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环境特点 1
2.1 中小企业界定 1
2.2 中小企业的特点 2
3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筹资渠道 4
3.1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4
3.2 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5
3.3 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渠道5
3.4 中小企业的外援筹资渠道6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
4.1 企业自身方面 7
4.2 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方面 8
5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9
5.1 融资渠道的拓展对策9
5.2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10
5.3 加快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过去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渐增强,日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增加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力量,同时也是大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在扩大出口、促进技术创新、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其整体发展方面,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融资问题。今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实践领域都共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只有准确认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因素,才有可能在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制约国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
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环境特点
2.1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要想在理论或实践上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和分类的标准,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定性方法,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将其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用这一标准划分,主要是为了保持适度的市场竞争和防止大企业的过度发展,形成垄断,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根据这一定义,中小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1)独立拥有和经营;(2)在所属行业中为次要因素,如美国1953年的《中小企业法》中使用的指标,第一,将各行业中占90%的较小规模企业定义为中心企业,第二,将每一行业内占总销售额75%的较小规模的企业定义为小企业;(3)人数较少,资金有限。这种方法界定企业主要的缺点是其模糊性较强,不利于具体制定、执行相关政策。如何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在具体实行中缺乏可操作性[3]。
鉴于定义和划分中小企业的模糊,这就使各国必须制定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必须对中小企业规定可量化的数据指标,从而促进政府的相关管理,获得政府政府的扶持。其中经常常用的指标是:(1)雇佣员工数量。由于各国都将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加之与其他指标相比,企业雇佣员工数量更容易确定和判断,因此雇佣员工人数成为世界各国在定义中小企业时最常使用的一个数量指标;(2)企业资产总量;(3)企业年销售额。正因为各种指标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雇员人数和其他指标综合运用。
目前,我国采用的中小企业的标准是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际统计局联合研究制定出台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在规定中确定了中小企业的标准,见表1。
表1 中小企业的界定
行业 职工人数(人) 销售额(万元) 资产总额(万元)
工业 2000以下 30000以下 40000以下
建筑业 3000以下 30000以下 40000以下
零售业 500以下 1000及以上
批发业 200以下 30000以下
交通运输 3000以下 30000以下
邮政业 1000以下 30000以下
住宿/餐饮业 800以下 15000以下
资料来源:梁飞媛.中小企业融资租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72
在工业、建筑业企业中,中型企业必须满足三项指标,小型企业则不需要同时满足;在零售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中,中型企业只要同时满足两项指标即可,其余的为小型企业。
2.2 中小企业的特点
(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非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当前工作的重点还是专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加快发展,而且还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改革前单一的股权结构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根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接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0%,剩下的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4]。可以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的重要。但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却包含城乡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所以,无论从中小企业的构成主体,或者改革进程而言,目前,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8]。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较重,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应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存在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无论是就业能力,还是就业投资弹性都显著高于大企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劳动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容纳的劳动人口数量要多,有的甚至要多出一倍,所以,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4]。今天,然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得“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市场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的短缺共同存在,让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逐渐变为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所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的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优势的集中,决定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促进与发展要区别对待,做到先易后难,有小层面到更高层面的延伸。鉴于我国国情,省份和地区较多的情况,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分布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按照经济地带来划分,中小企业的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与之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 26%、西部仅占8%。这些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7]。具体情况显示,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为重要试点,也为提高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分为四个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非常严重,应侧重解决国有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规范化和辅助重组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集中地区,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而知名,重点是规范引导并支持他们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落后,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关键;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通过借用“老乡”、“老外”来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6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