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

制造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20200112193841]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制造业;中小企业;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1.2 文献综述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2.3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 3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4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4
2.2 企业绩效理论 4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4
2.4 需求层次理论 5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6
3.1 企业承担对股东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
3.2 企业承担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
3.3 企业承担对供应商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
3.4 企业承担对员工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
3.5 企业承担对政府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7
第4章 实证研究 8
4.1 研究假设 8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9
4.3 变量设计与变量符号 9
4.3.1 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 9
4.3.2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指标 9
4.3.3 控制变量的选择 10
4.4模型设计 11
4.5实证过程 11
4.5.1 描述性统计 11
4.5.2 相关性分析 12
4.5.3 回归分析 14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17
5.1 结论 17
5.2 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第2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大环境下,制造业中小企业企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为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人们的发展观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转变着,由最初的又快有好的发展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再到如今的科学发展观,都在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和重视做了铺垫。美国学者戴维斯 因此提出了一些观点,其中提到企业因为本身拥有的社会权利随之产生了与此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组织的每项活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都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 的同时考虑社会成本 、效果和收益。因此企业的经营对策 不能只建立在最终收益和技术的可操作性上,并且得要考虑对社会的短时间和长时间的影响。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打破了为股东赚钱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定向思维。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来源看,虽然这一观念最先产生于美国,但却是由英国人谢尔顿(Oliver?Sheldon,1923)最先将这个概念提出。一部分企业会对一些福利机构进行捐款,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组织大规模的援助活动,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时稳定了人心。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一味的追求企业的获利而忽视了与社会中利害关系人的联系。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无一不让消费者担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引起我国人民的重视,我们呼吁企业不可只顾企业绩效而忽视社会责任,如果一意孤行盲目追求利益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占据关键的地位。制造业中小企业板块因其自身的灵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408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2011年-2013年为研究期间,以研究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应关系为目的,通过数据分析来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2 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
自 Oliver Sheldon(1924)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 CSR)的概念,
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也由最初的一维论到二维论再到三维论、四维论、多维论到如今的模型研究,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思路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宽,人们的观念也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发生着改变。
奥利弗 谢尔顿(Oliver Sheldon, 1923)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鼻祖,他认为应该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导向并与社会的需求结合,同时认为道德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Bowen(1953)第一次提出商人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并给予如下定义: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有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Aupperle(1985)在研究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两者的关系时,以自己确定的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没有关系,并且与履行社会责任的期间没有关系。
1.2.2国内文献
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国内也越发重视,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2年高尚全指出企业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政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2003年张德亮、吴颖利等指出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与社会信誉同时可以降低政府干预。与此同时明确的前提条件和社会视角是研究两者之间关系所必备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作为是企业获得社会资本的一项长期投资。2004年曹素璋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企业是一个社会实体,经营者应以一种新的经营理念来管理公司,以新的方式来促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近年来国内学者多从不同行业和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分析,例如李立清、李燕凌等人在这方面有所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