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分析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冲击越来越大。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共同之处和差异,预测中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改革方向,探索利率市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影响。同时,结合目前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使用SWOT 分析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劣势及其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提出了提高企业形象、加强风险控制、注重金融创新、确定目标市场、积极寻求合作等建议,针对政府提出了出台扶持政策、加强监管力度、放宽转制条件等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小额贷款公司 竞争力 SWOT分析 M00099
Analysis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Competitiveness in Su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 marketization deepening, the impact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discove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s marketization, predicting direction of the next step of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in Suzhou,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and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we put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improving the corporate image,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ontrol, paying attention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determine the target market, seeking cooperation actively and so on. We also give advice to the government, unveiling supportive policies,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relaxing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Key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competitiveness; SWOT analysis
目 录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1.引言 1
1.1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综述 1
1.3 研究方法 2
1.3.1文献调查 2
1.3.2问卷及访问调查 2
1.3.3比较分析 2
1.4研究内容 2
2.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及改革历程 3
2.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3
2.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类模式 3
2.2.1“渐进”式改革 3
2.2.2“激进”式改革 3
2.3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4
2.3.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2.3.2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2.3.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3.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6
3.1 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信息 6
3.2苏州市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6
3.2.1市场准入门槛高 6
3.2.2 发展遇到瓶颈 7
3.2.3资金相对充足 8
3.2.4 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8
3.2.6不得跨区域经营 9
3.2.7放贷利率较高 9
3.2.8竞争日趋激烈 10
4.利率市场化下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分析 11
4.1优势 11
4.1.1 贷款门槛低 11
4.1.2 放款手续简便 11
4.1.3 贷前调查方法多样,能有效降低风险 11
4.2 弱势 11
4.2.1 资金不够雄厚 12
4.2.2 业务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12
4.2.3 企业形象有待提高 12
4.2.4 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政策敏感性强 12
4.3 机会 13
4.3.1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将会增加业务量 13
4.3.2未来贷款利率上限放宽能增加盈利能力 13
5.3.3政府必会出台扶持政策 13
5.3.4民营银行或能成为转型方向 13
4.4威胁 14
4.4.1利率市场化会引起利率水平上升,存贷利差下降 14
4.4.2 未来小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 14
4.4.3 国家政策不详细,法律地位不明确 15
4.4.4政府监管冗杂,监管效率不高 15
4.4.5转制条件苛刻,发展前景堪忧 15
5.小额贷款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17
5.1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 17
5.1.1提高企业形象 17
5.1.2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17
5.2.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能力 17
5.2.1注重金融创新 17
5.2.2确定市场定位,精确选择目标市场 18
5.2.3积极与经营区域内相关政府机关合作 18
5.2.4 积极与银行合作 18
5.3 改善小额贷款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 19
5.3.1完善扶持政策和明确法律地位刻不容缓 19
5.3.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19
5.3.3放宽转制约束 20
结束语 21
附录 22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2.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及改革历程
2.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逐步消除对利率的控制。由市场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决定、传导、管理控制和期限结构。央行不再直接决定利率,而是通过公开市场交易间接影响利率,达到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金融市场的走势自主调节利率。从利率市场化的历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市场利率三个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2.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类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认为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低可以帮助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利率被视为投资成本中重要部分之一。然而, 1970年之后,政府控制利率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世界各国开始掀起一股金融改革的浪潮。由于每个国家对本国国情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差异化的改革,出现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和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 “激进”式改革。
2.2.1“渐进”式改革
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都始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前,两国由于国内的低利率政策,引发一系列问题,抑制了经济的增长。改革从前期筹备到完成,周期基本都为16 年。两国基本坚持审慎及保守的改革战略,在此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实现了较为良性的互动。
2.2.2“激进”式改革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和其他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却严重抑制了本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图通过市场化市场使资金在市场中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历时很短,阿根廷等国家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然而,金融体系完全无法承受改革带来的冲击。而且,在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高,庞大的预算赤字的背景下,拉美国家的激进的利率市场化,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利率上升,道德风险等问题。
2.3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2.3.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渐进式的改革中稳步推进。1995年,央行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三个转折点: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 年,改革了贴现利率机制;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至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央行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取消了贷款浮动上限;同时银行的存款利率不设下限。2013年7月,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来确定贷款利率,并解除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存款利率市场化将稳妥有序地推进。
2.3.2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0年。之前,为了限制银行业过度争夺存款,美国实行了“Q条例”。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通货胀率的开始不断上升。随后,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美国的存款机构仍然受Q条例的管制,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负利率。人们都不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大量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存款的急剧萎缩迫使银行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规避管制,另一方面则是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美联储逐渐放松了对部分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限制。第二阶段:分别从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三个方面,逐步取消Q条例。第三阶段:美国取消了大部分贷款利率和所有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实现了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机制。
利率市场化引起了美国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1970年,美国银行共有13511家,到1990年,下降到8570家,银行业数量下降了36.6%。在1985年以前,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上的银行不到总银行的一半,但是到了1994年,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银行数量达到63.4%。这表明这一时期银行业兼并的浪潮高涨,银行间的频繁并购增加了银行业资金的集中度,却加速了中小银行的倒闭。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小额贷款公司 竞争力 SWOT分析 M00099
Analysis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Competitiveness in Su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 marketization deepening, the impact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discove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s marketization, predicting direction of the next step of Chines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in Suzhou,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and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we put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improving the corporate image,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ontrol, paying attention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determine the target market, seeking cooperation actively and so on. We also give advice to the government, unveiling supportive policies,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relaxing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Key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he microfinance companies; competitiveness; SWOT analysis
目 录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1.引言 1
1.1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综述 1
1.3 研究方法 2
1.3.1文献调查 2
1.3.2问卷及访问调查 2
1.3.3比较分析 2
1.4研究内容 2
2.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及改革历程 3
2.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3
2.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类模式 3
2.2.1“渐进”式改革 3
2.2.2“激进”式改革 3
2.3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4
2.3.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2.3.2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2.3.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4
3.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6
3.1 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信息 6
3.2苏州市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6
3.2.1市场准入门槛高 6
3.2.2 发展遇到瓶颈 7
3.2.3资金相对充足 8
3.2.4 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8
3.2.6不得跨区域经营 9
3.2.7放贷利率较高 9
3.2.8竞争日趋激烈 10
4.利率市场化下苏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分析 11
4.1优势 11
4.1.1 贷款门槛低 11
4.1.2 放款手续简便 11
4.1.3 贷前调查方法多样,能有效降低风险 11
4.2 弱势 11
4.2.1 资金不够雄厚 12
4.2.2 业务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12
4.2.3 企业形象有待提高 12
4.2.4 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政策敏感性强 12
4.3 机会 13
4.3.1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将会增加业务量 13
4.3.2未来贷款利率上限放宽能增加盈利能力 13
5.3.3政府必会出台扶持政策 13
5.3.4民营银行或能成为转型方向 13
4.4威胁 14
4.4.1利率市场化会引起利率水平上升,存贷利差下降 14
4.4.2 未来小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 14
4.4.3 国家政策不详细,法律地位不明确 15
4.4.4政府监管冗杂,监管效率不高 15
4.4.5转制条件苛刻,发展前景堪忧 15
5.小额贷款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17
5.1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 17
5.1.1提高企业形象 17
5.1.2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17
5.2.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能力 17
5.2.1注重金融创新 17
5.2.2确定市场定位,精确选择目标市场 18
5.2.3积极与经营区域内相关政府机关合作 18
5.2.4 积极与银行合作 18
5.3 改善小额贷款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 19
5.3.1完善扶持政策和明确法律地位刻不容缓 19
5.3.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19
5.3.3放宽转制约束 20
结束语 21
附录 22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2.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及改革历程
2.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逐步消除对利率的控制。由市场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决定、传导、管理控制和期限结构。央行不再直接决定利率,而是通过公开市场交易间接影响利率,达到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金融市场的走势自主调节利率。从利率市场化的历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市场利率三个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2.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类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认为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低可以帮助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利率被视为投资成本中重要部分之一。然而, 1970年之后,政府控制利率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世界各国开始掀起一股金融改革的浪潮。由于每个国家对本国国情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差异化的改革,出现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和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 “激进”式改革。
2.2.1“渐进”式改革
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都始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前,两国由于国内的低利率政策,引发一系列问题,抑制了经济的增长。改革从前期筹备到完成,周期基本都为16 年。两国基本坚持审慎及保守的改革战略,在此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实现了较为良性的互动。
2.2.2“激进”式改革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和其他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却严重抑制了本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图通过市场化市场使资金在市场中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历时很短,阿根廷等国家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然而,金融体系完全无法承受改革带来的冲击。而且,在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高,庞大的预算赤字的背景下,拉美国家的激进的利率市场化,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利率上升,道德风险等问题。
2.3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2.3.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渐进式的改革中稳步推进。1995年,央行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三个转折点: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 年,改革了贴现利率机制;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至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央行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取消了贷款浮动上限;同时银行的存款利率不设下限。2013年7月,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来确定贷款利率,并解除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存款利率市场化将稳妥有序地推进。
2.3.2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0年。之前,为了限制银行业过度争夺存款,美国实行了“Q条例”。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通货胀率的开始不断上升。随后,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美国的存款机构仍然受Q条例的管制,美国出现了严重的负利率。人们都不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大量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存款的急剧萎缩迫使银行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规避管制,另一方面则是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美联储逐渐放松了对部分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限制。第二阶段:分别从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三个方面,逐步取消Q条例。第三阶段:美国取消了大部分贷款利率和所有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实现了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机制。
利率市场化引起了美国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1970年,美国银行共有13511家,到1990年,下降到8570家,银行业数量下降了36.6%。在1985年以前,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上的银行不到总银行的一半,但是到了1994年,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银行数量达到63.4%。这表明这一时期银行业兼并的浪潮高涨,银行间的频繁并购增加了银行业资金的集中度,却加速了中小银行的倒闭。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