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音色的把握[20200505144123]
摘要:音色对于任何一种音乐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更是如此。我国传统音乐在配器上品种繁多,这也就决定了其多样性的产生并使得如果要用钢琴这种外来乐器去完美的诠释我国传统乐器的意蕴,对于把握乐曲音色无疑是有很高要求的。要把握好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音色就要理清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特色和音色之间的关系,并从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轻快纤巧的音色、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三个方面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实现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音色的融合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钢琴作品准确对于音色的把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音色把握;民族风格;歌唱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特色和音色的关系1二、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的运用研究2
(一)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2
(二)轻快纤巧的音色3(三)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3
三、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对于音色的具体实践要求3
(一)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思维3
(二)钢琴弹奏中的触键与音色4
(三)钢琴弹奏中合理的应用踏板4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引言
人们喜欢不同的音乐,并不仅仅是因为声音的高低,声波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但是不同的声波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乐器上用特殊的拨、拉、吹、按等所发出的音也是不一样的,那些流芳百世的钢琴家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能够灵活的掌握音色,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月光》那优美的意境。[1]所以研究各式各样的音色的来源与要求,以及熟悉掌握乐曲之中的音色变化对于表演者提高自身演奏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音色的特点
钢琴从西方发源,到当下已经历经了接近百余年的历史了。而我国音乐的特征基本都是在旋律上要做到优美流畅,在情感的表达上要做到细腻入微,以及在表述上要做到清楚明白。所以钢琴在中国化的历程中也面临着这种改造,因为纯正的西方音乐是不契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在钢琴演奏中国作品的时候也有意的经过了这种民族化的改造。纵观我国较为优秀的钢琴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乐曲是依据我国传统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这类作品颇有演奏效果,在音色上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具有中国特色。”[2]
而中国的民族特色在钢琴作品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乐曲的风格特征有着重大的影响,使我国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例如从结构上说,西方音乐崇尚的是三段论(ABA),而在我国,无论是哪种音乐,在曲式结构上都基本上看不到这种三段论的结构,而大多数更像是“一种衍展体,也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散一慢一快一最快一散),这种不停向前发展的结构。”[3]在中国作品中有很多就是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大多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制造出特殊的效果。
而由部分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也具有这样特征。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最为显著地标志是1934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音色的“东方神韵”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从我国的钢琴界在20世纪中叶迎来了对传统乐曲的改编大潮。我国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在《平沙落雁》这首琵琶曲中节选了部分片段,采用钢琴的技法在重庆将清末李芳园的曲谱改编成钢琴曲,再现了春天里大雁北归,在天空中翱翔的生机与朝气景象。
此后一大批的音乐家运用钢琴艺术对传统的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仿。1956年朱践耳把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编为钢琴曲《流水》,改编曲契合原曲的旋律,句读琅琅上口,音色优美如歌。王建中用丰富的倚音、颤音、波音、滑奏等模拟唢呐吹出的类似“口技”的《百鸟朝凤》;储望华的《筝箫吟》让演奏者用双手实现筝与箫的“对话”;蒋祖馨的《笙舞》用平行四五度和音来模仿笙的吹奏;殷承宗将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改编成的同名钢琴曲等等。现如今,已有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出现,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民歌的改编,有的作品是对原作尽力模仿,有的作品是加入改变者自己的思想对原作改编而成,他们都有的特征就是:在音色感上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钢琴曲《流水》是由朱践耳先生于1956年依据《小河淌水》这首著名的云南民歌改编而来,是那一时期十分优秀的民族钢琴作品,叶健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一文中评价到:“拉长的渐强渐弱记号使得每一乐句呈现出‘梭形’线条使声音富有内在拉伸力,作出类似“呼唤”的效果。”[4]谱例1:
二、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的运用
音色的运用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多种多样,根据对文献的研究,本文将从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运用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研究:1.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2.轻快纤巧的音色;3.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一)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
作为传统音乐得以推陈出新与传承繁衍的主要根源,旋律一直是传统音乐基本的存在与陈述方式,一个钢琴演奏者要想实现富有民族音色的旋律表达效果就应该注意传统音乐的句法结构语气、内涵、风格、音色等才能将乐曲的韵味和特色准确表达。传统音乐由演奏者心理或精神控制的,音乐创作者释放的是一种演奏者的生命活力。整个作品演奏就是为了实现“韵”, 作品所展示出的“美”正是当时社会所特有的审美特征的表达。
(二)轻快纤巧的音色
(三)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意境主要是由音色完成的,因为很多中国传统乐曲都是由各式各样的乐器来表演的,在音色上各有各的不同。钢琴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也在不断地模仿其它乐器音响,所以对钢琴来说,模拟传统器乐的音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不在这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对于钢琴来说,加入了对于传统中国乐器的模仿也拓宽了其发展的道路,使其演奏时能够更加完美的诠释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在意蕴。在这点上我们可举出很多的例子进行论证。比如最为典型的当属著名音乐家王建中,他在钢琴改编曲中非常的善于处理特殊音色问题,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是非常高的。他“善于模仿扬琴、唢呐、笙、筝、琵琶以及打击乐器等,根据不同情绪意境与风格韵味的需要模拟作品。”[6]掌握音色联想,并进而支配手指距离键面,把握钢琴作品中善于运用“虚”、“实”两类音,以此来追求空旷、遥远、朦胧、虚无飘渺的音响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信天游,作者善于模仿竹笛的颤音、打音、历音、滑音等产生的音色效果。整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借助弱音踏板,还需要在手指指面肉垫部分“抚摸”式触键这种特殊的触键方式,歌唱出明亮高亢的信天游曲调,让人不禁联想起了辽阔广裹的黄土高原,完美的诠释了歌曲中所特有的韵味,更加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储望华先生的音乐改编中也非常弹奏圆润缠绵,民族风格独特,韵味十足,钢琴曲《筝箫吟》就是典型的代表。整个乐曲中,第一部分模拟箫的声音,左手通过和手腕积极配合指肚部分慢而深地触键,不断地转移手臂力量以此实现了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好地模拟出箫悠扬的音色,使音响更加柔和深远。同时右手的演奏中模拟筝的音响和演奏手法,指尖却不能松懈,手掌稍稍放平,用手柔软地如“拂”,通过调控右手由下行的五声音阶构成的前倚音模拟出筝的音效,因而准确地展现中国音乐风格。
三、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对于音色的具体实践要求
钢琴艺术的真正魅力和艺术价值不在于乐谱,而在于演奏着的表现力。当代钢琴表演艺术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艺术家在积极的实现钢琴作品改编,将中国音乐的民族音色融入西洋乐器钢琴之中,从而达到了沟通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重要目的。但是整个过程却是很复杂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既不是盲目地模仿西方钢琴音乐的作曲方法和演奏技巧,也不是完全的将民族音乐音色填充到乐器里,而是一个用心体会,经过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提炼之后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钢琴音乐中体现民族气质与音色。
摘要:音色对于任何一种音乐而言都是重中之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更是如此。我国传统音乐在配器上品种繁多,这也就决定了其多样性的产生并使得如果要用钢琴这种外来乐器去完美的诠释我国传统乐器的意蕴,对于把握乐曲音色无疑是有很高要求的。要把握好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音色就要理清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特色和音色之间的关系,并从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轻快纤巧的音色、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三个方面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实现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音色的融合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钢琴作品准确对于音色的把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音色把握;民族风格;歌唱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中国钢琴作品民族特色和音色的关系1二、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的运用研究2
(一)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2
(二)轻快纤巧的音色3(三)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3
三、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对于音色的具体实践要求3
(一)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思维3
(二)钢琴弹奏中的触键与音色4
(三)钢琴弹奏中合理的应用踏板4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引言
人们喜欢不同的音乐,并不仅仅是因为声音的高低,声波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但是不同的声波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乐器上用特殊的拨、拉、吹、按等所发出的音也是不一样的,那些流芳百世的钢琴家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能够灵活的掌握音色,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月光》那优美的意境。[1]所以研究各式各样的音色的来源与要求,以及熟悉掌握乐曲之中的音色变化对于表演者提高自身演奏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音色的特点
钢琴从西方发源,到当下已经历经了接近百余年的历史了。而我国音乐的特征基本都是在旋律上要做到优美流畅,在情感的表达上要做到细腻入微,以及在表述上要做到清楚明白。所以钢琴在中国化的历程中也面临着这种改造,因为纯正的西方音乐是不契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在钢琴演奏中国作品的时候也有意的经过了这种民族化的改造。纵观我国较为优秀的钢琴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乐曲是依据我国传统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这类作品颇有演奏效果,在音色上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具有中国特色。”[2]
而中国的民族特色在钢琴作品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乐曲的风格特征有着重大的影响,使我国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例如从结构上说,西方音乐崇尚的是三段论(ABA),而在我国,无论是哪种音乐,在曲式结构上都基本上看不到这种三段论的结构,而大多数更像是“一种衍展体,也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散一慢一快一最快一散),这种不停向前发展的结构。”[3]在中国作品中有很多就是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大多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制造出特殊的效果。
而由部分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也具有这样特征。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最为显著地标志是1934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音色的“东方神韵”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从我国的钢琴界在20世纪中叶迎来了对传统乐曲的改编大潮。我国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在《平沙落雁》这首琵琶曲中节选了部分片段,采用钢琴的技法在重庆将清末李芳园的曲谱改编成钢琴曲,再现了春天里大雁北归,在天空中翱翔的生机与朝气景象。
此后一大批的音乐家运用钢琴艺术对传统的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仿。1956年朱践耳把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编为钢琴曲《流水》,改编曲契合原曲的旋律,句读琅琅上口,音色优美如歌。王建中用丰富的倚音、颤音、波音、滑奏等模拟唢呐吹出的类似“口技”的《百鸟朝凤》;储望华的《筝箫吟》让演奏者用双手实现筝与箫的“对话”;蒋祖馨的《笙舞》用平行四五度和音来模仿笙的吹奏;殷承宗将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改编成的同名钢琴曲等等。现如今,已有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出现,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民歌的改编,有的作品是对原作尽力模仿,有的作品是加入改变者自己的思想对原作改编而成,他们都有的特征就是:在音色感上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钢琴曲《流水》是由朱践耳先生于1956年依据《小河淌水》这首著名的云南民歌改编而来,是那一时期十分优秀的民族钢琴作品,叶健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一文中评价到:“拉长的渐强渐弱记号使得每一乐句呈现出‘梭形’线条使声音富有内在拉伸力,作出类似“呼唤”的效果。”[4]谱例1:
二、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的运用
音色的运用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多种多样,根据对文献的研究,本文将从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在作品中运用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研究:1.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2.轻快纤巧的音色;3.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一)轻,虚,歌唱性,细腻的音色
作为传统音乐得以推陈出新与传承繁衍的主要根源,旋律一直是传统音乐基本的存在与陈述方式,一个钢琴演奏者要想实现富有民族音色的旋律表达效果就应该注意传统音乐的句法结构语气、内涵、风格、音色等才能将乐曲的韵味和特色准确表达。传统音乐由演奏者心理或精神控制的,音乐创作者释放的是一种演奏者的生命活力。整个作品演奏就是为了实现“韵”, 作品所展示出的“美”正是当时社会所特有的审美特征的表达。
(二)轻快纤巧的音色
(三)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意境主要是由音色完成的,因为很多中国传统乐曲都是由各式各样的乐器来表演的,在音色上各有各的不同。钢琴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也在不断地模仿其它乐器音响,所以对钢琴来说,模拟传统器乐的音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不在这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对于钢琴来说,加入了对于传统中国乐器的模仿也拓宽了其发展的道路,使其演奏时能够更加完美的诠释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在意蕴。在这点上我们可举出很多的例子进行论证。比如最为典型的当属著名音乐家王建中,他在钢琴改编曲中非常的善于处理特殊音色问题,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是非常高的。他“善于模仿扬琴、唢呐、笙、筝、琵琶以及打击乐器等,根据不同情绪意境与风格韵味的需要模拟作品。”[6]掌握音色联想,并进而支配手指距离键面,把握钢琴作品中善于运用“虚”、“实”两类音,以此来追求空旷、遥远、朦胧、虚无飘渺的音响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信天游,作者善于模仿竹笛的颤音、打音、历音、滑音等产生的音色效果。整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借助弱音踏板,还需要在手指指面肉垫部分“抚摸”式触键这种特殊的触键方式,歌唱出明亮高亢的信天游曲调,让人不禁联想起了辽阔广裹的黄土高原,完美的诠释了歌曲中所特有的韵味,更加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储望华先生的音乐改编中也非常弹奏圆润缠绵,民族风格独特,韵味十足,钢琴曲《筝箫吟》就是典型的代表。整个乐曲中,第一部分模拟箫的声音,左手通过和手腕积极配合指肚部分慢而深地触键,不断地转移手臂力量以此实现了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好地模拟出箫悠扬的音色,使音响更加柔和深远。同时右手的演奏中模拟筝的音响和演奏手法,指尖却不能松懈,手掌稍稍放平,用手柔软地如“拂”,通过调控右手由下行的五声音阶构成的前倚音模拟出筝的音效,因而准确地展现中国音乐风格。
三、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对于音色的具体实践要求
钢琴艺术的真正魅力和艺术价值不在于乐谱,而在于演奏着的表现力。当代钢琴表演艺术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艺术家在积极的实现钢琴作品改编,将中国音乐的民族音色融入西洋乐器钢琴之中,从而达到了沟通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重要目的。但是整个过程却是很复杂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既不是盲目地模仿西方钢琴音乐的作曲方法和演奏技巧,也不是完全的将民族音乐音色填充到乐器里,而是一个用心体会,经过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提炼之后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钢琴音乐中体现民族气质与音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