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民族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电影的民族韵味。张艺谋首次指导的影片《红高粱》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影风格。影片中民间歌曲的使用和处理更是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气质与风格。本文通过对民间歌曲与电影《红高粱》的关系、在影片中的功效以及对影片有哪些影响的描述,更好地阐述突出民间歌曲在影片《红高粱》中的完美运用,并借此对影片《红高粱》给予一些论证和看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民间歌曲和电影《红高粱》 1
(一)民间歌曲的概念 1
(二) 电影《红高粱》中的民间歌曲 2
二、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功效 2
(一)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 2
(二) 凸显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 3
(三) 凸显影片地方民俗特色 4
三、 民间歌曲对电影《红高粱》的影响 5
结语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运用
引言
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每个人生命中最原始的野性与最初的欲望。影片是以第一人称旁白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体现了一种痛快酣畅的人生态度[1]。在这部影片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曲以及民间歌曲元素,如《颠轿歌》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些原创歌曲很好的借鉴了民间歌曲的元素以及民间戏曲元素、河南豫剧使其更好地将西北的民族风格与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完美的将其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视角。
一、民间歌曲和电影《红高粱》
(一)民间歌曲的概念
(二)电影《红高粱》中的民间歌曲
在这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首民间歌曲,有的是地道的陕北民歌,有的是借鉴和吸取了传统民间歌曲以及地方戏曲音乐元素。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曲《颠轿歌》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同时这首歌曲吸收了大量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此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长达七分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影片中出现的第二首歌曲是《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是由赵季平作曲,张艺谋填词,这首歌曲不仅吸收了民间歌曲元素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戏曲元素。赵季平在这段旋律的唱腔中,系统的运用具有山东地方戏曲特色的柳腔以及带有京剧色彩的茂腔,而且后来还加上了带有民间戏曲元素的花腔和秦腔的奏法。同时,在这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特殊题材,歌词中的衬词也很明显的取材于民间戏曲音乐元素。节奏型反复的使用了西北民歌独有的切分音节奏型,曲调骨干音同样借鉴了以上方四度音程跳进方式的西北民歌特色旋律记法[3]。此外,音域的高度通常被向下牵引的奏法颇具西北民歌的地域特色,这段歌曲没有加入任何修饰唱法,主人公是用真嗓子真性情去直抒胸臆的,甚至还出现了破音的迹象,歌词结尾片段的曲调是上扬的,歌曲最后的唱法是拉长的尾音。
影片中出现的第三首歌曲是《酒神曲》这是由张艺谋填词,赵季平和杨凤良作曲。这首歌曲吸收了河南豫剧以及民见歌曲歌《抬花轿》元素。另外,导演在选用民族乐器上也很谨慎,着重于中国民族乐器的挖掘和采用,仅选用了中国大鼓和唢呐。
二、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功效
(一)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红高粱》的独特之处,在于屏幕上始终徜徉着一种豪放的生命意识形态,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精神影片之初。影片之初,便是女主人公出嫁的情景,伴随着媒人的吆喝声女主人公不情愿的上了花轿,紧接着画面转向了轿夫们进行颠轿的场景,中间衔接的恰当自如,没有琐碎的片段。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与西北人民率真的性格是相称的。在这里,首次出场的《颠轿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是一颗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珍珠。这首歌曲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颠轿与《颠轿歌》相伴,更是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忐忑不安以及极大的不情愿,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在影片中,也体现出西北人民浓厚的婚嫁风俗,传统婚礼中颠轿这一项目可以说是祖祖辈辈代代传承的,象征着要出嫁的女人要禁受住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磨难与艰辛,以及不论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与丈夫相伴一生,勤勤恳恳过一生的寓意。而与之相伴的《颠轿歌》在影片中长达7分钟。也正是因为本身作为一首民歌另外借鉴了我国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使得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折射出人物内心活动。赵季平为了“颠轿”的画面更为生动,还对借鉴的民间歌曲《抬花轿》做了编排,利用唢呐和中国大鼓的搭配,再现了黄土高原民众娶亲时的传统礼仪[4]。唢呐、中国大鼓、与人声的应和,将这些奔放热情的气息与西北男子黝黑的身躯浑为一体,与这片粗糙的土地浑为一体。同时,影片也衬托出了女主人公婚姻的不幸以及命运多舛。随后音乐的戛然而止,却也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前兆。此首歌曲在这里的运用,也表现了当地民族特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加了独特的色彩,音乐与电影画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轿外轿夫们激情慷慨的大声唱着粗犷豪放的歌曲,震耳欲聋,与轿内女主人公含蓄、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季平非常热衷于民族音乐的发掘和运用,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歌曲以及民间戏曲元素,使其更好地潜移默化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有的作品风格。其中,陕北民歌的风格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道的比重是最大的,在影片《红高粱》中有很好的体现。作为影片开篇曲目,壮汉们一边抬轿一边唱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红高粱,一路经过土匪抢劫的地方,青杀口。也为接下来影片的重要剧情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另外,在主人公决定向日军宣战为罗汉大叔报仇时,此首歌曲再次响起。此时,这首歌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被压迫的民族与人民从内心深处折射出一种怒吼与哀鸣,在四支笙和30支唢呐共同演奏的《颠轿曲》中,黄土高坡上西北人民将这种生死拒之门外的情义酣畅淋漓的展现出来,并将大无畏精神痛快的涌现出来,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大义禀然的民族与爱国主义情怀,又一次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继而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色彩[5]。此外,赵季平使用了对人声呐喊的模拟,让人声在鼓点中不羁的怒吼,塑造出男主人公英勇的形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情感、经历以及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听起来还是唱起时都是脍炙人口、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借鉴了民歌中的元素以及民间戏曲音乐元素才更加使得这些原创歌曲或是民歌与这部影片有相得益彰之处。直白、简洁的直抒胸臆,没有刻意的凸显与烘托。整首歌曲下来,散发出的便是一种人性最原始的魅力,与故事情节紧紧相扣。或者说是唱歌人本身的一种突发性思想,直接折射出身体所处环境下最缺失的力量所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民间歌曲和电影《红高粱》 1
(一)民间歌曲的概念 1
(二) 电影《红高粱》中的民间歌曲 2
二、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功效 2
(一)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 2
(二) 凸显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 3
(三) 凸显影片地方民俗特色 4
三、 民间歌曲对电影《红高粱》的影响 5
结语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运用
引言
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每个人生命中最原始的野性与最初的欲望。影片是以第一人称旁白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体现了一种痛快酣畅的人生态度[1]。在这部影片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曲以及民间歌曲元素,如《颠轿歌》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些原创歌曲很好的借鉴了民间歌曲的元素以及民间戏曲元素、河南豫剧使其更好地将西北的民族风格与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完美的将其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视角。
一、民间歌曲和电影《红高粱》
(一)民间歌曲的概念
(二)电影《红高粱》中的民间歌曲
在这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首民间歌曲,有的是地道的陕北民歌,有的是借鉴和吸取了传统民间歌曲以及地方戏曲音乐元素。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曲《颠轿歌》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同时这首歌曲吸收了大量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此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长达七分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影片中出现的第二首歌曲是《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是由赵季平作曲,张艺谋填词,这首歌曲不仅吸收了民间歌曲元素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戏曲元素。赵季平在这段旋律的唱腔中,系统的运用具有山东地方戏曲特色的柳腔以及带有京剧色彩的茂腔,而且后来还加上了带有民间戏曲元素的花腔和秦腔的奏法。同时,在这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特殊题材,歌词中的衬词也很明显的取材于民间戏曲音乐元素。节奏型反复的使用了西北民歌独有的切分音节奏型,曲调骨干音同样借鉴了以上方四度音程跳进方式的西北民歌特色旋律记法[3]。此外,音域的高度通常被向下牵引的奏法颇具西北民歌的地域特色,这段歌曲没有加入任何修饰唱法,主人公是用真嗓子真性情去直抒胸臆的,甚至还出现了破音的迹象,歌词结尾片段的曲调是上扬的,歌曲最后的唱法是拉长的尾音。
影片中出现的第三首歌曲是《酒神曲》这是由张艺谋填词,赵季平和杨凤良作曲。这首歌曲吸收了河南豫剧以及民见歌曲歌《抬花轿》元素。另外,导演在选用民族乐器上也很谨慎,着重于中国民族乐器的挖掘和采用,仅选用了中国大鼓和唢呐。
二、民间歌曲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功效
(一)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红高粱》的独特之处,在于屏幕上始终徜徉着一种豪放的生命意识形态,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精神影片之初。影片之初,便是女主人公出嫁的情景,伴随着媒人的吆喝声女主人公不情愿的上了花轿,紧接着画面转向了轿夫们进行颠轿的场景,中间衔接的恰当自如,没有琐碎的片段。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与西北人民率真的性格是相称的。在这里,首次出场的《颠轿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是一颗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珍珠。这首歌曲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颠轿与《颠轿歌》相伴,更是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忐忑不安以及极大的不情愿,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在影片中,也体现出西北人民浓厚的婚嫁风俗,传统婚礼中颠轿这一项目可以说是祖祖辈辈代代传承的,象征着要出嫁的女人要禁受住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磨难与艰辛,以及不论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与丈夫相伴一生,勤勤恳恳过一生的寓意。而与之相伴的《颠轿歌》在影片中长达7分钟。也正是因为本身作为一首民歌另外借鉴了我国民间抬花轿的音乐元素,使得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折射出人物内心活动。赵季平为了“颠轿”的画面更为生动,还对借鉴的民间歌曲《抬花轿》做了编排,利用唢呐和中国大鼓的搭配,再现了黄土高原民众娶亲时的传统礼仪[4]。唢呐、中国大鼓、与人声的应和,将这些奔放热情的气息与西北男子黝黑的身躯浑为一体,与这片粗糙的土地浑为一体。同时,影片也衬托出了女主人公婚姻的不幸以及命运多舛。随后音乐的戛然而止,却也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前兆。此首歌曲在这里的运用,也表现了当地民族特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加了独特的色彩,音乐与电影画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轿外轿夫们激情慷慨的大声唱着粗犷豪放的歌曲,震耳欲聋,与轿内女主人公含蓄、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季平非常热衷于民族音乐的发掘和运用,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歌曲以及民间戏曲元素,使其更好地潜移默化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有的作品风格。其中,陕北民歌的风格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道的比重是最大的,在影片《红高粱》中有很好的体现。作为影片开篇曲目,壮汉们一边抬轿一边唱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红高粱,一路经过土匪抢劫的地方,青杀口。也为接下来影片的重要剧情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另外,在主人公决定向日军宣战为罗汉大叔报仇时,此首歌曲再次响起。此时,这首歌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被压迫的民族与人民从内心深处折射出一种怒吼与哀鸣,在四支笙和30支唢呐共同演奏的《颠轿曲》中,黄土高坡上西北人民将这种生死拒之门外的情义酣畅淋漓的展现出来,并将大无畏精神痛快的涌现出来,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大义禀然的民族与爱国主义情怀,又一次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继而增添了影片独特的色彩[5]。此外,赵季平使用了对人声呐喊的模拟,让人声在鼓点中不羁的怒吼,塑造出男主人公英勇的形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情感、经历以及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听起来还是唱起时都是脍炙人口、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借鉴了民歌中的元素以及民间戏曲音乐元素才更加使得这些原创歌曲或是民歌与这部影片有相得益彰之处。直白、简洁的直抒胸臆,没有刻意的凸显与烘托。整首歌曲下来,散发出的便是一种人性最原始的魅力,与故事情节紧紧相扣。或者说是唱歌人本身的一种突发性思想,直接折射出身体所处环境下最缺失的力量所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