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童子戏发展与传承的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南通童子戏的起源与发展1
(一)南通童子戏溯源1
(二)南通童子戏发展历程2
二、南通童子戏的传承方式3
(一)父子相传的家族传承3
(二)师徒相授的戏班传承3
三、南通童子戏的传承现状与问题4
(一)南通童子戏的传承现状4(二)南通童子戏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5
四、对南通童子戏传承对策的思考7
(一)建全政府管理监督机制7
(二)立足本土、保护乡音7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图1 5
图2 5
关于南通童子戏发展与传承的研究
引言
南通童子戏作为童子戏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南通民间戏曲剧种,在南通市的农村中广泛流传着这种与传统农耕文化和祭祀文化关系密不可分的古老剧种。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南通童子戏毋庸置疑地显示了汉族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的价值。本论文选取我国东部地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为个案进行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由两组人员组成,笔者给其代号为“居民组”,“爱好者组”。[1]1103 对于访谈资料的处理先使用分类法,首先是组别编码,用“居民组”的拼音首字母“J”和访谈对象的排列顺序的序数来表示访谈个案,如居民组第一个访谈对象为“J1”。同理,“A3”则表示“爱好者组”的第三个访谈对象。其次是年龄标注,再次是话题编码。比如“J240+Q1”表示:居民组的第二个四十或四十多岁(40+)的访谈对象(J2) 对问题1(Q1) 的陈述或看法。
一、 南通童子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南通童子戏溯源
据记载,南通童子戏最早应溯源于远古时代从内地迁移到江淮地区生活的于越民族后裔的巫傩活动,是先民文化和原始初民文化互相交融混同的结果。在童子戏的演出中,每逢上场开演,童子总唱道“恒巫列国传得长,唐朝敕封洪山堂”[2],从这句唱白就不难看出唐朝皇帝加封的洪山堂正是童子戏的元祖之地。
除此之外,南通地方童子戏研究专家曹琳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期坚持田野考察,始终保持与童子艺人的密切联系,掌握有大量南通童子戏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他所著的《江苏省南通市闸东乡公园村汉人的免灾胜会》一书中曾提到:童子艺人在《开门圣》中的有这样一段唱词“人说巫童假异怪,男人扮作女儿身。不是童子多作怪,列国起初到唐王。”[3]121不仅是童子艺人称谓与巫术相关的最好证明,而且还提出了童子艺人历史可上溯到列国时期的可能性。
南通童子戏精华凝结之所在,也就是其唱本《十三部巫书》的具体书目内容来看,其主要叙述的就是唐太宗与其丞相魏征一家君臣之间的故事,这也与笔者的想法相一致,可以体现出童子戏祭祀仪式剧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但形式较为成熟,有演出剧本的童子戏应当形成于唐代。对于南通僮子产生在小说《西游记》问世以后的论点,笔者倾向于认为古代文学创作多取材于民间典故,因此二者内容的相通并不足为奇。
关于南通童子戏的称谓,其历史渊远,流传已久,那么“童子”之称的由来又是因何典故呢?关于童子的来历,南通民间主要流传的说法有三种:一是相传“童子”乃唐朝的武则天为了娱神驱鬼而设立的职业,并渐渐成为民间以娱神驱鬼为职业人的统称;第二种说法是唐朝有三位医术神奇的姑娘,因治好了唐公主的顽疾而声名远扬,在民间便出现了效仿三姑娘的角色,能够治病去灾,被人们称为“童子”;第三种说法是“童子”乃唐王李世民给魏九郎所率领仙童的封号。相传唐王举办洪门会欲请魏征邀请三界神仙,魏征抗命被打入牢中,其九子魏九郎为救父亲前来请命,上天入地请来三界神仙率领仙童前来做会。唐王喜,于是封魏九郎为九郎神,封童子巫医之名,[4]便有了日后“童子做会”一说。三种说法发生背景皆与唐朝有关,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童子戏发轫于唐朝的论点。
(二)南通童子戏发展历程
当代童子戏的现状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练,而逐步形成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也许还会发生新的变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田野调查,笔者将南通童子戏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子戏在祭仪母体中的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时,南通还是流放之地——胡逗洲。流族人民被流放至此,身心皆无所依托,对朝廷政府不再怀抱期望,只好把心灵寄托于祭祀巫仪等超自然的力量中。具有童子戏的戏曲音乐因素在其童子祭祀仪式的母体中孕育,所以它是完全从民间自发行的产生而成的,并且是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农耕文化之中,巫傩文化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认识、抗争、改造和崇拜。[5]人们为了生命的延续,在与大自然抗争中,不停地寻求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人类,从而产生了巫傩崇拜。也可以说原始的大自然是祭仪母体生存的土壤,孕育了童子戏的最早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童子戏的戏曲雏形脱胎成形的阶段,由于《十三部半巫书》的内容发轫于唐朝,因此大家比较公认唐朝是童子戏戏曲形式初具雏形的时期,自此童子戏有了演出剧本(剧情)与戏剧唱本(台词)。
第四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改良“通剧”阶段。全国解放以后,南通民间童子戏由于与巫傩活动有关联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加以禁演,为了摆脱其巫觋的社会功能和迷信色彩,童子戏易名为“侗子戏”,并于1958年10月,成立南通市侗子戏实验剧团。但“侗”很容易被理解为少数民族侗族,因此,又取“童”的谐音“僮”而更名为僮子戏实验剧团。 1960年5月,定名为南通市实验剧团。[6]至此,通过改良的童子戏正式定名为“通剧”。在这个阶段,童子戏(此时更名为“通剧”)在改革上对各大剧种的借鉴更加显而易见。
南通童子戏的传承方式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对童子戏传承人曹艳林进行半结构式访问,得知南通童子戏现有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与戏班传承两种方式。两种传承方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一)父子相传的家族传承
“我父亲叫曹秀之,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我是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之一,我下面有4个徒弟,还有我家妹妹,弟弟和老公。”(A150+Q1)
“我从六岁随父母演出,我们是梨园世家。六岁我就学着登台,六到十岁时一直演的是剧目当中的孩童。到十三岁时正式登台演出,演小旦,然后到青衣、花旦。回家读书的时候就边上学边跟着父母学习并传承童子戏。我这一代是第七代传承人,现在我是市级传承人,我父亲今年八十一岁,他是省级传承人。”(A150+Q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2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