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沙家浜景区项目开发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沙家浜景区项目开发研究[20200413202118]
摘 要
近年来很多新闻媒体报道了景区人满为患,甚至引发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新闻,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一个矛盾即供需之间的矛盾。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变化,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更多。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提升途径的旅游行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然而高品质的旅游景区在我国数量并不是很多并且分布也不平衡。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增加优质景区、景点。要建设好的景区就要求有好的旅游项目,而旅游项目往往并不是单个的存在作用的,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景区的项目发展很需要协同理论的指导。
本文主要是写:通过访谈法和实地体验,结合相关文章数据,运用协同理论、系统理论、区域旅游理论总结归纳沙家浜风景区在协同发展方面的现状,并针对沙家浜风景区旅游项目在协同发展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对景区协同发展方面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共搜索得982条记录,以“旅游项目开发”作为篇名中的检索项,共得到389篇相关论文,其中117篇是期刊论文,24篇为博硕士学位论文,还有110篇发表在报纸上。通过对这117篇论文和24篇学位论文的分析,梳理旅游项目开发研究的进程,从时间上看,根据查找到的文献,最初是发表在1993年随后基本上属于一年一篇的研究发表,1999年开始每年都有发表,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达到一个高峰期,又在2008年有所回落,之后又呈上升趋势。从中看出国内对旅游项目的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而且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具体的专题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上及项目的开发研究。这些专项研究,都探讨了旅游项目的概念、发展趋势、策划规划,运用了一定的理论,并结合具体的规划实践。林峰(2005)提出从不同角度大致用七个类别来划分旅游项目开发的模式。梁伟(2009)认为项目的开发要遵循开发的特色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战略区域联动战略,产业化、市场化战略。刘俊(2004)提出建立景区项目开发模型。这个模型在结构及内容上分为基础研究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而连接这两部分的是基于游客行为的决策研究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模糊三角数建立的综合评估模型和反馈模型。这个模型给景区的建设提供一个更专业更便捷方法。林晴(2012)系统介绍了现代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传统的项目风险估计和评价方法,论证了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以经济发展为旅游项目开发主要依据的理论渐渐的被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理论代替,彭斯震施涵(2001)提出应重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设计发展。吴刚(2006)就发表了用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学者马勇,李玺指出旅游开发发展趋势已经是全球化、市场化、创新化、生态化。同时学者们运用旅游开发热点来解读现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现状。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2.1研究的目的 2
1.2.2 研究的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内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现状 2
1.3.2国外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现状 3
1.4相关基础研究理论 4
1.4.1.协同理论 4
1.4.2区域协同理论 6
1.4.3系统理论 6
2.沙家浜风景区旅游项目发展现状 8
2.1 沙家浜风景区资源概况 8
2.2沙家浜风景区现已开发的主要旅游项目 8
2.3项目运营情况 11
3.游客及经营者对已有旅游项目的看法 13
3.1访谈的设计说明 13
3.1.1进行访谈调查的原因与意义 13
3.1.2访谈者的选择及访谈时间 14
3.1.3访谈的主要内容 14
3.2分析总结归纳调查的结果 14
3.2.1游客对项目的看法意见及建议 14
3.2.2经营者对项目推出后效果的看法 15
3.2.2对比其他相似景区的项目找出不足 15
4.沙家浜风景区项目协同发展的情况 17
4.1 沙家浜*尚湖*虞山景区的协同状况 17
4.2 沙家浜风景区内旅游项目的协同效果不足 18
4.3 结合沙家浜现状及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18
5.结论与不足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契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认知,在日益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着精神文化的需求。旅游这一行为也越来越受欢迎,旅游也开始显现出它的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市场机制的调控,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出游的欲望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领域不断拓宽,旅游市场持续较快增长。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然而结合近年来的我国旅游发展情况,我们也发现我国在旅游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比较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我国旅游景点景区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不足以满足国内旅游需求。众所周知一个旅游景点的优劣是我们考虑是否前往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吸引物具有吸引游客,招徕游客的功能。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景区的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的统计需要界限,旅游景区景点是有区域界定的,这为数据的统计收益的计算提供一定的界限。好的旅游景点可以让我们的旅游经历有新的感受和体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劣质的景点旅游不仅是达不到满意甚至可能让我们经历一次厌恶的旅游体验。降低我们的旅游兴趣即“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知名的景点人满为患,不知名的、没有特色的景点经营情况可谓是门可罗雀。决定一个景点的优劣的重要因素是景区、景点的旅游项目的优劣。不同类别的旅游项目吸引着不同的对象,从而旅游项目的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功能和市场。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项目开发是景区开发的核心内容。发展景区旅游项目不仅能改变景区的经营状况,增加旅游收入,还可以帮助调控游客在整个行业中的分布状况。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江苏省 常熟市 东南方,阳澄湖 边,与苏州市 相城区、昆山市 交界处。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情况,2013年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 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的沙家浜风景区决定打破局限,在清楚地分析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后,利用区域协同这一理念,联合常熟市虞山尚湖风景区联合申报了国家5A级风景区并获批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沙家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不仅是硬件要求的提高,软件的要求也同样严格。景区的建设需要优化,尤其是因为沙家浜风景区是和虞山尚湖打包捆绑式升级,这就要求沙家浜风景区在协同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包括景区人员服务质量标准,景区门票统一,景区间的游览路线,景区旅游项目的互补合作等等。
现实中针对于旅游项目的开发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已经有很多,且大多数的研究偏重于单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忽略了区域内的整体开发、系统化开发、景点协同发展这些因素。这样就很容易重复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改变这种情况,关注旅游项目的协同开发,系统地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沙家浜风景区的旅游目及自然文化资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梳理,通过实地体验与访谈来了解游客及项目经营者对景区的旅游项目的存在不足的看法,侧重于了解他们对于项目在协同发展方面的认可与满意度及需求特点,再结合其他同类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协同发展的状况,从协同开发的视角下分析研究沙家浜风景区的旅游项目的发展,为沙家浜风景区的发展提出建议,为以后相关景区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提供一个角度。让景区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能够以更开阔的视角来利用资源。
1.2.2 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利用协同理论、区域旅游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针对景区现有旅游项目的不足,通过对景区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找出本景区可以开发的优势,整合景区的资源,从而开展有特色、有优势的旅游项目,使得景区的旅游项目与虞山尚湖风景区项目更加契合,更加合理,从而增强沙家浜风景区的竞争能力。本文针对沙家浜风景区的情况提出建议,希望也能对其他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有所帮助。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现状
1.3.2国外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 EBSCO( 旅游学与酒店管理全文数据库) 的搜索,以“tourism”和“project”作为题名,搜索得到 131篇论文,同样在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line 数据库中,搜索到41 篇论文。两个数据库中除去 13 篇重合的论文,共有 159。这些论文题目中出现“计划( planning) ”的也只有 3 篇,说明专门研究旅游项目规划的成果并也不多。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有 16 篇介绍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的,如丝绸之路项目等,除去这些论文,其余研究的主要方面有:专题旅游项目( 21 篇) ,包括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极地旅游、义工旅游等; 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与保护( 11 篇) ; 旅游项目的投资经济分析以及如何为旅游项目筹集资金( 9 篇) ; 欧盟、世界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资助的各类旅游项目如何运行等( 9 篇) ; 旅游项目管理( 9 篇) ,集中还是分权管理; 旅游项目的作用( 7 篇) ,可以增进和平,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项目评价( 7 篇) ,如运用改进的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模型评估发展中国家中旅游项目的社会成本; 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公众参与( 4 篇) ; 旅游项目的营销( 4 篇) ,使用同样的标识对旅游项目进行市场营销; 旅游住宅项目( 4 篇) ; 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篇) ; 旅游教育研究类的项目 ( 10 篇)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论文等进行的专业训练项目; 此外还有旅游项目的政策、影响等 。从时间上看,1967 年就有一篇论文,一直到 1978 年才又有了一篇,在此期间竟然是一片空白,每年研究的论文数量不算多,基本在 10 篇以下,2006 年是最多的年份,有 9 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6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