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

论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20200505144212]
摘要:自古以来,舞蹈就是一项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文人以各式文学题材对此加以记载。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很好的还原了当时舞蹈的原貌,也体现了当时舞蹈作品所蕴含的独特内涵与审美。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个大繁盛时期,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在这两个时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本文以汉唐时期的舞蹈文学作品为对象;主要介绍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与乐舞的发展状况,此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的舞蹈美,旨在为当代舞蹈的创作提供一些文化内涵和审美指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汉唐;文学作品;舞蹈美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汉唐时期的舞蹈诗词概述2
二、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2
(一)形态美——《舞赋》2
(二)动态美——《胡旋女》3
(三)气势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4
三、汉唐时期舞蹈文学作品对舞蹈描写的当代意义4
(一)自娱欢乐舞踏歌4
(二)潇洒起舞谢公屐5
结语5
致谢5
参考文献6
论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
引言
舞蹈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样式,古代文人以不同的文学形式记载、描述了舞蹈之美。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很多描述舞蹈美的传世佳作,它们不仅对舞蹈表演本身进行了记录,同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现今,许多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在这当中也不少是对古代舞蹈文学作品的探讨,比如著名美学家陈良运在《文艺理论研究》上曾发表文章《歌以咏言,舞以尽意——中国古代舞蹈美之窥探》,文章从文学、礼乐等各方面窥探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学者吴丹也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作品中的美学特性》,文章强调了中国古代诗词对舞蹈创作的美学指导;还有学者王熙也曾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文章《试论民族审美范畴中的舞与诗》,此篇文章不仅总结了舞蹈的诗性特征,还对还原诗词的当代舞蹈作品进行了介绍。研究文学作品当中所表达的舞蹈美不仅可以增加观众对“美学”知识的了解,而且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文学技巧和它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是对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舞蹈美的品味,汉唐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两个最为繁盛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舞蹈剧目和文学作品,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中舞蹈美的窥探,为当代舞蹈的创作提供一些审美指导和文化内涵。
一、汉唐时期的舞蹈文学作品概述
汉、唐两个朝代虽不相邻,但却同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两个集大成的时代。不论是诗赋、音乐还是舞蹈,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称作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汉赋、唐诗都是我国古代时期最为重要、辉煌的文学体裁,涌现了大量流芳千古的传世佳作。而汉唐乐舞不仅继承了周魏各族乐舞大融合的丰富形式.还广泛吸收学习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引进吸取周边邻国乐舞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古典味道浓厚的汉唐乐舞文化。文学、艺术的各自繁荣,相互影响,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光彩。
汉代乐舞繁盛,自然也少不了记录这些乐舞作品的诗词歌赋,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舞蹈分为两种:“自汉以后,乐舞浸盛。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谯会。”[1]雅舞主要是指用在宗庙祭祀中表演的舞蹈,它风格主要体现在文雅端庄、大多数情况下的目的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杂舞多用于宴请、娱乐,所以题材相对生动活泼,且文学性更强。除了《乐府诗集》之外,最能代表汉代特色的文学形式一一赋中也有不少涉及描绘舞蹈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毅所作的《舞赋》、另外还有张衡所作的《舞赋》、《西京赋》、《南都赋》,崔駰所作的《七依》等。
唐诗是唐代流传至今的最为流行和重要的文学体裁,其描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也不乏乐舞诗词作品。据统计,《全唐诗》中带有乐舞关联的诗歌词句就达到600多首。在这当中涉及到咏舞的诗词共有160多首,而在诗歌中涉及到舞蹈意象的作品就更是数不胜数。唐代乐舞诗词中有一些着重描写舞蹈的动作,而有的对表演者所着服饰重点加以描绘,还有一些诗人着重于对舞伎舞蹈表演所表达的情感。但唐代的舞蹈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擅长于对细节的描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其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对当代舞蹈的创作具有审美指导。唐代有大量诗人创作过乐舞诗,其中不乏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岑参、温庭筠、李贺、王维、王之焕等等,他们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当时的乐舞盛况。在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当属杜甫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白居易的《胡旋女》、《柘枝妓》、《霓裳羽衣曲》、《法曲》,元稹的《胡旋女》、《西凉伎》,李贺的《公莫舞歌》、《拂舞辞》等。[2]除了传统的中原舞蹈之外,西域舞蹈在唐代的传播与发展也成为各大诗人争相描写的新题材,并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全新的风格,这也使唐代舞蹈诗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二、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美
汉唐乐舞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虽年代久远无法亲眼所见,但汉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对当时舞蹈叙述、描写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此的了解与研究,选取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形态美、动感美、气势美等三个方面来总结汉唐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的舞蹈美。
(一)形态美-——《舞赋》
部分专家提出,汉代傅毅所做的《舞赋》是中华保存到现在最早专门描写舞蹈文化的文学著作。[3]全文着重描写的是舞者的动作形态,是对舞蹈形态美的一种集中表达。《舞赋》首先对当时民间的表演性舞蹈的演出环境、观众情绪和舞蹈演员的演前准备进行了一些简要介绍:在场的人们已经喝得微醉,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场情绪比较热烈,大家都一反常态,将心中的忧郁和不快发泄了出来。这时表演的舞者已经开始陆续进场,她们都样貌姣美,身着华丽的服饰,面色和悦地站立着等候表演。“兀动赴节,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这是作者从正面直接描写舞者的形态外貌、而“观者增叹,诸工莫当”,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舞者的优美舞姿散发出使人沉醉的迷人魅力。[4]接下来就是全文的高潮阶段——描写《盘鼓舞》表演的精彩场面。盘鼓舞被誉为汉代宫廷舞蹈中难度最大的舞蹈。当鼓声响起时,舞女在放于地面的盘子上便随着节奏起舞,时而旋转,时而停驻,犹如天上的仙女一般,最后戛然而止。结束时舞者优雅谈定,而看客们都觉得意犹未尽。最后一段是对宴会结束宾客散去情景的叙述,在结构上与文章一开始对于宾客们的描写前后呼应。作者用清新的文笔写出了各位宾客回归的各式姿态。
通过《舞赋》中间部分对于盘鼓舞的描写,舞者柔软的身体和轻盈的姿态好似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领略了盘鼓舞优美的姿态和其浪漫的情怀。“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弛蛾飞,纷猋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殟殁。委蛇姌袅,云转飘曶。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黎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5]这一段描写的是舞者强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和高超的舞蹈技艺。舞者不仅需要时而前俯时而后仰,还要做各式腾空跳跃的动作。舞者在完成动作时不仅要充分展现优美的舞姿,加之要在鼓上舞蹈,对舞者技术的要求就更高了。《舞赋》作为一篇专门描写舞蹈的赋,用其细致的描写将舞者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仿佛将这一形象置于我们眼前。
白居易所作的《胡旋女》将《胡旋舞》的整个表演过程完整详细的描绘了出来。诗中的前半段提到了:胡旋女伴随着弦鼓所击打的节奏,将双袖高举,快速轻盈的旋转,就好像雪花在漫天飘舞。诗中的后半段则主要叙写了唐玄宗醉心歌舞,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意为讽谏君王的不作为。元稹的诗中虽然同样旨在讽谏君王不要沉溺歌舞,但对胡旋舞表演的各式高超的旋转技巧作了更加形象生动的描绘,更好地刻写了胡旋舞的艺术魅力,将胡旋舞的急速旋转的动态美展示了出来。胡旋女头戴琳琅满目的珠宝发饰,手拿彩色飘逸的丝巾,随着鼓敲击出来的节奏翩翩起舞,慢转时如鲸鱼在逆波潜水,急转时如漫天雪花飞舞,旋舞起来就像羊角风般迅疾,竿顶的朱红膝盘如火轮般炫目,急转生风的旋舞中,使人难以分辨她的面貌和背影。[7]白居易《胡旋女》中的“臣妾人人学圜转”与元稹《胡旋女》中的“胡人献女能胡旋”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受人喜爱的程度,更说明了胡旋舞展现给众人的魅力气息。节奏鲜明,动感强烈的胡旋舞与传统汉族温婉柔媚的舞蹈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白、元二人所作的这两首诗既向唐人展示了一份异域风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域舞蹈的力度与特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6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