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演唱特点

论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演唱特点[20200505144101]
摘要:歌剧《白毛女》是在秧歌剧那种混杂创作中产生的,它让中国歌剧更趋成熟具体化。本文通过分析介绍《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演唱特点,比较三代不同时代歌唱家在扮演剧中“喜儿”这一角色的乐谱、呼吸、音色等方面来分析这几代扮演者在扮演“喜儿”这一角色的差异和共性,以及通过吸收西方歌剧的精髓后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民族化歌剧的诞生,从而探究中国民族歌剧的进程,和以便后人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和借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白毛女;喜儿;歌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 1
Key words 1
一、歌剧《白毛女》中“喜儿”演唱特点在历史上的意义1
(一)歌剧《白毛女》的诞生1
(二)中国歌剧民族化2
二、三代“喜儿”演唱特点比较分析2
(一)三代“喜儿”演唱差异性表现2
1、王昆的演唱特点分析2
2、郭兰英的演唱特点分析3
3、彭丽媛的演唱特点分析3
(二)三代“喜儿”演唱特点的共性4
1、第一代和第二代“喜儿”演唱特点共性分析4
2、第二代和第三代“喜儿”演唱特点共性分析4
三、“喜儿”演唱特点对当代声乐学习者的启示4
(一)三代“喜儿”对于民族音乐的借鉴4
(二)《白毛女》演唱吸收西方音乐因素4
(三)《白毛女》中“喜儿”演唱特点对当代大学生声乐学习的启示5
1、正确处理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5
2、正确面对当前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的问题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演唱特点
引言
一、歌剧《白毛女》中“喜儿”演唱特点在历史上的意义
(一)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目录
(二)中国歌剧民族化
在《白毛女》诞生之后,延安歌剧的创作者们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与批评中逐渐认识到了原有歌剧观念所具有的缺陷,原来所不敢接受的西方声乐手段的价值也逐渐为延安创作者们所重视,并逐步克服与纠正了话剧与戏曲思维的弱点。此外,随着演出条件的提升与歌剧观的提高也促使了创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开始精益求精。《白毛女》是在对新歌剧进行几十年的探索之后,在不断的对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扔掉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紧箍咒”,也摆脱了对西洋歌剧的模仿框框,在不脱离歌剧的创作因素条件下,结合了我国的民族音乐的优秀品质与西方歌剧的艺术形态。迈克尔欧文琼斯对民间艺术的界定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博厄斯对艺术的定义,认为创造出可评判的形式的完美性就可以称之为艺。[2]《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原则就是在不断的对各地民歌进行吸引改编使其戏剧音乐化,并将其与各种地方戏剧音乐相融合,并使其能发挥出剧本所需要表现的内容。该剧在对中国各地戏曲与民歌进行了广泛的吸收与借鉴,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来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加以刻画。
回顾最近十年来的歌剧创作模式,一直都局限于服装与道具上的创新,而在唱腔与表演上的改变则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音乐与各种艺术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种民族歌剧的高雅艺术主流逐渐逐渐由少数人扩大到广大人民群众。
二、三代“喜儿”演唱特点比较分析
(一)三代“喜儿”演唱差异性表现
1、王昆的演唱特点分析
(谱一)
此乐谱为演唱者王昆在扮演“喜儿”这一角色的乐句片段,它的演唱时长为2分32秒,演唱速度较快,略显急促,调性上王昆采用的是F大调。在第一小节的“北”,第三小节的“雪”和第五小节的“风”演唱者王昆都会加一个小二度滑音[3],例如下图:
(谱二)
另外,王昆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休止符都没有做明显的换气处理。旋律上,王昆与彭丽媛不同,她将第一主题演唱结束后,没有第二个主题进行。音色则也在演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殷瑰姣、李安琦在《黄岗师范学院学报》中说到:“王昆演唱时的音色中此音色和演唱方法,在避免尖噪的音色出现之后,最大限度地呈现其结实度,对于大型民族声乐作品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喜儿角色演唱方法的变化来谈。”[4]。王昆在对《白毛女》的演唱中,具有较浓厚的民间韵味,发声风格受到了较多的河北梆子的影响,听起来较为舒服可亲,既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也不失穿透力。王昆在在传统民族唱法又是具体表现在“在声音的运用上以真声为主,伴以少量的假声,音色甜美、清脆,口咽腔的着力点靠前,重视喷口的运用。”[5]她在演唱中极大地运用了河北民歌的唱法,所以声音较为明亮直白,主要共鸣集中在头腔,因为演唱略多白声,所以对人物内心的表现也显得较为平淡缺乏张力。在吐字方面,王昆喜欢把咬字的大部分时值都放在后半部分闭口音上。在演唱的过程中,王昆的连贯性的哭诉与停顿都比较少,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她对于人物性格中的朴素与柔弱表现得非常突出。
2、郭兰英的演唱特点分析
郭兰英自幼学习山西中路梆子,她的演唱可谓是“情感真切、咬字清晰、声音嘹亮、语法讲究、行腔自然、民族色彩极强”,它既有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戏曲演唱的运腔、韵味,但又不同于戏曲演员和民歌手的演唱。[6]在呼吸方面郭兰英讲究气沉丹田。她在白毛女的演唱中充分的融入了多种戏曲唱法,强烈的表达出了“喜儿”这一角色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在她演唱“恨似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山,仇似海”的时候把“喜儿”浓烈的仇恨与悲愤表现出来,如谱:
(谱三)
郭兰英将河北的梆子与秦腔中的哭腔结合,给人一种强烈高亢的共鸣,最后的“叫我怎么活”一字多音的拖腔手法将情感上升到了高潮引起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3、彭丽媛的演唱特点分析
谱四为演唱者彭丽媛扮演“喜儿”这一角色的乐段,它的演唱总时长为3分35秒,相比较 速度比王昆的版本稍慢一些,彭丽媛的演唱则采用G大调,而相对的她在休止上的处理也加进了换气效果。随着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发声方法也受到了西方或多或少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唱法模式。彭丽媛便引领了这种新唱法的新潮。在音色上她吸取了许多西方美声中声区统一的特点,但同时也保留了民族唱法的质朴甜美。
(谱四)
在吐字方面,彭丽媛在演唱“吹”这个字的时候,把大部分时值都放在开口音上,听上去的音色较为圆润。在唱腔方面彭丽媛喜欢将情绪语气层层递进加重,从而将愤怒上升到高潮,表现了“喜儿”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一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而言之,彭丽媛的中西合并的新型唱法,很好的将中西唱法的精髓合为一体,既有民族气息又有时代感,是有着大好前途的一种唱法。
(二)三代“喜儿”演唱特点的共性
三代“喜儿”演唱特点的共性是三代“喜儿”展现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特点,她们每一个人的演唱与表现风格无不具有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都体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她们在对前一代演唱者的优秀经验加以继承的同时又不断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