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
摘 要蓝印花布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民间印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南通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民俗风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蓝印花布之乡。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对其的保护与发展就具备了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从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入手,研究其现状,尤其是当中存在的遗存流失严重、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创新不够、传承走样等问题,并针对各种阻碍因素提出应当加大政府宣传力度、采用立体模式培养接班人、将文化创意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立法保护并实施品牌化战略等对策。
Keywords: Nantong;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4.1研究内容 3
1.4.2研究方法 4
2.相关理论概述 5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5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5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5
2.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5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6
2.2.1保护文化多样性 6
2.2.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6
2.2.3充实文化生活 6
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开发的现状分析 7
3.1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 7
3.1.1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与兴盛 7
3.1.2南通蓝印花布的衰落 8
3.2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成绩 8
3.2.1 建立传承基地,馆藏丰富 8
3.2.2多次参展并获得各种奖项 9
3.2.3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遗产 9
3.2.4与高校合作获好评 9
3.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9
3.3.1保护意识不够,古旧精品遗存流失严重 9
3.3.2蓝印花布印染方法的改变使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10
3.3.3创新不够导致纹样老土、产品单一 10
3.3.4传承走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11
4.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对策建议 12
4.1政府加强宣传力度 12
4.2采用立体传承模式来培养人才 12
4.3文化创意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 13
4.4立法保护,实施品牌化策略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颁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唤起了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豪感,这也使得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蓝印花布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在我国多地有生产。但南通作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其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在全国都具有极其突出的先进性和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授予了“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的称号,馆内丰富的收藏、手艺的再现、不断地创新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有着促进作用的。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问题——遗失严重、缺少传承人、创新不够、传承走样等,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南通蓝印花布探究出最佳的保护与开发路径。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从小生活在蓝印花布之乡——南通,南通蓝印花布馆也离我家很近,我也曾多次去该馆参观过,一直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
事实上,国内有多地生产蓝印花布,诸如浙江、湖南、山东等地。那为何唯独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了呢?根据阅读参考文献及询问南通蓝印花布馆内人员,我发现,各地的蓝印花布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浙江蓝印花布以桐乡蓝印花布最为著名,被浙江省经贸会认定为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品种。然而,受经济利益诱使,浙江不少印染单位以机器花布代替手工蓝印花布,影响了传统桐乡蓝印花布的发展。山东蓝印花布染坊曾一度遍布在各个乡镇,一度很辉煌,但是目前想要恢复生产和销售,难度就很大,因为他们现在试图生产的作品是用老花版印制的,几乎没有销路,因而也就陷入了传承的困境。湖南蓝印花布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庭作坊式的,纹样主要是复制传统花型,一年只染两至三次,每幅作品的价格较高,仅能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南通不仅保护和珍藏了明清以来传统的民间蓝印花布,还保持了精湛的印染工艺,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收藏、研究、创新、传承、经营为一体的传统印染技艺的传承之路。因此,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全国蓝印花布技艺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半个世纪以来,传承传统蓝印花布工艺的方式及经验值得我们研究。
1.2.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情况的调查,再而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既要总结现已取得的成绩,更要探究其在保护与开发中尚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让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更好地被传承的路径。
1.2.2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的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进行研究,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特别是为其中属于传统技艺类别的。同时本文也丰富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对其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2.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考文献、调查研究,在收集到可靠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工具进行分析,总结南通在保护开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分析在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南通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提供参考,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出借鉴。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外文出版社在1956年出版了俄文版和英文版的《中国蓝印花布图案集》;1998年日本的久保马萨在东京举办了中国蓝印花布收藏展,同时也在日本出版了《日本展览一一中国蓝印花布》一书,书中展示了中国蓝印花布精品,如被面、包揪布、帐檐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对蓝印花布大量的应用,也促进了当时我国蓝印花布的发展。此外,日本的“阿波蓝”是国外蓝染技术的突出代表,其产业化的进程也被蓝染界关注和研究。国外学者在蓝印花布及蓝染方面的研究的积极态度,也促进了我对蓝印花布研究的热情。
Keywords: Nantong;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4.1研究内容 3
1.4.2研究方法 4
2.相关理论概述 5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5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5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5
2.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5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6
2.2.1保护文化多样性 6
2.2.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6
2.2.3充实文化生活 6
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开发的现状分析 7
3.1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 7
3.1.1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与兴盛 7
3.1.2南通蓝印花布的衰落 8
3.2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成绩 8
3.2.1 建立传承基地,馆藏丰富 8
3.2.2多次参展并获得各种奖项 9
3.2.3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遗产 9
3.2.4与高校合作获好评 9
3.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9
3.3.1保护意识不够,古旧精品遗存流失严重 9
3.3.2蓝印花布印染方法的改变使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10
3.3.3创新不够导致纹样老土、产品单一 10
3.3.4传承走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11
4.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对策建议 12
4.1政府加强宣传力度 12
4.2采用立体传承模式来培养人才 12
4.3文化创意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 13
4.4立法保护,实施品牌化策略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颁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唤起了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豪感,这也使得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蓝印花布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在我国多地有生产。但南通作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其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在全国都具有极其突出的先进性和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授予了“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的称号,馆内丰富的收藏、手艺的再现、不断地创新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有着促进作用的。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问题——遗失严重、缺少传承人、创新不够、传承走样等,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南通蓝印花布探究出最佳的保护与开发路径。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从小生活在蓝印花布之乡——南通,南通蓝印花布馆也离我家很近,我也曾多次去该馆参观过,一直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
事实上,国内有多地生产蓝印花布,诸如浙江、湖南、山东等地。那为何唯独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了呢?根据阅读参考文献及询问南通蓝印花布馆内人员,我发现,各地的蓝印花布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浙江蓝印花布以桐乡蓝印花布最为著名,被浙江省经贸会认定为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品种。然而,受经济利益诱使,浙江不少印染单位以机器花布代替手工蓝印花布,影响了传统桐乡蓝印花布的发展。山东蓝印花布染坊曾一度遍布在各个乡镇,一度很辉煌,但是目前想要恢复生产和销售,难度就很大,因为他们现在试图生产的作品是用老花版印制的,几乎没有销路,因而也就陷入了传承的困境。湖南蓝印花布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庭作坊式的,纹样主要是复制传统花型,一年只染两至三次,每幅作品的价格较高,仅能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南通不仅保护和珍藏了明清以来传统的民间蓝印花布,还保持了精湛的印染工艺,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收藏、研究、创新、传承、经营为一体的传统印染技艺的传承之路。因此,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全国蓝印花布技艺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半个世纪以来,传承传统蓝印花布工艺的方式及经验值得我们研究。
1.2.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情况的调查,再而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既要总结现已取得的成绩,更要探究其在保护与开发中尚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让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更好地被传承的路径。
1.2.2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的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进行研究,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特别是为其中属于传统技艺类别的。同时本文也丰富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对其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2.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考文献、调查研究,在收集到可靠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工具进行分析,总结南通在保护开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分析在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南通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提供参考,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出借鉴。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外文出版社在1956年出版了俄文版和英文版的《中国蓝印花布图案集》;1998年日本的久保马萨在东京举办了中国蓝印花布收藏展,同时也在日本出版了《日本展览一一中国蓝印花布》一书,书中展示了中国蓝印花布精品,如被面、包揪布、帐檐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对蓝印花布大量的应用,也促进了当时我国蓝印花布的发展。此外,日本的“阿波蓝”是国外蓝染技术的突出代表,其产业化的进程也被蓝染界关注和研究。国外学者在蓝印花布及蓝染方面的研究的积极态度,也促进了我对蓝印花布研究的热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