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191212140142]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国际贸易活动同样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如今经济飞速增长与环境保护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强省,而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整理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江苏省贸易与环境大体状况的数据,分析全省国际贸易总出口额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部分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出口额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走势关系,进而总结出出江苏省贸易结构有着促进环境污染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外贸发展提供相应策略,既促进国际贸易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为今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准备。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际贸易;出口;环境污染;贸易结构;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引 言 1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2
第二章 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环境概况 4
2.1 江苏省国际贸易状况概述 4
2.1.1 国际贸易额与增长率 4
2.1.2 主要贸易方式和经济类型 5
2.1.3 主要进出口商品 7
2.2 江苏省环境状况概述 7
2.2.1 江苏省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8
2.2.2 江苏省工业污染治理情况 9
第三章 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0
3.1 江苏省出口总额与工业三废排放 10
3.2 江苏省重点出口行业出口额与三废排放 11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13
4.1 本文结论 13
4.2 对江苏省外贸发展的建议 14
4.2.1 针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4
4.2.2 针对出口企业的建议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间的贸易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界的限制,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贸易大国,正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一样,国际贸易与环境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虽然经济增长一直是人民追求的最大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世人环境意识的不断强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与协调的间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就是环境问题的尖锐反映。
从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飞速增长与环境保护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落后的产业格局和贸易模式与日益严重的地区环境污染却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如何既促进国际贸易又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在发展国际贸易中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强省,多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出口贸易,更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对外贸易迅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促使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一次理性的分析,并且深入研究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为江苏省外贸发展提供相应策略,对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1章 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了追求外贸增长,往往忽略了正在破坏的环境,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争端也日益增加。因此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活动。国外许多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虽然早有研究,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之后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目前关于环境与贸易的研究文献也大多出现在1992年之后,且逐渐成为众多相关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并对此形成了两大不同的观点。
其一为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Grossman和Krueger(1993)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将加剧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环境污染。Grossman和Krueger将外贸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之后的实证研究多以此为基本框架。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而技术效应呈中性。
其二为对外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如Lee和Roland-Holst(1994)分析了日本与印度尼西亚间自由化贸易的环境效应,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两国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Dean(2000)等运用联立方程对我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表明贸易自由化将给我国带来正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与此观点相仿的还有Anterweiler(2001)等,用回归模型对一组国家25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基于对国外研究的跟踪与借鉴,国内学者于近几年开始关注我国外贸的环境效应。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献多侧重于实证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最早进行这领域研究的是李善同(1998)等通过一般均衡(CGE)模型对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其研究的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不会加剧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化。张连众,朱坦,李慕菡,张伯伟(2003)采用中国2000年31个省市的SO2排放量指标,通过建立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结论,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李秀香,张婷(2004)根据相关数据描绘出我国出口额和CO2之间散点图呈现出倒U型,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非常相似。并利用1981-1990年,1991-2000年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污染密集型(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下降,而相对“清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上升,所以结构效应为正效应;随着出口的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以及相关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最终导致CO2排放量增加的幅度在下降,贸易的规模效应为正效应的趋势,得出结论:随着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均CO2排放量减少。王进明、胡欣(2005)利用博弈伦的理论基础,假定把环境与贸易关联起来进行博弈,就可以走出跨境环境问题的囚徒困境。在对关联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对假定条件进行了扩展,得出关联不仅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有助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结论。李斌(2006)等利用我国各省SO2截面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恶化,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改善了我国的污染水平,结论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陈红蕾、陈秋峰(2007)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以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来对我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技术效应的正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负效应,因此得出贸易有利于环境的改善的结论。
而陈继勇、刘威、胡艺(2005)参考国外学者建立的模型,构建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要素关系模型,利用1990-2003年共l4年的相关数据,从宏观上分析SO2排放量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对环境污染有显著正影响的是收入水平、高污染行业产品价格指数,对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影响的是贸易开放度、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的资本投入。余北迪(2005)实证计算了1992-1994年、2000-2002年两个时期我国14个工业行业贸易出口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他认为,贸易扩大产生的规模效应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抵消了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正面影响,即国际贸易对中国的总的环境效应为负。该文只考虑出口产生的污染,未考虑进口有可能减少污染,似乎有失片面。胡涛、吴玉萍、沈晓悦(2007)认为,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其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许士春(2006)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在出口方面,我国不同行业产品的出口对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中较大部分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产品,我国的出口总额与工业“三废”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从总体上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还是增加了我国环境的污染。在进口方面,我国只在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转嫁了环境污染,而贸易伙伴国转嫁到我国的环境污染行业却包括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及其制品等行业。党玉婷、万能(2007)等人运用同样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以及“三效应”理论,对我国 1994-2003 年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进出口贸易从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证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由于选择的样本区间、环境指标、模型设定方面不同,得出的实证结果也各有不同,观点很难统一。
第2章 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环境概况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发展开放型、外向型经济较早的东部沿海省市之一,多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自1978年以来,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6%,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着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GDP总量。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出口贸易,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省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44%上升到2006年的104%,此后出现回落,但仍然保持在现在的70%左右,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必然需要超水平的生产,日益扩大的不可持续性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造成了江苏省环境质量的退化。
2.1 江苏省国际贸易状况概述
2.1.1 国际贸易额与增长率
对外贸易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高位稳健运行,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大,进出口规模跃上新台阶。
图2.1 2001-2010年江苏省GDP及贸易额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0)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2006年,全省外贸总额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513亿美元开始,分别突破1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大关。在全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外贸总额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顶峰,其后增长速度放缓,自2007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大关后,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省进出口总额出现历史上的首次下滑,为338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出口总额为1992.4亿美元,下跌16.3%;进口总额为1395.9亿美元,下降9.5%。但是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量已经出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规模远超过2009年,出口总额达到2705.5亿美元,增长37.8%。可以看出出口贸易始终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1.2 主要贸易方式和经济类型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两种相对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 贸易方式 ,其交易的货物 是企业单边售定 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 货物。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 ,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 体现的附加价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 业务,其方式多种多样。江苏省的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多年来始终在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并且呈上升趋势。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国际贸易活动同样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如今经济飞速增长与环境保护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强省,而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整理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江苏省贸易与环境大体状况的数据,分析全省国际贸易总出口额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部分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出口额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走势关系,进而总结出出江苏省贸易结构有着促进环境污染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外贸发展提供相应策略,既促进国际贸易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为今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准备。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际贸易;出口;环境污染;贸易结构;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引 言 1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2
第二章 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环境概况 4
2.1 江苏省国际贸易状况概述 4
2.1.1 国际贸易额与增长率 4
2.1.2 主要贸易方式和经济类型 5
2.1.3 主要进出口商品 7
2.2 江苏省环境状况概述 7
2.2.1 江苏省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8
2.2.2 江苏省工业污染治理情况 9
第三章 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0
3.1 江苏省出口总额与工业三废排放 10
3.2 江苏省重点出口行业出口额与三废排放 11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13
4.1 本文结论 13
4.2 对江苏省外贸发展的建议 14
4.2.1 针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4
4.2.2 针对出口企业的建议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间的贸易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界的限制,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贸易大国,正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一样,国际贸易与环境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虽然经济增长一直是人民追求的最大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世人环境意识的不断强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与协调的间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就是环境问题的尖锐反映。
从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飞速增长与环境保护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落后的产业格局和贸易模式与日益严重的地区环境污染却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如何既促进国际贸易又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在发展国际贸易中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强省,多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出口贸易,更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对外贸易迅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促使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一次理性的分析,并且深入研究江苏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为江苏省外贸发展提供相应策略,对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1章 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了追求外贸增长,往往忽略了正在破坏的环境,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争端也日益增加。因此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活动。国外许多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虽然早有研究,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之后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目前关于环境与贸易的研究文献也大多出现在1992年之后,且逐渐成为众多相关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并对此形成了两大不同的观点。
其一为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Grossman和Krueger(1993)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将加剧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环境污染。Grossman和Krueger将外贸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之后的实证研究多以此为基本框架。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而技术效应呈中性。
其二为对外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如Lee和Roland-Holst(1994)分析了日本与印度尼西亚间自由化贸易的环境效应,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两国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Dean(2000)等运用联立方程对我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表明贸易自由化将给我国带来正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与此观点相仿的还有Anterweiler(2001)等,用回归模型对一组国家25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基于对国外研究的跟踪与借鉴,国内学者于近几年开始关注我国外贸的环境效应。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献多侧重于实证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存在较大分歧。其中最早进行这领域研究的是李善同(1998)等通过一般均衡(CGE)模型对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其研究的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不会加剧中国环境状况的恶化。张连众,朱坦,李慕菡,张伯伟(2003)采用中国2000年31个省市的SO2排放量指标,通过建立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结论,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李秀香,张婷(2004)根据相关数据描绘出我国出口额和CO2之间散点图呈现出倒U型,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非常相似。并利用1981-1990年,1991-2000年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污染密集型(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下降,而相对“清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上升,所以结构效应为正效应;随着出口的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以及相关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最终导致CO2排放量增加的幅度在下降,贸易的规模效应为正效应的趋势,得出结论:随着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均CO2排放量减少。王进明、胡欣(2005)利用博弈伦的理论基础,假定把环境与贸易关联起来进行博弈,就可以走出跨境环境问题的囚徒困境。在对关联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对假定条件进行了扩展,得出关联不仅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有助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结论。李斌(2006)等利用我国各省SO2截面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恶化,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改善了我国的污染水平,结论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陈红蕾、陈秋峰(2007)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以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来对我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技术效应的正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负效应,因此得出贸易有利于环境的改善的结论。
而陈继勇、刘威、胡艺(2005)参考国外学者建立的模型,构建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要素关系模型,利用1990-2003年共l4年的相关数据,从宏观上分析SO2排放量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对环境污染有显著正影响的是收入水平、高污染行业产品价格指数,对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影响的是贸易开放度、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的资本投入。余北迪(2005)实证计算了1992-1994年、2000-2002年两个时期我国14个工业行业贸易出口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他认为,贸易扩大产生的规模效应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抵消了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的正面影响,即国际贸易对中国的总的环境效应为负。该文只考虑出口产生的污染,未考虑进口有可能减少污染,似乎有失片面。胡涛、吴玉萍、沈晓悦(2007)认为,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其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许士春(2006)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在出口方面,我国不同行业产品的出口对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中较大部分是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产品,我国的出口总额与工业“三废”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从总体上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还是增加了我国环境的污染。在进口方面,我国只在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转嫁了环境污染,而贸易伙伴国转嫁到我国的环境污染行业却包括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及其制品等行业。党玉婷、万能(2007)等人运用同样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以及“三效应”理论,对我国 1994-2003 年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进出口贸易从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证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由于选择的样本区间、环境指标、模型设定方面不同,得出的实证结果也各有不同,观点很难统一。
第2章 江苏省进出口贸易与环境概况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发展开放型、外向型经济较早的东部沿海省市之一,多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自1978年以来,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6%,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着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GDP总量。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出口贸易,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省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44%上升到2006年的104%,此后出现回落,但仍然保持在现在的70%左右,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必然需要超水平的生产,日益扩大的不可持续性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造成了江苏省环境质量的退化。
2.1 江苏省国际贸易状况概述
2.1.1 国际贸易额与增长率
对外贸易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高位稳健运行,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大,进出口规模跃上新台阶。
图2.1 2001-2010年江苏省GDP及贸易额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0)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2006年,全省外贸总额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513亿美元开始,分别突破1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大关。在全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外贸总额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顶峰,其后增长速度放缓,自2007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大关后,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省进出口总额出现历史上的首次下滑,为3388.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出口总额为1992.4亿美元,下跌16.3%;进口总额为1395.9亿美元,下降9.5%。但是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量已经出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规模远超过2009年,出口总额达到2705.5亿美元,增长37.8%。可以看出出口贸易始终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1.2 主要贸易方式和经济类型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两种相对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