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在高校传播的调查研究以某重点大学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剧,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智慧,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中国传统戏曲越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越剧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的传承,更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在传统戏曲进高校的热潮下,越剧在高校的传播状况堪忧。本文以南京某重点大学为例,针对大学生对越剧的认知状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对传播不畅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强学生戏曲社团建设、引入经典越剧演出、将越剧文化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等可行性建议,从而为越剧能更好在高校中传播提供借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越剧的起源与传播情况2
(一)越剧源于“落地唱书”和山歌小调2
(二)越剧的传播情况2
二、越剧在高校中传播、普及的意义3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3
(二)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3
(三) 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文化素养3
三、越剧在高校的传播现状及问题4
(一)越剧在高校传播的现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4
1.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4
2.调查结果分析4
(二)越剧在高校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8
1.越剧在高校传播存在的问题8
2.越剧在高校传播不畅的原因分析8
四、越剧在高校传播的对策8
(一)加强对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与扶持8
(二)学校引入经典越剧演出9
(三)举办越剧文化讲座9
(四)将越剧文化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9
(五)利用新媒体对越剧进行宣传10
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调查问卷12
越剧在高校传播的调查研究
——以南京某重点大学为例
引言
越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名录。[1]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城市文化取向多元化趋势的冲击下,越剧处于低迷状态,出现了萎缩态势,越剧传承团体的老龄化令人堪忧,而且传承人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当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传播也是民间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戏曲越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不仅有利于越剧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的传承,更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2]作为一名大学生,开展关于大学生对越剧了解、认知状况的调查,对其原因和结果进行系统的树立和分析,提出一些可实施型建议,从而为越剧能更好的在高校中传播、普及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越剧的起源与传播情况
戏曲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她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我国浙江地区的越剧一直有着较好的发展。越剧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越剧有着非凡的艺术魅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越剧源于“落地唱书”和山歌小调
越剧,旧称绍兴戏,清末时期源于今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绍剧”、“嵊剧”、"剡剧"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越剧”。[3]
越剧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和山歌小调发展而来的。这种唱法音律自然流畅,便于上口和传唱,人们白天在田头地角休息时,夜晚在晒谷场上聚会时,都喜欢用它即兴式地边编边唱,自娱自乐。后来,唱书成了一些人半农半艺的谋生手段,每逢农闲时节,他们走村访店,挨门串户,一边拿细竹竿做成的早烟筒在人家的门槛上打拍子,一边演唱信口自编的替人祈福的小段子,人们称之为“沿门 唱书”或“走书”。他们的足迹从乡村到城镇,从嗓县到周边各地,还常常进茶楼酒肆,“沿门 唱书”就渐渐发展成了“落地唱书”的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又不断地发生变化,演唱者增至数人,并且开始有了角色分工,演唱材料有的则已是几经加工的长篇大书,曲调也从单一的“四工合调”发展成“吟嘎调”和“赋 子”、“肉子”等格式。至20世纪初,又发展成在开唱时要念定场诗,演唱时加上了表情和各种复杂的动作,声音有了生、旦、净、末、丑的区分,还用上了黑纸扇和白手绢等道具。至此,“落地唱书”开始有了越剧的雏形。[4]
越剧的民间传播情况
越剧到现在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越剧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嵊县走进上海,不断汲取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手段,提升丰富自身的民众文化品质。无论是农村田头的“落地唱书”,还是在上海滩的红极一时,再到它唱响大江南北,每一步的成长都与民间传播紧密相联。
纵观越剧的百年发展,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京剧、绍剧等特色剧种的营养。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越剧的传播情况与当时的时代因素、政治因素和媒介宣传因素有很密切的联系。到上世纪60年代初,越剧遍布到20多个城市,影响日益扩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文化与物质水平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与思维方式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影响。纵观越剧流播的这段历史, 理性地看待越剧在全国的流播状况, 就不得不承认20世纪50年代越剧的爆发式发展是时代、政治、剧种特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1906年越剧初登舞台起至1945年,越剧沿着从农村到县市再到更大城市的传播路线发展。从1945年到1950年, 越剧发展的重心基本还在上海,但也出现了几次渗透性演出。从1950年到1966年是越剧的“遍地开花期”。从1966年到198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越剧的“全面衰落期”。从1988年到至今, 这是越剧的“回归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 越剧大本营又回到了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为主的长三角地区。[5]
如今民间职业剧团纷纷兴起,不胜统计,但民营越剧团正面临着演出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城市文化取向多元化趋势的冲击下,越剧处于低迷状态,越剧剧目的陈旧很难吸引青少年和青年人,财力支持不足导致从事越剧演唱以及研究的工作人员积极性提不上来,有些工作人员甚至转行。电视、歌舞等的普及和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向民营越剧团争夺观众。当今的娱乐设施以及娱乐项目多种多样,越剧如果不能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必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越剧的传承人中,除年轻一点的茅威涛、董柯娣外,其他的都已经是高龄,传承团体的老龄化令人堪忧,而且传承人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越剧主流为女子越剧,观众群也大多都是女性,但对一门艺术来说,它都不应该在性别上产生隔阂。男性对越剧的独特视角,无论从表演还是从理论研究上,都可能推动越剧的发展。此外,后继人才培育不足,也给越剧发展带来危机,现今越剧教育的问题主要有学历层次偏低,生源不足,规模逐年减缩等。同时, 普通的社会人员也没有对越剧文化研究探讨的意识, 许多的年轻人竟然不知道传统的越剧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曲目和表演艺术家, 更不知道越剧的起源与发展。[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