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专业(附件)【字数:11324】
摘 要摘 要盈余管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自由来让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人为操纵方式,这会影响到财务数据和报表的形成,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外部审计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独立鉴证,是监督企业会计盈余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选取我国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最新相关数据为样本,对会计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正相关,即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通过这次研究,本文旨在帮助相关信息使用者更客观了解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
目 录
0引言 1
1理论依据 2
1.1审计意见 2
1.2盈余管理 3
1.3相关性 4
2实证分析 5
2.1变量选择 5
2.1.1被解释变量 5
2.1.2解释变量 5
2.2样本数据 8
2.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8
2.2.2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8
2.3回归分析 9
2.4模型参数检验 10
2.4.1经济意义检验 10
2.4.2统计检验 10
2.4.3计量经济学检验 11
2.5回归结论 13
3相关政策意见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会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迅速发展,我国股票市场也日渐规模扩大,各项相关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众多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纷繁复杂,包括筹资、投资和经营等多种活动,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每日不断在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1]。这些活动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被转换为会计数据,并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出来,对企业的活动进行价值反映,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简洁清晰的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重要的信息基础和决策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等基础性质特征也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得更加重要。
在会计数据和信息中,企业的会计盈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部分[2],都是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所重点关注的项目。长久以来,会计盈余一直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当中最重要的概念和决策依据的重要指标,人们认为它对未来会计盈余和未来现金流量有一定预测作用,对研究股票收益也有所帮助[3],因此,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可靠性受到相关信息使用者的极大关注。外部审计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独立鉴证,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应当做出明确判断和披露,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因此,会计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进行。
国内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开始相对较晚,考虑到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进行的政策改革,我国目前关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不同学者所选研究样本和方法都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徐浩萍(2004)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再修正,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362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经营数据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4],李维安等(2005)选择非经营性利润占总利润的比率为盈余管理指标,同样研究得出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5],曹琼等(2013)选择我国沪深两市A股18个行业的上市公司20092011年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6]。与此不同,李东平等(2001)和薄仙慧等(2011)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7][8]。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计操纵性利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Bartov等(1993)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9],Francis和Krishnan(1999)认为,具有较高应计利润的公司有更大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10]。相反,Butler(2004)研究表明,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因为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并无关联[11]。Laura(2008)则认为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出于审计师的保守性,与盈余管理无关[12]。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会计盈余管理情况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的研究,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审计意见的关系,为独立审计和相应的监管部门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外部审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并帮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深入了解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从而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在论述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收集我国沪深两所A股上市公司2016年相关财务数据,构建模型,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1理论依据
1.1审计意见
审计是在信息不确定或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用以规范当事者经济行为而建立的一种契约机制。审计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审计学会AAA在1973年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化过程。”[13]
审计师通过获取构成财务报表的基础的会计信息和其它记录作为审计证据,按照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信息是否符合表述标准进行判断。审计中存在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内的两种审计风险,前者与被审计单位有直接关系,指财务报表中本身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后者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这类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两种审计风险都会对审计师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是审计师依据谨慎性的原则所要尽量减少的。
审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对于鉴证对象是否符合鉴证标准发表的意见即为审计意见。对于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言,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且财务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 录
0引言 1
1理论依据 2
1.1审计意见 2
1.2盈余管理 3
1.3相关性 4
2实证分析 5
2.1变量选择 5
2.1.1被解释变量 5
2.1.2解释变量 5
2.2样本数据 8
2.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8
2.2.2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8
2.3回归分析 9
2.4模型参数检验 10
2.4.1经济意义检验 10
2.4.2统计检验 10
2.4.3计量经济学检验 11
2.5回归结论 13
3相关政策意见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会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迅速发展,我国股票市场也日渐规模扩大,各项相关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众多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纷繁复杂,包括筹资、投资和经营等多种活动,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每日不断在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1]。这些活动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被转换为会计数据,并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出来,对企业的活动进行价值反映,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简洁清晰的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重要的信息基础和决策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等基础性质特征也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得更加重要。
在会计数据和信息中,企业的会计盈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部分[2],都是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所重点关注的项目。长久以来,会计盈余一直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当中最重要的概念和决策依据的重要指标,人们认为它对未来会计盈余和未来现金流量有一定预测作用,对研究股票收益也有所帮助[3],因此,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可靠性受到相关信息使用者的极大关注。外部审计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独立鉴证,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应当做出明确判断和披露,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因此,会计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的研究探讨也在不断进行。
国内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开始相对较晚,考虑到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进行的政策改革,我国目前关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不同学者所选研究样本和方法都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徐浩萍(2004)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再修正,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362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经营数据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4],李维安等(2005)选择非经营性利润占总利润的比率为盈余管理指标,同样研究得出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5],曹琼等(2013)选择我国沪深两市A股18个行业的上市公司20092011年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6]。与此不同,李东平等(2001)和薄仙慧等(2011)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7][8]。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计操纵性利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Bartov等(1993)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9],Francis和Krishnan(1999)认为,具有较高应计利润的公司有更大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10]。相反,Butler(2004)研究表明,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因为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与盈余管理并无关联[11]。Laura(2008)则认为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出于审计师的保守性,与盈余管理无关[12]。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会计盈余管理情况和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的研究,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审计意见的关系,为独立审计和相应的监管部门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外部审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并帮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深入了解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从而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在论述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收集我国沪深两所A股上市公司2016年相关财务数据,构建模型,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1理论依据
1.1审计意见
审计是在信息不确定或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用以规范当事者经济行为而建立的一种契约机制。审计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审计学会AAA在1973年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化过程。”[13]
审计师通过获取构成财务报表的基础的会计信息和其它记录作为审计证据,按照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信息是否符合表述标准进行判断。审计中存在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内的两种审计风险,前者与被审计单位有直接关系,指财务报表中本身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后者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这类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两种审计风险都会对审计师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是审计师依据谨慎性的原则所要尽量减少的。
审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对于鉴证对象是否符合鉴证标准发表的意见即为审计意见。对于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言,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且财务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