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肠部未知病害菌的分类鉴定(附件)
本文主要研究加州鲈鱼肠部的未知病害菌,目的是对其病害进行分析,对未知的致病菌鉴定,确定其致病菌的种属,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提供依据。本文研究过程中对分离出的3株疑似致病菌的菌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分别是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观察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观察主要是对菌株进行纯化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并对不同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则通过对分离的3株菌采用SDS法提取其DNA,使用通用引物27F、1492R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送由上海生工对其进行16Sr DNA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使用BLAST进行对比,采用MEGA软件做进化树进行分析,确定其最相似种;生理生化鉴定法则对这3株菌进行了糖发酵、IMViC和硫化氢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查找伯杰士细菌鉴定手册,进一步确定所鉴定的菌种的种属。最终确定分离纯化的3株菌种皆为革兰氏阳性、能发酵糖类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实验结果为阳性的芽孢杆菌。关键词 加州鲈鱼,肠部病害,分离鉴定
目 录
1引言 1
1.1加州鲈鱼 1
1.2 加州鲈鱼养殖现状 2
1.3加州鲈鱼的病害及防治 3
1.4加州鲈鱼肠部病害的研究意义 4
2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5
2.1仪器与设备 5
2.2材料 6
2.3 实验用培养基及指示剂 7
2.4实验方法 8
3结果与讨论 12
3.1病鱼的观察 12
3.2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13
3.3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3.4生理生化检验结果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3
1引言
1.1加州鲈鱼
1.1.1 加州鲈鱼的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14]。身体延长而身侧扁,身体高与身体长之比为1:3.8,头长与身长之比为1:3.3,头大而且长。眼睛大并且眼珠突出。吻长, 口上位,口裂大、宽。有像梳子一样的牙齿,背部的肉较多,全身的鳞片呈灰银白色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为淡黄色,鳞片较为细密,不过背脊有一道线颜色较深,常呈现出绿青色或淡黑色,同时在侧线附近常出现黑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
1.1.2 加州鲈鱼的生活习性
加州鲈鱼通常情况下会选择栖身在沙质或沙泥质较清澈的静水环境中,这些水域一般会生长有植物,像小溪,池塘;它们通常的活动范围是在水层的中下部。性情像驯化的动物,不喜欢跳跃,容易受到惊吓。加州鲈鱼的生长适温范围较为广范,一般情况下,水温在1~36.4℃时都可以茁壮成长,但是温度低于10℃的时候,不觅食,温度在10℃以上才开始摄食,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它们对于水的品质要求为:每升水的溶氧量要不小于1.5mg,相比于其他鲈鱼、鳜鱼,它们的耐低氧的能力更强。加州鲈鱼在幼苗期爱集群活动,长成成鱼后分散活动。加州鲈鱼原产地生长方式为纯淡水生长,但经过试养表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它们都可以适应。加州鲈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较强,摄食量较大,常常单独觅食,喜欢捕食小鱼、小虾。
1.1.3 加州鲈鱼的生长繁殖
加州鲈鱼生长1周年以上才能成熟。产卵期为每年的2~7月,产卵盛期在4月份。生长繁殖的适宜水温是在18~26℃之间,其中水温为20~24℃最好。初始重量为1kg的雌鱼所怀的卵在4~10万粒,鲈鱼为多次产卵型鱼类,每次产卵数目在2000~10000粒。平时雌鱼和雄鱼难以辨别,但是到了生殖季节,雌鱼的体色呈现出较暗的颜色,鳃盖部位光滑,胸鳍呈现为圆形,腹部表现为膨大,体型较为粗短,生殖孔红肿且突出;雄鱼则表现为体长,身体体色较艳,鳃盖部略为粗糙,胸鳍较为狭长,生殖孔呈现为凹状。在特定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加州鲈鱼可以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如在水质清新,池底长有水草等环境条件下。加州鲈鱼在产卵前,雄鱼会在池塘边周围较浅的水域用水草或其他植物的根茎筑巢,巢穴的深度在3~5cm,巢的直径在30~50cm,距离水面的高度为30~40cm,雄鱼筑好巢穴之后便在巢中静静等候雌鱼的到来。
1.2 加州鲈鱼养殖现状
加州鲈鱼的原产地是美洲的淡水湖泊,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引进该种鱼[5]。它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多,其中在黄海、渤海分布较广,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高档的淡水鱼品种。加州鲈鱼肉质较嫩,脂肪含量较高,且骨刺较少[6],口感鲜美,并且生长极其迅速,而且它们对盐度和温度适应范围较广,不需室内越冬,因此它也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它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的渔业养殖户还是比较喜欢它的。
目前,加州鲈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模式分别为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但网箱养殖会受到环境的约束,在十八大以后,各地政府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取缔了网箱养殖,现在以池塘养殖为主,只是大多数都是单个经营,个体养殖。池塘养殖的加州鲈鱼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即是直排直放,一年换一次水,平时的水质以调节为主。并且,加州鲈鱼的养殖密度高,采用混养的模式,这样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进程中,病害的产生一直是阻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取得了巨大的改善,对于饮食多样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养殖业迅猛发展,伴随的情况就是水产养殖的鱼类出现多种虫害、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加之,在养殖过程中缺乏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鱼生长的环境易传播病原菌的特点,使得鱼病的扩散极其迅速。某些病原菌常引起鱼类较大面积的发病和死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7]。据统计,至2003年,我国水产养殖仅因为病害的直接损失就达90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家也大力支持与养殖业相关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学者也完成了一些工作,如:草鱼出血病病毒、虹彩病毒等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阐明了它们如何致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国内对加州鲈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810] 、基因组学、遗传学[1114]、免疫学[15] 以及鲈鱼体表的细菌分离鉴定[16]等方面。从总体来讲,鱼病学的研究有待提高,本文对鲈鱼肠部未知病害菌的鉴定分析,目的在于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此病害菌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防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 录
1引言 1
1.1加州鲈鱼 1
1.2 加州鲈鱼养殖现状 2
1.3加州鲈鱼的病害及防治 3
1.4加州鲈鱼肠部病害的研究意义 4
2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5
2.1仪器与设备 5
2.2材料 6
2.3 实验用培养基及指示剂 7
2.4实验方法 8
3结果与讨论 12
3.1病鱼的观察 12
3.2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13
3.3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3.4生理生化检验结果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3
1引言
1.1加州鲈鱼
1.1.1 加州鲈鱼的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14]。身体延长而身侧扁,身体高与身体长之比为1:3.8,头长与身长之比为1:3.3,头大而且长。眼睛大并且眼珠突出。吻长, 口上位,口裂大、宽。有像梳子一样的牙齿,背部的肉较多,全身的鳞片呈灰银白色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为淡黄色,鳞片较为细密,不过背脊有一道线颜色较深,常呈现出绿青色或淡黑色,同时在侧线附近常出现黑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
1.1.2 加州鲈鱼的生活习性
加州鲈鱼通常情况下会选择栖身在沙质或沙泥质较清澈的静水环境中,这些水域一般会生长有植物,像小溪,池塘;它们通常的活动范围是在水层的中下部。性情像驯化的动物,不喜欢跳跃,容易受到惊吓。加州鲈鱼的生长适温范围较为广范,一般情况下,水温在1~36.4℃时都可以茁壮成长,但是温度低于10℃的时候,不觅食,温度在10℃以上才开始摄食,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它们对于水的品质要求为:每升水的溶氧量要不小于1.5mg,相比于其他鲈鱼、鳜鱼,它们的耐低氧的能力更强。加州鲈鱼在幼苗期爱集群活动,长成成鱼后分散活动。加州鲈鱼原产地生长方式为纯淡水生长,但经过试养表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它们都可以适应。加州鲈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较强,摄食量较大,常常单独觅食,喜欢捕食小鱼、小虾。
1.1.3 加州鲈鱼的生长繁殖
加州鲈鱼生长1周年以上才能成熟。产卵期为每年的2~7月,产卵盛期在4月份。生长繁殖的适宜水温是在18~26℃之间,其中水温为20~24℃最好。初始重量为1kg的雌鱼所怀的卵在4~10万粒,鲈鱼为多次产卵型鱼类,每次产卵数目在2000~10000粒。平时雌鱼和雄鱼难以辨别,但是到了生殖季节,雌鱼的体色呈现出较暗的颜色,鳃盖部位光滑,胸鳍呈现为圆形,腹部表现为膨大,体型较为粗短,生殖孔红肿且突出;雄鱼则表现为体长,身体体色较艳,鳃盖部略为粗糙,胸鳍较为狭长,生殖孔呈现为凹状。在特定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加州鲈鱼可以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如在水质清新,池底长有水草等环境条件下。加州鲈鱼在产卵前,雄鱼会在池塘边周围较浅的水域用水草或其他植物的根茎筑巢,巢穴的深度在3~5cm,巢的直径在30~50cm,距离水面的高度为30~40cm,雄鱼筑好巢穴之后便在巢中静静等候雌鱼的到来。
1.2 加州鲈鱼养殖现状
加州鲈鱼的原产地是美洲的淡水湖泊,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引进该种鱼[5]。它在我国沿海分布较多,其中在黄海、渤海分布较广,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高档的淡水鱼品种。加州鲈鱼肉质较嫩,脂肪含量较高,且骨刺较少[6],口感鲜美,并且生长极其迅速,而且它们对盐度和温度适应范围较广,不需室内越冬,因此它也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它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的渔业养殖户还是比较喜欢它的。
目前,加州鲈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模式分别为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但网箱养殖会受到环境的约束,在十八大以后,各地政府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取缔了网箱养殖,现在以池塘养殖为主,只是大多数都是单个经营,个体养殖。池塘养殖的加州鲈鱼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即是直排直放,一年换一次水,平时的水质以调节为主。并且,加州鲈鱼的养殖密度高,采用混养的模式,这样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进程中,病害的产生一直是阻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取得了巨大的改善,对于饮食多样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养殖业迅猛发展,伴随的情况就是水产养殖的鱼类出现多种虫害、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加之,在养殖过程中缺乏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鱼生长的环境易传播病原菌的特点,使得鱼病的扩散极其迅速。某些病原菌常引起鱼类较大面积的发病和死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7]。据统计,至2003年,我国水产养殖仅因为病害的直接损失就达90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家也大力支持与养殖业相关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学者也完成了一些工作,如:草鱼出血病病毒、虹彩病毒等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阐明了它们如何致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国内对加州鲈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810] 、基因组学、遗传学[1114]、免疫学[15] 以及鲈鱼体表的细菌分离鉴定[16]等方面。从总体来讲,鱼病学的研究有待提高,本文对鲈鱼肠部未知病害菌的鉴定分析,目的在于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此病害菌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防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