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电力行业上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附件)【字数:13438】
摘 要摘 要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在因素,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投资能否有效转化为企业绩效,公司治理要素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以2015年深沪两市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引入公司治理(具体考虑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高管薪酬)作为调节变量,同时以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借助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论股权集中度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独立董事比例对二者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股权制衡,董事会规模和高管薪酬对二者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企业绩效;调节作用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理论基础与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1
1.1 企业绩效 1
1.2 技术创新 1
1.3 公司治理 2
1.3.1 古典管家理论 2
1.3.2 产权论 2
1.3.3 委托代理理论 2
1.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1.4 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 3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2.1 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与假设 4
2.2 公司治理内部因素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4
2.2.1 股权集中度 4
2.2.2 股权制衡 5
2.2.3 董事会规模 5
2.2.4 独立董事比例 5
2.2.5 高管薪酬 6
2.3 公司治理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6
3 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7
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
3.2 变量定义与选取 8
3.3 描述性分析 8
3.4相关性分析 9
3.4 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10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15
4.1 提高创新资源投入力度 15
4.2 进一步优化完善股权结构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4.3 保持合理的董事会规模 16
4.4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6
4.5 建立合理适当的激励机制 17
结 论 18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基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进程发生巨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竞争的核心内容也从对资源和市场的占有转为以自主创新为代表的研发能力竞争。从国内来看,十八大以来,以习主席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科技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成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长远发展。
而创新资源的投入和分配作为投资活动,必然受制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性安排,它能通过股权结构、董事会设置等治理机制要素决定创新过程中必要的资源供给及其方式等。因此变革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以达到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目的,是增进企业发展动力、改善绩效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可否转化为预期的绩效,其治理要素又在其中发挥什么影响,就亟需进行研究和探讨。
1 相关理论基础与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绩效
“绩效”起源于西方,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始终没得出统一的意见。Camlbell认为:“绩效是指与组织目标有关的某种行为,而非结果,它是确实的行为表现且能够通过观察而识别”;Bermadin则认为“绩效是与组织经营目标紧密相关的行为的结果;”另外还有学者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与结果二者的综合反映。我国财政部统计司认为:“企业绩效是指一定期间的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着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成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果来体现。”
1.2 技术创新
“创新”是熊彼特在1912 年《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出的,20 世纪 60 年代,“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和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学术界重新对创新予以重视,并形成以此为关键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四大理论学派: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2]。新古典学派的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在外部市场调控失效的时侯,适当的政府干预来促进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企业家是推进创新进程的主体人群,偏向于强调市场布局、组织行为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为首,强调技术创新依赖制度创新,但是也不否认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克里斯托福弗里曼等为代表,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影响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1.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就被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20世纪70年代后,公司治理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古典和现代管家理论、产权论和竞争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它们是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 古典管家理论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古典管家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不存在代理问题。股东拥有至高权力,经营者只是一个忠实的“管家”,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3]。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受自律约束,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一致的利益,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1.3.2 产权论
产权论认为产权的归属决定企业绩效,剩余利润占有率决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治理的关键是把企业所有权分配给经营者[4]。而竞争论则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属于派生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究其根本,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来实现间接控制或通过外部治理实现的。
1.3.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在经济学中指的是任何一种会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着信息优势的经营者被称为代理人,股东因为在经营中分离出来而处于信息的劣势,被称为委托人,归根到底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5],而道德风险问题正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代理问题可能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主要包括监督成本、选聘成本和激励成本等。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理论基础与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1
1.1 企业绩效 1
1.2 技术创新 1
1.3 公司治理 2
1.3.1 古典管家理论 2
1.3.2 产权论 2
1.3.3 委托代理理论 2
1.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1.4 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 3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2.1 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与假设 4
2.2 公司治理内部因素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4
2.2.1 股权集中度 4
2.2.2 股权制衡 5
2.2.3 董事会规模 5
2.2.4 独立董事比例 5
2.2.5 高管薪酬 6
2.3 公司治理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6
3 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7
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
3.2 变量定义与选取 8
3.3 描述性分析 8
3.4相关性分析 9
3.4 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10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15
4.1 提高创新资源投入力度 15
4.2 进一步优化完善股权结构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4.3 保持合理的董事会规模 16
4.4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6
4.5 建立合理适当的激励机制 17
结 论 18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公司治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基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进程发生巨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竞争的核心内容也从对资源和市场的占有转为以自主创新为代表的研发能力竞争。从国内来看,十八大以来,以习主席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科技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成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长远发展。
而创新资源的投入和分配作为投资活动,必然受制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性安排,它能通过股权结构、董事会设置等治理机制要素决定创新过程中必要的资源供给及其方式等。因此变革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以达到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目的,是增进企业发展动力、改善绩效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可否转化为预期的绩效,其治理要素又在其中发挥什么影响,就亟需进行研究和探讨。
1 相关理论基础与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绩效
“绩效”起源于西方,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始终没得出统一的意见。Camlbell认为:“绩效是指与组织目标有关的某种行为,而非结果,它是确实的行为表现且能够通过观察而识别”;Bermadin则认为“绩效是与组织经营目标紧密相关的行为的结果;”另外还有学者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与结果二者的综合反映。我国财政部统计司认为:“企业绩效是指一定期间的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着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成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果来体现。”
1.2 技术创新
“创新”是熊彼特在1912 年《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出的,20 世纪 60 年代,“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和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学术界重新对创新予以重视,并形成以此为关键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四大理论学派: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2]。新古典学派的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在外部市场调控失效的时侯,适当的政府干预来促进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企业家是推进创新进程的主体人群,偏向于强调市场布局、组织行为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为首,强调技术创新依赖制度创新,但是也不否认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克里斯托福弗里曼等为代表,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影响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1.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就被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20世纪70年代后,公司治理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古典和现代管家理论、产权论和竞争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它们是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 古典管家理论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古典管家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不存在代理问题。股东拥有至高权力,经营者只是一个忠实的“管家”,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3]。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受自律约束,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一致的利益,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1.3.2 产权论
产权论认为产权的归属决定企业绩效,剩余利润占有率决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治理的关键是把企业所有权分配给经营者[4]。而竞争论则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属于派生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究其根本,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来实现间接控制或通过外部治理实现的。
1.3.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在经济学中指的是任何一种会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着信息优势的经营者被称为代理人,股东因为在经营中分离出来而处于信息的劣势,被称为委托人,归根到底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5],而道德风险问题正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代理问题可能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主要包括监督成本、选聘成本和激励成本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