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传于安徽淮北地区,其唱腔连贯悠扬,节奏轻快明朗,表现力极为生动活泼。本文在查阅并整理了诸多学者有关泗州戏研究的基础上,从泗州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展开研究;其次在剧目的发展、当代审美文化需求、传承方面、商业模式上进行泗州戏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最后针对泗州戏当前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研究,能为后者对此类研究提供充分材料和理论证据,使其在当代获得更好的发展,让我们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艺术。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泗州戏发展历程 2
二、当代泗州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剧目单一,缺少创新 3
(二)不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需求 3
(三)泗州戏的传承危机 3
(四)传统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市场化规律 3
三、当代泗州戏发展的对策 4
(一)推陈出新,创新剧目 4
(二)紧跟大众审美,赶上时代潮流 4
(三)培养泗州戏新一代的传承接班人 5
(四)优化商业模式,符合当代市场化 5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泗州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泗州戏作为其中华名族文明的瑰宝之一,面临着好剧种无人传承的现状。泗州戏作为安徽省四大标志性地方戏剧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与流传地区的群众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成为区域性的文化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快速进步,泗州戏慢慢淡出了普通百姓的视线。我们要研究当代泗州戏的发展现状,这就与她发展的历史传承关系脱离不开。泗州戏在发展中受其特定的地域、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之研究当代泗州戏发展现状的前提必须是要建立在泗州戏的发展历程之上,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泗州戏的发展历程进行一定的梳理。
一、泗州戏发展历程
对于泗州戏的产生的曲调,老一辈艺术家普遍认为是由江苏省海州和盐城民间流行的两种曲调演变而来:一是太平调,二是猎户腔。[1]
据传,泗州戏发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苏北,干隆末年,丘老、葛老和张老三位民间爱好音乐者,基于这两种曲调,对于民间比较流行的曲调予以收集整理,并不断丰富和改良,再配以生动的人物和形象,加以演绎,这便是早期的“拉魂腔”。后期的丘老,在演绎的基础上,再汲取不同的民间小调和民间音乐曲调,对“拉魂腔”进行了更加丰富的改良和创造,最终形成了目前比较受淮河两岸人民欢迎的戏曲形式,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泗州戏。
泗州戏的发展初期,她的戏剧形式极为普通简单,带有说唱、白话文。它从一人敲板伴奏演唱生活中小故事即“小篇子”,发展到一人用柳叶琴作为伴奏沿街边卖唱的“唱门子”,再逐渐发展为有九个人共同演出的小戏班,以柳叶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加入其它简单乐器,并效仿其他戏曲加入帮腔,扩大声腔,虽有发展,但演唱条件仍十分简陋,演唱场所也只是在农村路边唱唱。
泗州戏的成熟时期,即1919年后,有其稳定的班子社团,有他们统一组织来进行登台演出。在声腔、唱法、伴奏和演出方式等方面都越发贴近人民的需求,吸引了大批观众。[2]}
泗州戏的后期发展,即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泗州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受到多种新颖文艺新形势的猛烈冲击。[1]泗州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使其泗州戏的发展进入窘境。就泗州戏目前来看,其困境主要表现在大多传统剧目缺乏新意,远离群众生活,与当代演出市场的发展规律相背离。这不仅是因为泗州戏自身的发展空间愈发变窄,同时也是由于传统文化在新型社会中的“自主权”被减弱的迹象;其次体现在演员的青黄不接,流行趋势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传统戏曲发展,既不愿意投身到传统戏曲的学习,更不愿意从事传统戏曲相关的工作中去,而老一辈泗州戏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最终一身本领也将烟消云散。
2006年5月,泗州戏正式被国家重视,录入第一批非遗行列中,这时才有一些人去认识并关注泗州戏,同时去挖掘泗州戏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统内涵。泗州戏让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文化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濒临消亡,于是政府在这一方面提供了各种制度保障以及弘扬政策来宣传,来呼吁保护泗州戏。因此,泗州戏又逐渐从被遗忘的视线里走出来,慢慢显露在群众的热切关注中。
二、 当代泗州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首泗州戏,唱响千里乡”。泗州戏的这一美誉可谓响彻中国大江南北。可风靡百年的泗州戏,如今却花红不再。我们应该极力意识到当今泗州戏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已经岌岌可危,群众更加愿意关注的是流行大众音乐。泗州戏剧团的生存面临困境,如今她所需要的正是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角度来说,传承泗州戏刻不容缓。时代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丰富,泗州戏的发展面临着如下的问题:
(一)剧目单一,缺乏创新
(二)不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逐渐的改变,从原先的保守观到如今的开放观,中国逐渐接纳各个国家的文化,并形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百花齐放的大家园”。而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快,信息发达,可选择性多等因素,让泗州戏要面对来自于电视、网络、传媒等各种冲击。泗州戏遵循过去的传统观念,演出戏服依旧麻布素色,妆容配饰依旧古朴清雅,演唱形式也依旧是农民的风俗习性,但当代人们的欣赏风格和审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内容过于传统的泗州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面临观众减少,演出中场离席的现象。[4]现代人迫于生活情感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素,闲暇时偏爱追求轻松搞笑反映大众情感生活的节目或影视,通过这类节目或影视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释放,这一需求让泗州戏这种内容单一,缺乏当代观众审美文化需求的传统戏曲失去大量观众,而现有的观众大部分也都是老年人,这对泗州戏的推广也未能起到进一步的作用。
(三)泗州戏的传承危机
(四)传统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市场化规律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市场化规律被打破,中国摒弃封建守旧派思想,彻底对外开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传统泗州戏的商业模式发展近有两百年历史,形态极其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形态商业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必将对其旧形态产生应有的冲击。[4]而泗州戏在商业发展模式方面,依旧遵循走街串巷、以临时搭建的舞台演出形式进行表演。当代已经出现为专门的剧场、剧院、剧团、音乐会演出而特意修建的场地,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为地方性传统戏剧而特意修建的演出厅,致使观众没有好的观摩环境,愿意去听戏的人逐年减少,使得泗州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展露一角。[6]对于泗州戏的商业传播模式也依然是“口传心授”,传播力度慢,传播渠道狭隘,更是缺乏对人才的吸引。目前,“互联网+”的文化形式普遍渗透市场上各个领域,多以网络传播、偶像代言、电视广告等宣传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以厅堂版昆曲《牡丹亭》为例,利用在广告中加入昆曲片段,使得现代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到《牡丹亭》,从而扩大昆曲的知名度。而泗州戏则依旧固本自守,闭门造车,少有对泗州戏的宣传打造,与当代市场化规律背道而驰,逐渐脱离市场主流。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泗州戏发展历程 2
二、当代泗州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剧目单一,缺少创新 3
(二)不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需求 3
(三)泗州戏的传承危机 3
(四)传统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市场化规律 3
三、当代泗州戏发展的对策 4
(一)推陈出新,创新剧目 4
(二)紧跟大众审美,赶上时代潮流 4
(三)培养泗州戏新一代的传承接班人 5
(四)优化商业模式,符合当代市场化 5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泗州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泗州戏作为其中华名族文明的瑰宝之一,面临着好剧种无人传承的现状。泗州戏作为安徽省四大标志性地方戏剧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与流传地区的群众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成为区域性的文化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快速进步,泗州戏慢慢淡出了普通百姓的视线。我们要研究当代泗州戏的发展现状,这就与她发展的历史传承关系脱离不开。泗州戏在发展中受其特定的地域、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之研究当代泗州戏发展现状的前提必须是要建立在泗州戏的发展历程之上,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泗州戏的发展历程进行一定的梳理。
一、泗州戏发展历程
对于泗州戏的产生的曲调,老一辈艺术家普遍认为是由江苏省海州和盐城民间流行的两种曲调演变而来:一是太平调,二是猎户腔。[1]
据传,泗州戏发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苏北,干隆末年,丘老、葛老和张老三位民间爱好音乐者,基于这两种曲调,对于民间比较流行的曲调予以收集整理,并不断丰富和改良,再配以生动的人物和形象,加以演绎,这便是早期的“拉魂腔”。后期的丘老,在演绎的基础上,再汲取不同的民间小调和民间音乐曲调,对“拉魂腔”进行了更加丰富的改良和创造,最终形成了目前比较受淮河两岸人民欢迎的戏曲形式,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泗州戏。
泗州戏的发展初期,她的戏剧形式极为普通简单,带有说唱、白话文。它从一人敲板伴奏演唱生活中小故事即“小篇子”,发展到一人用柳叶琴作为伴奏沿街边卖唱的“唱门子”,再逐渐发展为有九个人共同演出的小戏班,以柳叶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加入其它简单乐器,并效仿其他戏曲加入帮腔,扩大声腔,虽有发展,但演唱条件仍十分简陋,演唱场所也只是在农村路边唱唱。
泗州戏的成熟时期,即1919年后,有其稳定的班子社团,有他们统一组织来进行登台演出。在声腔、唱法、伴奏和演出方式等方面都越发贴近人民的需求,吸引了大批观众。[2]}
泗州戏的后期发展,即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泗州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受到多种新颖文艺新形势的猛烈冲击。[1]泗州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使其泗州戏的发展进入窘境。就泗州戏目前来看,其困境主要表现在大多传统剧目缺乏新意,远离群众生活,与当代演出市场的发展规律相背离。这不仅是因为泗州戏自身的发展空间愈发变窄,同时也是由于传统文化在新型社会中的“自主权”被减弱的迹象;其次体现在演员的青黄不接,流行趋势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传统戏曲发展,既不愿意投身到传统戏曲的学习,更不愿意从事传统戏曲相关的工作中去,而老一辈泗州戏人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最终一身本领也将烟消云散。
2006年5月,泗州戏正式被国家重视,录入第一批非遗行列中,这时才有一些人去认识并关注泗州戏,同时去挖掘泗州戏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统内涵。泗州戏让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文化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濒临消亡,于是政府在这一方面提供了各种制度保障以及弘扬政策来宣传,来呼吁保护泗州戏。因此,泗州戏又逐渐从被遗忘的视线里走出来,慢慢显露在群众的热切关注中。
二、 当代泗州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首泗州戏,唱响千里乡”。泗州戏的这一美誉可谓响彻中国大江南北。可风靡百年的泗州戏,如今却花红不再。我们应该极力意识到当今泗州戏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已经岌岌可危,群众更加愿意关注的是流行大众音乐。泗州戏剧团的生存面临困境,如今她所需要的正是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角度来说,传承泗州戏刻不容缓。时代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丰富,泗州戏的发展面临着如下的问题:
(一)剧目单一,缺乏创新
(二)不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逐渐的改变,从原先的保守观到如今的开放观,中国逐渐接纳各个国家的文化,并形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百花齐放的大家园”。而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快,信息发达,可选择性多等因素,让泗州戏要面对来自于电视、网络、传媒等各种冲击。泗州戏遵循过去的传统观念,演出戏服依旧麻布素色,妆容配饰依旧古朴清雅,演唱形式也依旧是农民的风俗习性,但当代人们的欣赏风格和审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内容过于传统的泗州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面临观众减少,演出中场离席的现象。[4]现代人迫于生活情感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素,闲暇时偏爱追求轻松搞笑反映大众情感生活的节目或影视,通过这类节目或影视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释放,这一需求让泗州戏这种内容单一,缺乏当代观众审美文化需求的传统戏曲失去大量观众,而现有的观众大部分也都是老年人,这对泗州戏的推广也未能起到进一步的作用。
(三)泗州戏的传承危机
(四)传统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市场化规律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市场化规律被打破,中国摒弃封建守旧派思想,彻底对外开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传统泗州戏的商业模式发展近有两百年历史,形态极其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形态商业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必将对其旧形态产生应有的冲击。[4]而泗州戏在商业发展模式方面,依旧遵循走街串巷、以临时搭建的舞台演出形式进行表演。当代已经出现为专门的剧场、剧院、剧团、音乐会演出而特意修建的场地,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为地方性传统戏剧而特意修建的演出厅,致使观众没有好的观摩环境,愿意去听戏的人逐年减少,使得泗州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展露一角。[6]对于泗州戏的商业传播模式也依然是“口传心授”,传播力度慢,传播渠道狭隘,更是缺乏对人才的吸引。目前,“互联网+”的文化形式普遍渗透市场上各个领域,多以网络传播、偶像代言、电视广告等宣传方式走进千家万户。以厅堂版昆曲《牡丹亭》为例,利用在广告中加入昆曲片段,使得现代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到《牡丹亭》,从而扩大昆曲的知名度。而泗州戏则依旧固本自守,闭门造车,少有对泗州戏的宣传打造,与当代市场化规律背道而驰,逐渐脱离市场主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