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闽剧是结合福州当地文化,用福建方言演唱和念白的一种戏曲剧种,199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文主要研究闽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首先对闽剧的历史进行溯源,分析闽剧发展状况,研究了闽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闽剧的剧目、闽剧的表演、闽剧的舞美传承价值等进行分析,对应闽剧的创作、闽剧的音乐、闽剧的舞美、闽剧的传承形式提出了对策,以期对传统闽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状况 1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 2
(二)闽剧的发展状况 2
二、闽剧艺术的传承研究 3
(一)闽剧剧目的传承 3
(二)闽剧表演的传承 3
(三)闽剧音乐的传承 4
(四)闽剧舞台美术的传承 5
三、闽剧艺术的保护对策 6
(一)加强闽剧传统剧目的保护 6
(二)加强闽剧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 6
(三)加强闽剧传统表演的继承 6
(四)加强闽剧传统舞美的挖掘 7
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论闽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小戏曲剧种有360种之多,闽剧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珠。闽剧是是现存的唯一一种用福州方言演唱和表现的戏曲类型,主要流传于闽中、闽北、闽东地区,是福州人民自己的文化资源。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
闽剧俗称福州戏。在它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等福建地方小戏,广泛吸收了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艺术精华,于二十世纪初形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曲剧种,解放以后正式命名为闽剧。
通过查阅闽剧的资料发现闽剧产生于明代早期,据称在明万历37年也就是1609年,官员曹学佺被贬回故乡,闲居福州的西郊洪塘乡,邀请文人等文人雅士娱乐,组织仆婢观赏曹家戏班的演出,后来被称为“儒林班”,这是闽剧的前身。
同时,江西弋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当时被称为“戏剧的江湖”和“江湖戏”,并在当地运用普通话演唱,音乐曲调统称为“江湖”。它不纠结于宫调,在乡间的语言上多有运用,依靠大量的历史故事作为基础,传统剧目主要有《三官堂》、《赠宝塔》、《赠宝钗》、《鸳鸯帕》等。江湖戏唱法在福州方言区的传播,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运用纯粹的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戏”便产生出来了。清朝末年,儒林戏逐渐与江湖戏和平讲戏等剧种相融合。形成了逗腔、飏歌、江湖、小调4类闽剧的唱腔曲调,由此闽剧的雏型逐渐开始形成。
清朝后期,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艺术家,如福建闽剧顶峰时期的代表郑奕奏,他代表着“郑派艺术”。郑奕奏成功塑造大量在不同时代、遭遇不同生活悲剧的悲剧的女性,如《新茶花》里的新茶花,《红楼梦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孤儿血》里的张桃珠等。郑奕奏的演出,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闽剧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源于一批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改编以及优秀的青年演员的涌现。1952年,闽剧代表队在省文联的组织下成立,在首次比赛中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作品《钗头凤》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殊荣,除此之外,优秀演员李铭玉、郭西珠还分别获奖。
(二)闽剧的发展状况
1.国内闽剧的发展状况
闽剧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闽剧艺术大师,如郑奕奏、曾元官、薛良藩、马秋官“四大名旦”,以及后来的黄荫雾、林芝芳、刘小琴等。改革开放早期阶段,仅是福建省,就新发展出了五个职业闽剧团,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为具有30多个剧团的巨大闽剧演出规模团队。在2007年,城市的民间闽剧的剧团注册的共有100个,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市闽剧的剧团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到300多个,约达到福州所有剧团的三分之二,遍及五区八个县市,整个剧团超过福建省民营剧团的六分之一,这一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当全国剧团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的时候,福清闽剧团却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1]这一定程度说明了国内的闽剧发展态势,闽剧依然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
闽剧,作为中国独特的戏剧类型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间长达将近四个世纪。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戏剧艺术的挑战。在这种挑战和冲击下,闽剧也在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等很多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董伟学者在文献中提到:“闽剧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创造作用保持了独特的的个性。”[2]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闽剧,不断学习和借鉴京、昆、徽不同形式艺术手法和民间艺术精华。在服装,化妆,舞台设备等细节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因此逐步摆脱了原来在观赏者心目中简陋、稚嫩、粗糙的刻板印象。在这当中,独特的的机关布景,它灵巧、奇特、逼真,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印象。闽剧因此而名噪一时,遐迩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带领下,闽剧更加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的质量,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的新期待。
对于闽剧,虽然与其它剧种相比具有发展优势,却依旧得不到当下年轻一代的普遍喜爱。陈红学者提到:“越来越少的人走进剧院看戏剧,最主要的是观众的流失和民俗演出内容的流失挤压闽剧存在的空间。”[3]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福清闽剧演出主要还是农村市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娱乐方式,福清闽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将闽剧这一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2.港澳台及国外闽剧的发展状况
在闽剧400多年的不断发展中,由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福州闽剧漂洋过海,传到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成为华人集聚地受到广泛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官方性质的闽剧赴外演出发展于建国后,闽剧多次赴访东南亚国家和相关地区进行访问和交流演出,受到国际友人和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收获了很高的赞赏与评价,闽剧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由此扩大。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闽剧在台湾的传播十分广泛,受到了台湾人民的欢迎。1998,在台北市福州协的邀请下,福建闽剧班表演组61人和他的随从前往台湾进行巡回表演。2002,在世界上第一个闽剧票友比赛当中,有许多来自台湾的闽剧爱好者们参赛,其中,88岁的李钟祥老人获得了金牌。与此同时,闽剧在香港、澳门等地也实现了繁荣发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状况 1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 2
(二)闽剧的发展状况 2
二、闽剧艺术的传承研究 3
(一)闽剧剧目的传承 3
(二)闽剧表演的传承 3
(三)闽剧音乐的传承 4
(四)闽剧舞台美术的传承 5
三、闽剧艺术的保护对策 6
(一)加强闽剧传统剧目的保护 6
(二)加强闽剧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 6
(三)加强闽剧传统表演的继承 6
(四)加强闽剧传统舞美的挖掘 7
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论闽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小戏曲剧种有360种之多,闽剧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珠。闽剧是是现存的唯一一种用福州方言演唱和表现的戏曲类型,主要流传于闽中、闽北、闽东地区,是福州人民自己的文化资源。
(一)闽剧的历史溯源
闽剧俗称福州戏。在它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等福建地方小戏,广泛吸收了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艺术精华,于二十世纪初形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曲剧种,解放以后正式命名为闽剧。
通过查阅闽剧的资料发现闽剧产生于明代早期,据称在明万历37年也就是1609年,官员曹学佺被贬回故乡,闲居福州的西郊洪塘乡,邀请文人等文人雅士娱乐,组织仆婢观赏曹家戏班的演出,后来被称为“儒林班”,这是闽剧的前身。
同时,江西弋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当时被称为“戏剧的江湖”和“江湖戏”,并在当地运用普通话演唱,音乐曲调统称为“江湖”。它不纠结于宫调,在乡间的语言上多有运用,依靠大量的历史故事作为基础,传统剧目主要有《三官堂》、《赠宝塔》、《赠宝钗》、《鸳鸯帕》等。江湖戏唱法在福州方言区的传播,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运用纯粹的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戏”便产生出来了。清朝末年,儒林戏逐渐与江湖戏和平讲戏等剧种相融合。形成了逗腔、飏歌、江湖、小调4类闽剧的唱腔曲调,由此闽剧的雏型逐渐开始形成。
清朝后期,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艺术家,如福建闽剧顶峰时期的代表郑奕奏,他代表着“郑派艺术”。郑奕奏成功塑造大量在不同时代、遭遇不同生活悲剧的悲剧的女性,如《新茶花》里的新茶花,《红楼梦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孤儿血》里的张桃珠等。郑奕奏的演出,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闽剧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源于一批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改编以及优秀的青年演员的涌现。1952年,闽剧代表队在省文联的组织下成立,在首次比赛中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作品《钗头凤》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殊荣,除此之外,优秀演员李铭玉、郭西珠还分别获奖。
(二)闽剧的发展状况
1.国内闽剧的发展状况
闽剧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闽剧艺术大师,如郑奕奏、曾元官、薛良藩、马秋官“四大名旦”,以及后来的黄荫雾、林芝芳、刘小琴等。改革开放早期阶段,仅是福建省,就新发展出了五个职业闽剧团,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为具有30多个剧团的巨大闽剧演出规模团队。在2007年,城市的民间闽剧的剧团注册的共有100个,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市闽剧的剧团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到300多个,约达到福州所有剧团的三分之二,遍及五区八个县市,整个剧团超过福建省民营剧团的六分之一,这一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当全国剧团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的时候,福清闽剧团却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1]这一定程度说明了国内的闽剧发展态势,闽剧依然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
闽剧,作为中国独特的戏剧类型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间长达将近四个世纪。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戏剧艺术的挑战。在这种挑战和冲击下,闽剧也在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等很多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董伟学者在文献中提到:“闽剧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创造作用保持了独特的的个性。”[2]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闽剧,不断学习和借鉴京、昆、徽不同形式艺术手法和民间艺术精华。在服装,化妆,舞台设备等细节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因此逐步摆脱了原来在观赏者心目中简陋、稚嫩、粗糙的刻板印象。在这当中,独特的的机关布景,它灵巧、奇特、逼真,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印象。闽剧因此而名噪一时,遐迩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带领下,闽剧更加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的质量,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的新期待。
对于闽剧,虽然与其它剧种相比具有发展优势,却依旧得不到当下年轻一代的普遍喜爱。陈红学者提到:“越来越少的人走进剧院看戏剧,最主要的是观众的流失和民俗演出内容的流失挤压闽剧存在的空间。”[3]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福清闽剧演出主要还是农村市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娱乐方式,福清闽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将闽剧这一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2.港澳台及国外闽剧的发展状况
在闽剧400多年的不断发展中,由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福州闽剧漂洋过海,传到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成为华人集聚地受到广泛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官方性质的闽剧赴外演出发展于建国后,闽剧多次赴访东南亚国家和相关地区进行访问和交流演出,受到国际友人和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收获了很高的赞赏与评价,闽剧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由此扩大。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闽剧在台湾的传播十分广泛,受到了台湾人民的欢迎。1998,在台北市福州协的邀请下,福建闽剧班表演组61人和他的随从前往台湾进行巡回表演。2002,在世界上第一个闽剧票友比赛当中,有许多来自台湾的闽剧爱好者们参赛,其中,88岁的李钟祥老人获得了金牌。与此同时,闽剧在香港、澳门等地也实现了繁荣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