的变化。[7]《茉莉花》不但旋律优美,而且有着浓厚的独一无二的东方音乐韵律,普契尼酣畅淋漓地描述了图兰朵的刁蛮、高傲又残酷的人物形象,但是在作品的最后,图兰朵的人物形象由恨生爱,茉莉花的音调也伴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跟着变化,同时也带动着整部歌剧剧情的发展变化。作曲家以一朵纯净洁白的“茉莉花”为象征,揭示着这位中国公主的改变。[8]
(二)《茉莉花》在不同旋律中的运用
在整场歌剧当中,《茉莉花》的旋律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不停变化,将公主的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完全体现出来,更是推动歌剧剧情的起承转合发展。在这一部歌剧里,每一次《茉莉花》旋律的出现,它的和声配置都没有什么改变,而普契尼根据不同的背景考虑了音色的变化来展现了不同的场景变化。作曲家改编了《茉莉花》的音调,以音色效果的多样化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场景的演变,给予人一种自然、舒适而又灵活的情感。[9]
1.童声合唱的运用
第一次“茉莉花”旋律奏起的时候,是波斯王子即将被杀头的途中,一列侍从手持灯笼,从台下缓缓向台上走来,童声合唱的稚嫩的嗓音将公主冰冷、残酷的内心表达出来,营造出的是阴风飒飒的气氛,森冷的旋律暗示着死亡的到来。当冷漠而又美丽动人的公主出场时,众人恳求他放过王子,而公主却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在这幽深的背景中“茉莉花”的旋律又渐渐响起来,然而旋律变得浑厚有力、坚定果断。
谱例一:
这不仅代表着公主的气度雍容华贵而又内心冷漠,更是告诉众人公主处死王子的决心。在歌剧的第三幕接近尾声的时候,在王子吻醒图兰朵的之时,是茉莉花在整部歌剧的最后一次出现,全部音调、乐器和童声演唱和第一幕交相呼应,但歌声却虚无飘缈、轻盈,与第一幕截然相反的曲调将图兰朵公主的人物性格由恨生爱的转变完美的衬托出来。[10]
2.管弦乐器的运用
在目睹公主的美貌之后,王子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要猜出公主设下的谜语,迎娶公主。在王子敲打铜锣的时候便是第二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运用了木管和弦乐器,第二次响起的旋律比第一次响起的更为高亢洪亮激情四溢。而这里的茉莉花旋律只有短短的一句,虽旋律短小但却表示出王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决心。当王子猜中谜语时,此时的“茉莉花”就如同群众的心情一样欢快而跳跃,在这时,“茉莉花”是为了王子和臣民而奏响的。在第三幕中它的旋律被两次奏起:当卡拉夫与柳儿被逼迫说出王子的名字而受尽折磨时,残酷的公主走进御花园,此时《茉莉花》旋律随之响起,此时的旋律不抑不扬、不刚不柔,将图兰朵的人性回归慢慢的展现出来。[11]
谱例二:
3.五声音阶的运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