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的城景观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机补充,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变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学和城市景观学科的交叉点及其引发的思考正越发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关注。本课题首先对城市景观的概念、本质进行分析,进而对城市景观审美的概念、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课题的研究以提出建设符合人居环境的方法,同时为城市景观建设提供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参考,以辅助我们创造出人工与自然有机融合、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城市景观2
1.1城市景观的概念2
1.2城市景观的本质3
1.2城市景观的特点4
2城市景观审美的概念6
2.1审美的概念6
2.2城市景观审美的概念6
2.3城市景观审美方式6
3城市景观审美模式7
4城市景观的美学特性9
5城市景观的要素解析11
5.1城市景观要素之一:城市广场11
5.1.1城市广场的审美形态11
5..1.1.1崇高12
5..1.1.2优美13
5.2城市景观要素之二:城市建筑17
5.2.1城市建筑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17
5.2.1.1统一17
5.2.1.2对称与均衡17
5.2.1.3韵律18
5.2.1.4序列19
5.2.1.5对比与微差19
5.3城市景观要素之三:城市街道20
5.3.1城市街道空间美学作用20
5.3.2 城市主干道路绿化与美化的设计原则20
6城市景观审美的非物质内容22
6.1城市景观审美下的地域文化22
6.2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25
7结论与展望28
致谢29
参考文献29
审美视野下的城市景观
引言
前言
作为人类日常的居住环境,城市景观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天,城市景观不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中艺术美的追求,符合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 满足作为城市景观的所应具备的功能,包括居住、避难、休闲、娱乐、生态等功能,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设计还需要满足人和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协调关系。这就需要当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者们对人们的城市景观审美需求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城市景观设计有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1 城市景观
1.1 城市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1944年1月的期刊《建筑评论》(The Architectural Review)上,当时的标题是“外部空间的装饰:塑造城市景观的艺术(Exterior Furnishing or Sharawaggi: The Art of Making Urban Landscape.)” [1],是讨论城市家具和铺装的。之后,关于城市景观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如1961年的卡伦(Gordon Cullen)的《城镇景观》(Townscape)和1963年的沃尔夫(Ivor de Wolfe)的《意大利城镇景观》( Italian Townscape,讨论了视觉景观与人的行为、心理等。随后城市景观的研究又逐渐扩展到对更多社会因素的关注,如1975年罗(Colin Rowe)和柯特(Fred Koetter)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1973年科雷Grady Clay)的《如何阅读美国城市》( How to Read the American City)等。城市景观研究渐渐地开始关注城市的本质,而不再是单纯的美学因素。
目前对城市的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层次,如城市的肌理、城市的结构、城市的形态[2]。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与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同属一个研究范畴,或者是代名词[3]。起源于欧洲的传统城市形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持久性的城市景观[4]。城市形态学者关注城市的历史形态、城市建筑的文脉,以及城市景观的规划和管理,从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态的形成过程。
从“landscape”引申来的现代景观概念,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是有较大分别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绿地、生态等。而现代景观范畴的城市景观概念主要是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而存在[6]。一般来说.城市景观表征着人类文明的存在,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城市景观具有的两元结构特征,使得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也同样归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这是以人及相关的时间作为变化的维度的。关于人在城市中的观察和体验.培根(Edmund. N. Bacon)曾经用帕佐( Andrea Pozzo)的一幅版画形象地表述了人和城市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7]。其中人对观察对象的理解领悟能力受到了哲学、宗教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对观察对象的分析与概念的建立。
人们对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理解与领悟是一个由直觉转入理性的漫长过程,人和城市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步的。从思考到理解,进而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下去设计,人类的认知水平的不断进步成为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基础,并且相互补充和完善。从中世纪到现代主义,是一个科学不断进步、理性特征明显的时期,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哲学界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同步。而发生于本世纪的“语言的转向”不仅酝酿诞生了作为当代哲学标志的语言哲学,也同时打开了城市建设的注重整体的结构主义大门。
1.2 城市景观的本质
现代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起源于19世纪,至此之后,人们开始将建筑、功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看作是城市的整体结构组成,这对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从这时候开始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城市景观艺术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受到关注。
表11西方建筑师们的观点
西特(Camillo Sitte)
西特(Camillo Sitte)第一个关注城市建设的艺术问题,他强调应该从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中来学习城市景观的建设艺术。他认为当时城市规划的三个主要方法“格网体系、放射体系以及三角形体系,辅助的方法一般是这三种方法的混合,从艺术的角度说.没有一个是有趣味的.它们跳动的脉络中没有一滴艺术的血液。所有三个方法都只关心街道形状的布局,因此,从一开始它们就是纯技术型的。一个街道网络总是服务于一个目的—交流,从来不是艺术,因为它从来不能靠感觉来领会,除了在平面中,它从来不能在整体上被把握。而无论是雅典古城、罗马、纽伦堡,还是威尼斯,它们都受到了艺术的关注,因为它们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景观,被看到的是艺术的重要性:如一个独特的街道或广场。[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2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