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散户投资者处置效果之研究

投资者会因为过度自信和不愿意认赔,而影响投资绩效,但是当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是像传统财务学所说的考虑最终财富最大化,而是取一个参考点去看是获利还是亏损,所以可能会因为每次作决策时选择的参考点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决策,也就是说投资者存在不理性行为。本文发现未来探讨强化承诺的研究,只需针对投资者内在知觉对强化承诺的影响进行探讨,不需要考虑处置效果,也就是说投资者在握有输家股票时,不只不会认赔,还可能认为未来股价会上涨,因此更将资金投入,加码买进输家股票。关键词 处置效果,避免后悔,心理账户,强化承诺
目 录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1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贡献 1
2 文献综述 2
2.1 传统财务学之效率市场假说 2
2.2 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 3
2.3 投资者不理性行为种类(过度自信、避免后悔、心理账户) 4
3 研究方法 6
3.1 研究架构 6
3.2 研究假说 6
3.3 问卷设计 7
4 实证分析 10
4.1 基本统计分析 10
4.2 强化承诺之形成因素 11
4.3 人口统计变量实证结果 13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26
附件28
图1 研究架构 6
表1 次数分配表10
表2 内在知觉信度分析结果11
表3 不同性别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3
表4 不同年龄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3
表5 不同交易频率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3
表6 不同投资金额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4
表7 不同操作习惯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4
表8 不同操作资历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4
表9 不同交易方式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4
表10 不同操作方式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5
表11 不同教育程度对内在知觉之影响情形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
表12 不同性别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6
表13 不同年龄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6
表14 不同交易频率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7
表15 不同投资金额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7
表16 不同操作习惯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8
表17 不同操作资历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8
表18 不同交易方式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9
表19 不同操作方式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19
表20 不同教育程度对处置效果之影响情形 20
表21 不同性别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0
表22 不同年龄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1
表23 不同交易频率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1
表24 不同投资金额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2
表25 不同操作习惯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2
表26 不同操作资历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2
表27 不同交易方式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3
表28 不同操作方式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3
表29 不同教育程度对强化承诺之影响情形 2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传统财务学前提假设为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对市场有同构型的预期,而且市场是有效率的,股价能迅速且有效地完全反映所有的信息。但是所有的投资者真的都是理性的吗?市场真的是有效率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股票市场是由许多不同看法的个体所形成,这些个体间不断的维持供需均衡,若供需失衡市场就会有崩盘的危机,Blume, MacKinlay and Terker (2009) 指出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盘,一日之内道琼指数下跌约23%,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投资机构同步操作卖出股票,强大的卖出压力快速演变成纽约股灾。由此可知,当投资者同时间同方向进行交易,市场就会瞬间失衡,若要维持市场均衡,市场上的投资者在自利的前提下进行其投资行为,其看法并不会一样。Kahneman and Riepe (2008) 指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是如传统财务学所说考虑最终的财富最大化,而是取一个参考点去看是获利或亏损,所以可能会因每次作决策时选择的参考点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决策,所以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综上所述,传统财务学的理论与投资市场实际现象有差距,因此出现新的财务学派,「行为财务学」将心理学与财务学作结合,认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受其当下的心理因素所影响,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市场有些投资者会因非基本面消息而从事投资行为的噪声交易者,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所以股价会偏离理论价格 (Shleifer and Summers,2010; Shiller, 2014)。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贡献
Odean (2008) 发现投资者对于获利个股急于实现获利,而亏损个股则倾向继续持有,也就是投资者喜欢获利了结,而厌恶停损卖出。张宫熊及张元福 (2007) 与 Shefrin and Statman (2015) 指出散户在持有赚钱的股票 (赢家股票) 时有过早实现利得的情形,但持有亏钱股票 (输家股票) 时,则会继续持有不加以处分,称为「处置效果 (disposition effect)」,而后续相关研究认为无法取得完整信息的散户存在处置效果是一种行为偏误 (Weber and Camerer, 1998; Odean, 2008; Grinblatt and Keloharju, 2010)。惟处置效果将焦点放在散户的卖出决策是否理性,却忽略散户在进行买进决策时也可能存在不理性的行为。
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决策被看成一个心理过程。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各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投资者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行为。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大多以散户投资者为主,黄艳辉(2008)认为散户投资者会因为受到自己投资的心理影响,加上投资的知识水平不太高,风险的防范意识弱等因素而产生行为偏差,即投资行为非理性。在对于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池丽旭和庄新田(2011)随机选取了样本股票和初始的交易日期,验证了若采取止损策略对于多数股票是比较有优势的。只要满足止损策略的条件下,止损策略使用的时间越早,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也就越有优势。而这种策略可以纠正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帮助投资者提高收益。因此,研究散户投资者处置效果是很重要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0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