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

吕剧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20200505144217]
摘要:山东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运用山东方言腔调,吸纳山东梆子、莱芜柳子和罗子戏等山东地方戏曲等元素演变而成,目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吕剧作为山东独有“土得掉渣”的地方戏曲,渐渐从繁荣走向衰败,从研究山东吕剧的保护与发展的视角,依托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环境特征,研究吕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分析制约山东吕剧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现代技术,改革吕剧形式,政府重视和社会参与等发展对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吕剧;地方文化;地方戏曲;文化遗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吕剧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1
(一)吕剧的起源1
(二)吕剧的发展2
(三)吕剧的文化特征3
(四)吕剧的价值4
二、吕剧的生存现状、危机及分析4
(二)民营剧团5
(三)民办剧团5
(四)吕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五)吕剧生存危机的原因分析6
三、吕剧的传承6
(一)吕剧传承的意义6
(二)吕剧传承的对策与建议7
致谢8
参考文献9吕剧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
引言
吕剧艺术作为一种积淀了百年历史传统的戏剧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是一种无形文化财富。吕剧在2008 年被纳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动态展现,又是人类文化整体内涵与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吕剧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
(一)吕剧的起源
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多年历史,琴书中有些好唱好听的曲调流传到了齐鲁大地,流传到一些区域,经过当地人的改造、加工和丰富,成了山东一些地方戏的发端。
1899年底,民间艺人时殿元为主要人员的同乐班来到诸城赵村演唱琴书,正巧碰到一个京剧班子到该村演出,由于京戏班子行头完整,文武全能,服装鲜丽,乐器完备,锣鼓齐鸣,吸引了几乎全部的观众,这使得同乐班的演出遇冷。就因受此挫折,让时殿元萌生了将扬琴改为能像京戏那样热热闹闹演出的想法,并在返回家乡后立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付诸了行动。1900年农历的腊月初,时殿元融合了农村节日期间跑旱船、跑驴这一类民间艺术,创作了后来名噪一时的名剧《王小赶脚》,《王小赶脚》开始了将坐着说唱的琴书段子改为化妆演出,在农历小年的公开演出引起了轰动。这使得时殿元他们继续在扬琴表演上革新的信心,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追随、仿效。随后,一些琴书陆续被改做化妆扬琴进行演出。
解放前,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和凋敝的经济以及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素质低、音乐修养低,严重阻碍了化妆扬琴的发展。全国解放之后,化妆扬琴才慢慢恢复生机。化妆扬琴因为曲式柔美,语言简练,唱词易懂,因为有广大的演出市场所以选定为改革的重点剧种。借助政府的推力,化妆扬琴得以快速地进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二)吕剧的发展
吕剧是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从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的。记载,乾隆年间游历江南途径鲁西南菏泽地区的曹县一带,发现其琴书的表演形式,于是山东琴书就这样形成了,为什么称之为扬琴,是因为其伴奏是扬琴,后来经过说唱扬琴的艺人到城市和省外演出[1],又被命名为“山东扬琴”。山东琴书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初步具备了戏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话,它不仅有对话、对白,还有对唱。山东琴书不仅以第三人称来表演,还会使用第一人称进行表演,相互交替体现剧中人物,这一特点为琴书进一步发展成为吕剧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山东琴书于1880年前后传入广北地区,民间艺人争相传唱,1886年左右,在黄河下游的广饶、博兴两地得到迅速发展,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吕剧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2]。
拉地摊时期的化妆扬琴,演出方式十分简单,演员结构十分松散。根据吕剧老艺人回忆说,当时演唱化妆扬琴时,通常由三到五人,最多七、八人搭档外出。演员们会在进村演出之前,根据各自在剧中所扮人物化好妆。然后,和伴奏乐师走街串巷转一圈,将观众吸引至演出现场,然后开始演出。演出时不搭建舞台,村中选出主持人,在主持人的指挥下将观众围成半圆形或圆形,中间留出一片空地,后场放一张桌子,桌后是椅子或长条板凳。演员在空场内演出,伴奏乐师在桌子后边按主次左右排列。可见,早期化妆扬琴的演出十分简单,随时随地可以演唱;组成人员单一多为临时搭档,很少有稳定、成熟的班社组织;其剧目大都是以琴书为剧本的单人戏或人物少、剧情较简单的双人戏。这一时期为化妆扬琴的初级阶段[3]。
改革后的化妆扬琴的演出形式,得到了地方百姓的热爱和欢迎,其发展扩撒十分迅速,化妆扬琴艺人们为了加加演出阵容,增加收入,分别建立了许多剧社,活动区域也不断增加,从农村进入城市。在这样情况下,再用“拉地摊”似的演出形式已不能满足化妆扬琴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演出质量,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增加演员收入[4]。于是,一些有影响的化妆扬琴艺人,便开始增添幕布等设备,购买道具服装,搭建舞台演出[5]。
后来时任省文化局局长的王统照同志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称为“吕剧”,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得到大家的广泛赞同。以后挂牌演出时便开始称吕剧[6]。
1953年11月,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演《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蓝桥会》、《李二嫂改嫁》等剧目,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至此,吕剧正式定名[7]。
借1951年《李二嫂改嫁》的走红和吕剧受大众追捧,吕剧市场一派红火,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吕剧由地方小戏,一跃而跻身于全国的大戏行列,成为山东的省戏,并进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8]。
吕剧的繁荣维系到1964年之后,由于强调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再演“才子佳人”一类的剧目便有政治风险,吕剧中这类剧目又不在少数,致使吕剧事业出现滑坡[9]。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让吕剧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文革初期,吕剧所有剧目都被禁止演出,红遍齐鲁大地的吕剧开始了长期的销声匿迹。文革中期,残存的吕剧团改编移植了部分小戏,就是这几部小戏,让热爱吕剧的观众总算看到了久违的吕剧。粉碎四人帮后,被禁演的吕剧团大都恢复起来,业余吕剧团也重新兴起,被长期禁锢的现代戏和传统戏优秀剧目,都陆续恢复上演。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倡导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吕剧重新登上舞台,恢复它原有的神采。
在21世纪初,为传承吕剧文化,滨州市和东营市相继施行“吕剧进课堂”特色教育,聘请民间艺人、剧团演员给学生上课,将吕剧这一地方剧种逐步引入校园。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电视、电影、电讯等媒介的异军突起,吕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吕剧艺术自身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亟待改革。
(三)吕剧的文化特征
吕剧起于黄河三角洲的农村,艺术表现手法上突出区域化和乡土化气质。地方戏产生于一定的区域范围,都是依托一定的方言环境而生存的。地方戏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戏,首先是基于它所依附的方言土语,离开了方言,地方戏也就不能成为地方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
首先资金不足,经济负担重,是当前吕剧团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对戏曲剧团的补偿由全额改为差额 [18]。
其次是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问题。当今戏曲的发展出现不景气的总体趋势,很多人不愿意学戏,觉得没前途,从心理上就有排斥情绪,家长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唱戏曲。并且,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唱、念、做、打,有很深的艺术底蕴,要学好必须下苦功夫才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再加上艺校学校的高额学费,也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吕剧学习。再次剧本尤其是精品剧本的生产比较滞后,也是剧团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统一了唱词、念白和科介,浓缩着激烈的戏剧冲突,所以这样的舞台剧比较难写,艺术要求较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