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鸟短暂生命周期解析产品可持续竞争分析

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组织形式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习惯、使用场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模式——平台也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游市场异军突起,并且成为当前市场的新锐势力,纷纷开辟这方沃土。当前的网游、页游和手游的快速发展,每天基本上都会有数百款游戏面世,但是真正让消费者长期玩下去的却不多。2009年Rovio公司开发了一款益智游戏——愤怒的小鸟,无论是玩家数还是日活跃度均创下了游戏传奇,一度成为了2010年的文化符号,并风靡全球。其相关的产业链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游戏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并梳理了国内外专家研究的成果,分析了愤怒的小鸟迅速崛起的原因和缺乏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我国游戏产业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内研究 2
1.3.2国外研究 3
第二章产品可持续竞争影响因素 5
2.1产品开发能力 5
2.2产品创新能力 5
2.3前期投入成本 6
2.4品牌的打造 6
第三章“愤怒的小鸟”短暂生命周期分析 7
3.1“愤怒的小鸟”的生命周期 7
3.2迅速走红的原因分析 9
3.3缺乏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原因分析 10
第四章对我国游戏产业的启示 12
4.1提高游戏人才的创新意识 12
4.2提高游戏跨界营销能力 12
4.3加大研发支持 12
4.4加强品牌影响力 13
4.5集中市场化发展战略 13
4.6把握玩家需求,提高品牌忠诚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绪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谈论企业转型、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等等,而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然而有很多产业本身就拥有互联网基因,本身就是从互联网中产生,这样的企业该如何转型?例如电商、手游等,这些互联网企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这些产业及相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业的转型值得我们深思。
1.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快速崛起,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也日趋成熟,人们在当前巨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下,网络可以给人们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带来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方式,随时随地的畅游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进入21世纪,网络游戏作为我国游戏行业的重头戏,发展前景广阔,迅速蔓延至全国。自2000年第一款游戏上线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其市场规模已成递增的趋势,在2010年已达到327亿元,比2009年增长21%,网民也达到了4.2亿人,比2008年增长41.05%。巨大的市场规模带来的是一个前景良好、发展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经过了几年的高速成长之后,游戏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必然会带来行业的稳定和优胜略汰,随着游戏产业体制的完善和良性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游戏产业增速明显减速,这就需要公司重新思考我国游戏的定位,从世界发展看,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创新制度还有所缺乏,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找出游戏公司的问题,那么我国的游戏产业将会受到巨大的挑战。不论在经营模式上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上都将限制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4G、5G的高速发展,手游产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升级和更新,手游市场也呈现出递增的势头,许多知名的游戏也集聚了大量的玩家,例如,愤怒的小鸟、开心消消乐、植物大战僵尸等,都获得了许多忠实的玩家。同时随着手游市场的崛起,其竞争也已不可避免。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转嫁于如何建立品牌、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如何维护企业形象等。在如此残酷和严峻的游戏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本文通过背景解读、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愤怒的小鸟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解析,提出了对我国游戏产业的经验启示。
1.2研究意义
从查阅的相关的文献研究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的文献大都从运营、企业竞争力和技术等方面研究整个行业,但是本文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愤怒的小鸟成功的经验来分析游戏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对此提出我国手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期健全我国手游产业健康的发展。
网络游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各个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首先,互联网作为网络游戏的载体,它的快速发展带来网络游戏的持续升温;其次,游戏产业不仅仅局限于游戏的发展,还包括其延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后,网络游戏不仅仅局限于游戏,还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升级,玩具、乐园和服务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打开我国游戏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
我国游戏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其相关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学研究较少,尤其在游戏的竞争力方面,但大多涉及在运营、企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等方面:
孙高浩,陈伟(2008)[1]指出我国的游戏产业无论在开发还是模式运营、设计等方面都严重落后于韩国。
孙高洁、张春叶(2008)[2]从企业竞争力方面研究指出,我国的网络游戏公司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都与国外公司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提出了我国的游戏公司应在国外学习经验基础上,重点加强人才的储备、模式的运营等方面。
金碚(1997)[3]从生产、销售和盈利方面重新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义,并且利用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竞争力进行阐述。
张益明、颜锦江(2007)[4]通过对要素、相关支持产业、公司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在竞争力方面趋于下风,并提出了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资金的限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震,董政,王鲁川(2009)[5]通过我国游戏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特征、市场绩效等方面的赋值计算和分析,指出我国游戏产业具有较高的同化性质、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彭虎锋(2005)[6]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游戏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且通过和国外的模式相比较,指出我国的游戏公司在经营模式弊端,提出了在游戏产业的经营上应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经营观念。
李仪凡(2005)[7]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特征等指标,分析了影响消费者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策略。
吴翔阳(2005)[8]通过建立竞争力三维度模型来分析宁波的传统产业、临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群,提出产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和集聚效应的合力,建议通过技术的革新加强基础设施共建。
付雪(2005)[9]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且阐述了我国游戏产业与世界游戏产业的差距,提出了促进我国游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0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