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肌肉蛋白质加工特性研究(附件)

青蛤是一种海洋贝类,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辽宁沿海地区,它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治疗性贝类,还具有一定的滋养保健作用。肉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和相对完整的组成。同时,贝类多糖已引起广泛关注并被人们提炼和研究。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其肌肉蛋白加工性质的相关实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该试验中,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肌肉蛋白和大豆油之间剪切乳化的最佳条件,当蛋白质匀浆pH值为6.5左右(室温下)时,剪切速率为8000r/min,剪切时间为10s,静置时间是10分钟。该参数也适用于测定某些条件下其他肌肉蛋白质的乳化特性,对未来肌肉蛋白质和油脂乳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乳化肉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另外,青蛤肌肉蛋白从 25℃ 开始线性升温,最终温度为85℃ 保温20min可以形成良好的凝胶,且形成凝胶的最低蛋白浓度4.0%。关键词 青蛤,肌肉蛋白质,乳化性,凝胶
目 录
1 引言1
1.1 食用价值1
1.2 药用价值1
1.3 养殖情况2
1.4 糖原的贮存和利用2
1.5 脂肪的贮存和利用3
1.6 蛋白质的贮存和利用3
1.7 乳化能力3
1.8 肌原纤维蛋白质的凝胶特性4
1.9 影响肌原纤维蛋白质凝胶特性的因素5
1.10 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7
2 实验材料和方法7
2.1 实验材料7
2.2 主要设备7
2.3 实验方法7
3 结果与分析10
3.1 肌肉蛋白乳化能力的测定结果10
3.2 剪切乳化各参数的确定10
3.3 不同蛋白浓度对凝胶特性的影响13
3.4 不同加热温度对凝胶特性的影响14
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青蛤(Cylcina sinensis)又称蛤蜊、环文蛤、赤嘴蛤等,产于中国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黄渤海沿岸的常见物种。它散布在山东、河北、浙江、福建等地。在靠近淡水入口的河口附近生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它的适应性强、生态环境稳固、成长迅速、产量高,生长两年即可达到产业规格,这是贝类育种的理想目标。青蛤有新鲜的肉质,特殊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
1.1 食用价值
青蛤根据是否可以食用,可以分为壳和肉,分为两部分。肉可食用,富含肌肉,蛋白质的比例高(青蛤的典型蛋白质含量可达50%~60%),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滋味鲜甜,肉质鲜嫩,被誉为“世间第二鲜”。另外,青蛤中氨基酸组成比较完整,通过比较一些必需氨基酸与WHO提出的必需氨基酸形式和鸡蛋白的氨基酸形式,得出青蛤肉中的氨基酸是高质量的蛋白质[1]。研究表明,随着人体每天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人的身体会变得更加健壮,会更容易长高,尤其是动物蛋白的摄入量[2]。水产贝类产品是人体所需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贝类肌肉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还含有高含量的二十碳五烯(EPA)。这种成分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并且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癌症。其药用价值十分高[3];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且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特殊的作用[4,5]。青蛤是一种水生贝类。其中包含的糖是糖原。糖原能够储存组织能源,它能够醒脑提神。适当的补充糖原能够改善人体的循环功能,增强肝功能,具有保护肝脏的功效。蛤肉中的糖原可直接被吸收,从而进一步减轻胰脏的工作,这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方便。
此外,在其肉中也有广泛认可的生物活性物质:牛磺酸。牛磺酸也被称为牛胆碱
(非蛋白硫氨基酸)具有结构式 H2NCH2 CH2SO3H,系统名称为 2氨基乙磺酸。牛磺酸具备以下生理特性:1.维持人脑的正常运转,可促进婴幼儿发育;2.在维持正常视力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3.调节神经质的传导;4.可与胆汁酸相互结合并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分解;5.它可以保证心率的稳定、预防高血压、保护心脏等功能。
1.2 药用价值
除了作为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之外,它甚至可以成为用作治疗的海洋药物。它的保健功能和生物活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一些功效和生物活性是一般滋补药物无法比拟的[6]。从我国最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2000多年的时间, 110 种海洋药物,都记录了青蛤的相应功效:牡蛎壳外壳含角质层角蛋白,可将糖原酸转化为糖苷。其中含有的活性离子钙能够抗癌,防治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皮肤过敏性疾病和控制佝偻病[4];根据祖传医学记载,其重要的药理活性物质具有治疗腹泻,咳嗽,哮喘,子宫出血,小儿麻疹的作用。因此,它们在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
1.3 养殖情况
青蛤是中国四大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在海边滩涂中栖息生长,分布广泛,自渤
海、黄海等地产生。其有自然繁殖和人工养殖之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青蛤贝类育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地区仍采用自然育种技术。由于它美味营养,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近年来沿海水域的污染和人们的过度捕捞,野生青蛤的数量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近年来,人工养殖技术发展迅速。到 2001 年,中国海洋水产养殖品种(如菲律宾牡蛎、环文蛤等)年产量达到 198 万吨,成为牡蛎生产后的第二大贝类养殖品种[7]。
伴随着青蛤育种业的发展,青蛤的市场交易日趋繁荣。这引发了对青蛤种苗大规模养殖和与虾混养技术的讨论。例如,孙少勇探索了青蛤的人工繁育技术[8]、周琳等人研究了青蛤的人工繁育和强化[9]、孙同秋研究了青蛤的生境分布和生长的环境要求[10]、张兴国和张英等报道了青蛤池塘养殖技术[11]、曹华和曹红军等研究了牡蛎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12]。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国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城市地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青蛤产业化体系,生产关键技术为国内规模和产量奠定了最大的集约化育种基地,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产卵,幼体饲养和单细胞藻种培育技术。如:南通富阳水产有限公司、浙江省乐清市东才水产养殖苗圃、山东第一水产养殖公司。
1.4 糖原的贮存和利用
对于成熟的贝类来说,糖原被广泛认为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特别是对于在冬天或缺乏资源的季节开始配对发育的贝类,糖原在贝类的生长发育和配子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1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