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对审计的影响及措施【字数:9602】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带动着市场经济,历史的变迁中国内外企业频频出现会计舞弊造假,社会责任的缺失的行为,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在众多知名企业沦陷的背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只是短期利益,要实现真正在社会上持续发展壮大的的目标,更需要注重社会利益和长期利益才能保证企业有更好的前景和持续经营。这其中就需要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支撑,内部控制体系的失效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管理形同虚设,促使企业内部舞弊造假几率提升,最终导致企业终结止步于历史。内控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内控系统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内控与审计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审计工作也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的基础之上。本文剖析了内部控制理论及内部控制理论对审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内部机制的建议和实施措施以此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theory;audit; Internal control measures 目 录
第一章 内部控制对审计影响的概述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内部控制和审计基本理论 3
2.1内部控制的经济学理论 3
2.1.1委托代理理论 3
2.1.2信息不对称理论 3
2.1.3信号传递理论 4
2.2审计意见的形成及其类型和内涵 4
2.2.1审计意见的形成 4
2.2.2审计意见的类型和内涵 4
第三章 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分析——以巴林银行为例 6
3.1基于COSO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分析 6
3.1.1控制环境 6
3.1.2风险评估 6
3.1.3控制活动 7
3.1.4信息与沟通 8
3.1.5监督 8
第四章 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9
4.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9
4.2加强内部控制的内外监督 9
4.2.1加强自身监督建设 9
4.2.2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1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内部控制对审计影响的概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较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初步进展,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有了不错的进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跟上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的脚步,并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其间颁布多项法律、法规、政策,为企业内控建设指明方向。近年来,我国依然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然而在这条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实施道路上仍有许多不足。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我国于1980年初制定了第一步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2010年4月初步形成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内部控制理论与审计意见的联系密切,事务所的规模、审计人员、公司的各个方面都会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将内控发展历史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如图11:
图11 内部控制发展阶段图
对于审计意见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囊括为:事务所规模、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效率、前期审计意见类型
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向从内部控制研究转向了风险管理。有效管理风险、降低风险的风险导向似乎成为了企业治理的关注点。对于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内控是影响审计最为重要的因素。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节:对本文研究的内部控制理论对审计的影响作一个概述,对其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对过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作简短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节: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多角度分析,运用多种理论对内部控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委托代理角度、信息不对称角度和信号传递角度。对审计意见的进行阐述,包括其概念、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节:介绍COSO框架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巴林银行内部控制进行分析,总结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节:在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下内部控制的特点,对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设提出适当建议进行完善。最后结合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对此课题展望。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例研究两种方式对内部控制理论与审计影响的分析。第二章节进行理论研究,第三章节以巴林银行为案例进行实例研究。
第二章 内部控制和审计基本理论
2.1内部控制的经济学理论
2.1.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由伯利[美]和米恩斯[美]提出。在经营管理关系中,一方为委托人,另一方为代理人。为了保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由此提出了委托代理的概念。例如,在进行风险投资过程中主要关系如图21:
21 委托代理关系图
假定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都是经济理性人,都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做出一定行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能够最好地完成并实现他所期待的指标。然而代理人是以一定薪酬作为劳动成果的报酬。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成本因素,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都是在委托代理中会产生的成本。作为管理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自然有着各自的目标和不同的利益,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导致剩余损失的产生。如过要将剩余损失最小化,那么采用激励相容机制较为稳妥,促使双方当事人有共同目标。当然委托代理关系并不止步于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雇佣的员工之间也一样有着相同的关系。由此可见,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成本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可以很好将委托代理的关系和代理成本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内部控制理论体系是将无形、不可控因素转化为可控因素的机制,将委托者、代理人和公司三者有效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经过分析可以得知委托代理理论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1.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获取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通常我们人为信息掌握充分的一方较为有利,信息贫乏的一方较为不利,这便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一定管理体制下,信息不对称现象随处可见。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双方当事人关系就很微妙,委托者作为企业股东给企业提供日常运转的资金而不对企业的运作进行管理,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并不了解。与之相反,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拥有娴熟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股东来说,经营者对企业的运营情况、管理机制、雇员情况等方面都更为熟悉。股东所掌握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可能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典型的例子即是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同样的,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作为单独的个体,相互关联合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内容不同,相互依存,自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管理者的学历和知识储备层次不同同样会面临影响企业运营的协调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