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摘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科技技术得到了猛速发展。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猛速发展,互联网络在国内得到了普及使用。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开始在中国国内猛速地发展了起来。在网络经济的时代,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它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足不出户便能够进行网上购物的巨大便利性和乐趣。然而,毕竟第三方支付企业业务与银行业务有着许许多多的重叠的地方,再加上第三方支付行业里的风险监控措施、法律法规等方面还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与完善,这就给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研究传统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第三方支付所带来的冲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1
引言1
文献综述1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1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2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3
三、实证分析5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介绍5
1.数据来源5
2.变量介绍5
(1)被解释变量5
(2)解释变量6
(3)数据处理6
(二)变量选取原因6
(三)模型假设6
(四)实证分析6
1.建立模型6
2.模型检验7
(1)拟合优度7
(2)F检验7
(3)P值检验7
3.实证结果7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7
致谢8
参考文献8
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引言
引言:从2000年至今,随着电子科技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逐渐呈现出了猛增长的势头,并且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年间,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且不够完善,买家和卖家两者之间互相不信任,所以电子商务发展得比较缓慢。而此时第三方支付的出现,解决了消费者和卖家两者之间在交易和结算中互相不信任的问题。第三方支付从出现的那一天起便得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热捧。跟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的创新,它的业务的种类在不停地增加、交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着。第三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支付的增长速度让传统商业银行业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第三方支付的企业的业务与银行的业务有着许许多多的重叠的地方,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着直接的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本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一些对这些冲击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首先看第三方支付服务,在2004年,Xiaorui Hu等人研究了中介服务的机制以及第三方支付作为其中介商的盈利的问题。2005年的时候,Dan J.Kim 将e Bay公司的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的服务介绍给人们认识,并详细地描述了e Bay公司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合作。在2006年,Sofomon Antony等人则探讨了影响网络中介服务的有哪些因素,其研究表明了贸易商之所以使用网络中介服务的担保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风险的态度。然后看第三方支付安全性,早在1978年,A.Shmair,L.Adleman和R.L.Rivest 就在电子支付的安全方面,对数字的签名技术和算法的加密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变进化。在1999年,Pauline Ratnasingham就对B2B方式下的交易进行了风险上的分析,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带来的道德风险。在2003年,Cynthia. Cotritore 则是对在线的交易的环境进行了研究,把在线的交易的信任问题界定为特定的交易网站和个体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交易的关系。在2004年,Xiaorui Hu是使用了一个二阶段的动态的模型和实证数据,对中介服务机制以及买家和卖家反对欺诈对其交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另外,看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在1998 年的时候,新加坡就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美国在2001年出台了《爱国者法案》。欧盟在2000 年则出台了《电子货币机构指引》、《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1
引言1
文献综述1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1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2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3
三、实证分析5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介绍5
1.数据来源5
2.变量介绍5
(1)被解释变量5
(2)解释变量6
(3)数据处理6
(二)变量选取原因6
(三)模型假设6
(四)实证分析6
1.建立模型6
2.模型检验7
(1)拟合优度7
(2)F检验7
(3)P值检验7
3.实证结果7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7
致谢8
参考文献8
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引言
引言:从2000年至今,随着电子科技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逐渐呈现出了猛增长的势头,并且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年间,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且不够完善,买家和卖家两者之间互相不信任,所以电子商务发展得比较缓慢。而此时第三方支付的出现,解决了消费者和卖家两者之间在交易和结算中互相不信任的问题。第三方支付从出现的那一天起便得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热捧。跟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的创新,它的业务的种类在不停地增加、交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着。第三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支付的增长速度让传统商业银行业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第三方支付的企业的业务与银行的业务有着许许多多的重叠的地方,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着直接的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本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一些对这些冲击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首先看第三方支付服务,在2004年,Xiaorui Hu等人研究了中介服务的机制以及第三方支付作为其中介商的盈利的问题。2005年的时候,Dan J.Kim 将e Bay公司的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的服务介绍给人们认识,并详细地描述了e Bay公司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合作。在2006年,Sofomon Antony等人则探讨了影响网络中介服务的有哪些因素,其研究表明了贸易商之所以使用网络中介服务的担保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风险的态度。然后看第三方支付安全性,早在1978年,A.Shmair,L.Adleman和R.L.Rivest 就在电子支付的安全方面,对数字的签名技术和算法的加密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变进化。在1999年,Pauline Ratnasingham就对B2B方式下的交易进行了风险上的分析,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带来的道德风险。在2003年,Cynthia. Cotritore 则是对在线的交易的环境进行了研究,把在线的交易的信任问题界定为特定的交易网站和个体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交易的关系。在2004年,Xiaorui Hu是使用了一个二阶段的动态的模型和实证数据,对中介服务机制以及买家和卖家反对欺诈对其交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另外,看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在1998 年的时候,新加坡就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美国在2001年出台了《爱国者法案》。欧盟在2000 年则出台了《电子货币机构指引》、《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