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管理层权力与投资效率
内部控制、管理层权力与投资效率[20200105133511]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在讨论管理层权力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同时,内部控制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选用2008-2013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大小与投资效率有着显著负相关。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检验管理层权力对该相关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内部自由现金流富余且投资过度的样本中,加强内部控制、约束管理层权力能够有效减少自由现金流,抑制过度投资;并且在自由现金流紧缺且投资不足的样本中,企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可能会加剧现金流紧缺,造成更严重的投资不足。内部控制的存在降低了管理层权力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部控制,管理层,投资效率,制约权力
目 录
1 绪论1
2 理论研究与假设提出1
2.1 理论研究1
2.2 研究假设3
3 研究设计7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7
3.2 变量定义7
3.3 研究模型构建11
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12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2
4.2 相关性分析13
4.3 回归分析14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业投资者对投资效率的关注使得企业的投资效率迅速上升。内部控制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改善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工具,有效的投资决策是影响效率、效益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内部控制是在投资决策、经营活动方面被持续关注的话题。但国有股票上市公司实际上具有管理功能较强的实际控制权,代理问题更为严重,而SBC提供金融支持的国有企业,一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通过投资于高效的管理,在此基础上谋取私利,这就使得很多效率低下的国有上市公司愿意投资于非投资业绩的效率。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特殊制度因素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对作为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管理层来说,其内部控制和关系投资效率之间将因其有重要影响。
内部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缺乏下,效率和治理结构,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一方面,大型和集中管理的电力公司可以更有效地调配资源公司,及时有效地改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时,电源管理的重点,是使公司更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系统,从而有助于抑制投资的非效率性。在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效率低,如果公司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所以为了抢占了自身利益的管理控制,这将覆盖内部控制制度,使装饰功能强大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非投资效率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所以非投资效率更为严重。如何权力关系影响施工效率和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结构的后续改进的内部控制公司的管理和投资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企业有较好的投资效率,投资正确的投资决策,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显著。
2 理论研究与假设提出
2.1 理论研究
2.1.1 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表明,在对美国显示出的200家大型公司进行了剖析之后,发现公司总数量的44%、总财产的58%的控制股份公司不持有物业,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现代公司的发展中,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实践中有着显著的弊端,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公司实际上是由已被粉碎的职业经理人形成控制,成为"控制组”的企业。后来,人们称之为"经理革命”。逐渐分离的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产生的代理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客户事务由他的经纪人负责,掌管其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委托关系,并主张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及企业管理者保留剩余索取权的分离,而将经营权利让渡[8]。如今,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出发点。
企业委托代理理论是现如今企业契约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上被认为是两者之间订立的契约关系。由于现今各企业的大发展,发生委托代理关系的缘由可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力可以进一步细化分工,同时,在知识、能力和精力的约束下,权力所有者并不能行使一切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知识专门化的影响,委托代理的专业知识越来越普及,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绝对的能力来行使代理权限的委托。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分析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的目的并不一样,委托人所希望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想要的却是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代理人的某些不正当行为可能会让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客户事务由他的经纪人负责,掌管其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委托关系,并主张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及企业管理者保留剩余索取权的分离,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订立契约,由代理人掌管委托人所拥有的一些决策权,并通过给予代理人报酬等方式来让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同时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使委托人的财富达到最大化。而现如今,世界各领域均存在着某些委托代理关系。
2.1.2 经理主义理论
经理主义主要是研究内部组织结构对管理者及管理者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者行为对企业的效益和结构的影响。作为一个集团的经理,股东,普通员工,供应商,纳税人及债权人。在这个联盟中,各成员的目标是相冲突的,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协调这些冲突矛盾。在联盟的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有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如企业生产,投资,人员的安排等权利,同时,也有企业的各种内部信息。在现实的企业中,法律赋予股东的权力比实际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其实,现实企业的中小股东很难有发言权,董事会是代表大股东利益,但是公司高管人员常常会对董事会事务造成影响和干预。
经理主义理论最早起源于1932年,伯尔(A.Bede)和米恩斯(G.Means)首先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有部分学者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杜鲁克对管理者的权力和额外收入的积极性动机都是该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威廉森(Williamson)在1963年提出的自治模式的管理:管理者要扩大人员,企业规模,自己的利益收入和消费倾向投资的单独处理,因为这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更高的权力和地位。60年代后,对经理主义开始形成理论。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经理的薪酬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所以经理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扩大公司的规模,这种欲望让经理希望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兼并和收购公司来增加他们的专业支持和保障。马克斯、威廉森等认为公司的发展才是一个经理的主要目标,这样才易于企业的并购。然而在1971年,相关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实验结果曾诠释,代理人的工资薪酬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而不是公司规模,这一研究结论是对经理主义的一种挑战。
Baumol认为,增加销售收入才是公司经理的目标。当公司的产值是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的,那么股东不会激化矛盾来替换管理者,也使的企业高管不会被市场接管,努力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7]。对于公司高管追求规模的内在原因是,与高管相比,管理层更容易实现集权管理,对公司规模实施控制,管理层倾向于将公司的规模归入到自己的补偿合同中。1990年曾有研究发现,兼并和收购公司可以使公司规模暴增,因此,公司兼并是高管愿意追求的一个目标,虽然兼并和收购可能会导致公司的业绩下滑,但是兼并收购后的规模扩大依然可以使高管的利益更大化。另一方面,高管具有风险规避意识,扩大公司规模可以让他们的补偿合同与公司绩效最大程度的分离,继而,提高公司规模的相对稳定性,降低自身风险报酬。此外,拓展公司的规模可以给公司带来较高的回报,以增加报酬的刚性。因此,公司管理层常常无视投资效率,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在讨论管理层权力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同时,内部控制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选用2008-2013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大小与投资效率有着显著负相关。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检验管理层权力对该相关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内部自由现金流富余且投资过度的样本中,加强内部控制、约束管理层权力能够有效减少自由现金流,抑制过度投资;并且在自由现金流紧缺且投资不足的样本中,企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可能会加剧现金流紧缺,造成更严重的投资不足。内部控制的存在降低了管理层权力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部控制,管理层,投资效率,制约权力
目 录
1 绪论1
2 理论研究与假设提出1
2.1 理论研究1
2.2 研究假设3
3 研究设计7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7
3.2 变量定义7
3.3 研究模型构建11
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12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2
4.2 相关性分析13
4.3 回归分析14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业投资者对投资效率的关注使得企业的投资效率迅速上升。内部控制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改善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工具,有效的投资决策是影响效率、效益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内部控制是在投资决策、经营活动方面被持续关注的话题。但国有股票上市公司实际上具有管理功能较强的实际控制权,代理问题更为严重,而SBC提供金融支持的国有企业,一直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通过投资于高效的管理,在此基础上谋取私利,这就使得很多效率低下的国有上市公司愿意投资于非投资业绩的效率。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特殊制度因素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对作为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管理层来说,其内部控制和关系投资效率之间将因其有重要影响。
内部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缺乏下,效率和治理结构,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一方面,大型和集中管理的电力公司可以更有效地调配资源公司,及时有效地改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时,电源管理的重点,是使公司更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系统,从而有助于抑制投资的非效率性。在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效率低,如果公司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所以为了抢占了自身利益的管理控制,这将覆盖内部控制制度,使装饰功能强大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非投资效率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所以非投资效率更为严重。如何权力关系影响施工效率和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结构的后续改进的内部控制公司的管理和投资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企业有较好的投资效率,投资正确的投资决策,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显著。
2 理论研究与假设提出
2.1 理论研究
2.1.1 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表明,在对美国显示出的200家大型公司进行了剖析之后,发现公司总数量的44%、总财产的58%的控制股份公司不持有物业,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现代公司的发展中,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实践中有着显著的弊端,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公司实际上是由已被粉碎的职业经理人形成控制,成为"控制组”的企业。后来,人们称之为"经理革命”。逐渐分离的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产生的代理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客户事务由他的经纪人负责,掌管其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委托关系,并主张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及企业管理者保留剩余索取权的分离,而将经营权利让渡[8]。如今,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出发点。
企业委托代理理论是现如今企业契约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上被认为是两者之间订立的契约关系。由于现今各企业的大发展,发生委托代理关系的缘由可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力可以进一步细化分工,同时,在知识、能力和精力的约束下,权力所有者并不能行使一切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知识专门化的影响,委托代理的专业知识越来越普及,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绝对的能力来行使代理权限的委托。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分析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的目的并不一样,委托人所希望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想要的却是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代理人的某些不正当行为可能会让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客户事务由他的经纪人负责,掌管其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委托关系,并主张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及企业管理者保留剩余索取权的分离,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订立契约,由代理人掌管委托人所拥有的一些决策权,并通过给予代理人报酬等方式来让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同时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使委托人的财富达到最大化。而现如今,世界各领域均存在着某些委托代理关系。
2.1.2 经理主义理论
经理主义主要是研究内部组织结构对管理者及管理者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者行为对企业的效益和结构的影响。作为一个集团的经理,股东,普通员工,供应商,纳税人及债权人。在这个联盟中,各成员的目标是相冲突的,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协调这些冲突矛盾。在联盟的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有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如企业生产,投资,人员的安排等权利,同时,也有企业的各种内部信息。在现实的企业中,法律赋予股东的权力比实际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其实,现实企业的中小股东很难有发言权,董事会是代表大股东利益,但是公司高管人员常常会对董事会事务造成影响和干预。
经理主义理论最早起源于1932年,伯尔(A.Bede)和米恩斯(G.Means)首先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有部分学者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杜鲁克对管理者的权力和额外收入的积极性动机都是该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威廉森(Williamson)在1963年提出的自治模式的管理:管理者要扩大人员,企业规模,自己的利益收入和消费倾向投资的单独处理,因为这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更高的权力和地位。60年代后,对经理主义开始形成理论。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经理的薪酬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所以经理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扩大公司的规模,这种欲望让经理希望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兼并和收购公司来增加他们的专业支持和保障。马克斯、威廉森等认为公司的发展才是一个经理的主要目标,这样才易于企业的并购。然而在1971年,相关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实验结果曾诠释,代理人的工资薪酬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收益,而不是公司规模,这一研究结论是对经理主义的一种挑战。
Baumol认为,增加销售收入才是公司经理的目标。当公司的产值是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的,那么股东不会激化矛盾来替换管理者,也使的企业高管不会被市场接管,努力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7]。对于公司高管追求规模的内在原因是,与高管相比,管理层更容易实现集权管理,对公司规模实施控制,管理层倾向于将公司的规模归入到自己的补偿合同中。1990年曾有研究发现,兼并和收购公司可以使公司规模暴增,因此,公司兼并是高管愿意追求的一个目标,虽然兼并和收购可能会导致公司的业绩下滑,但是兼并收购后的规模扩大依然可以使高管的利益更大化。另一方面,高管具有风险规避意识,扩大公司规模可以让他们的补偿合同与公司绩效最大程度的分离,继而,提高公司规模的相对稳定性,降低自身风险报酬。此外,拓展公司的规模可以给公司带来较高的回报,以增加报酬的刚性。因此,公司管理层常常无视投资效率,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