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中嘌呤类物质的分布规律研究(附件)

本实验通过探讨米类和麦类的水解条件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建立四种嘌呤(包括鸟嘌呤、腺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测定方法并检测其在各种米类和麦类中的含量,以期为痛风患者科学食用谷物食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 0.1mg / L ~300mg / L的浓度范围内,各嘌呤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R2>9997,相对标准偏差<8.322%。不同米类的嘌呤总含量在 7.115mg/100g ~58.884mg /100g之间,不同麦类的嘌呤总含量在11.846mg/100g~93.220mg/100g之间。关键词 嘌呤,米类,麦类,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 录
1 引言 1
1.1 嘌呤的稳定性 1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2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2
1.4 嘌呤的检测方法 2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2 实验材料 4
2.1 样品采集 4
2.2 实验仪器 4
2.3 实验试剂 4
3 实验方法 5
3.1 样品前处理 5
3.2 嘌呤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5
3.3 精密度实验 6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
4.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6
4.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8
4.3 线性实验 9
4.4 精密度实验 10
4.5 样品测定 11
5 米类和麦类中嘌呤类物质分布规律分析 13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1 引言
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食品的核酸、核苷酸和游离碱中。它对代谢的调节、能量的供给和辅酶的组成等各种生命现象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嘌呤多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食品中,人们从日常生活饮食中摄取的嘌呤仅有一些被人体利用,几乎全部转化成尿酸 [1,2]。近年来,以啤酒、大豆、家畜和家禽肉等多种测定方法为重点,食品中嘌呤的测定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谷物是我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在我国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膳食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谷物虽然食用价值较高,但其中富含较多嘌呤类物质,长期食用会在人体内累计,并进而导致严重的代谢系统问题,产生严重的生理性病变引发痛风,其安全性已引起广泛关注,探索其嘌呤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迫在眉睫。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山东沿海地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6.99%,比前五年增长3.72个百分点 [3, 4]。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血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5,6]。痛风病已经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惶恐,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7]。因此,食品中嘌呤的含量测定对于指导痛风病人的临床饮食,对其预防发病和康复将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食物成分表[8]中,尚无完整的谷物中嘌呤含量分布的相关数据,不能科学有效地对消费者尤其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进行膳食指导。因此,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嘌呤研究的相关文献,将从嘌呤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嘌呤含量分布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希望为补充食物成分表及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健康膳食提供数据参考。
1.1 嘌呤的稳定性
嘌呤的分子式为C5H4N4,它是两性物质,嘌呤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极性,pH对其存在形式影响很大,在较酸环境下嘌呤容易分解,而在偏中性环境下嘌呤类物质较为稳定。
人体内的嘌呤主要包括鸟嘌呤、腺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四种嘌呤[9],其中,鸟嘌呤和腺嘌呤这两种嘌呤是核酸的重要碱基化合物,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是人体内嘌呤产生代谢的中间产物[10]。鸟嘌呤为白色正方形晶体或无定形粉末,难溶于水,易溶于氢氧化碱和稀酸溶液;腺嘌呤为白色粉末或针状结晶,主要参与DNA、RNA的合成,它微溶于冷水和稀盐酸,溶于沸水、酸和碱;黄嘌呤为白色固体,微溶于乙醇,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和酸性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次黄嘌呤为针状晶体,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参与调节生物能量代谢,还具有抵抗肿瘤增生和预防病毒的功效,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可溶于稀酸、稀碱。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人体内的嘌呤主要从食品中摄取,而后嘌呤类物质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嘌呤代谢最终生成产物尿酸,然后通过肾脏分泌出人体外。尿酸产生的增加以及肾脏分泌尿酸的降低都会带来嘌呤的代谢的紊乱,换句话说,痛风病是一种人体内长时间嘌呤代谢处于紊乱状态而导致的疾病[11]。
如果人体过多地摄入食品中的嘌呤,那么人体内的代谢就会不平衡从而形成血尿酸。对于治疗痛风病患者,养成低嘌呤的膳食习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之一[12],减少食用富含嘌呤的食品可缓解肾脏和肠道排出尿酸的压力,从而有效缓解痛风临床症状[13,14]。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富含高嘌呤的食物会导致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而低嘌呤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血清尿酸水平降低,减轻痛风症状[15]。所以通过减少痛风病患者对富含嘌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预防痛风病的发生和缓解痛风病临床症状。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嘌呤认知尚浅,仅仅知道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实人体内的嘌呤大都从外界食物中摄取[16]。因为各种食品的生长环境、科学研究手段等的差异都会造成嘌呤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所以至今所有食品的嘌呤含量数据尚未统一。虽然嘌呤和嘌呤衍生物已被大量学者广泛研究,但只有少数研究关注食物中的嘌呤含量。
大部分学者都研究动物肉类和水产品中嘌呤含量的检测,得知水产品中嘌呤总含量最高,畜禽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较高,水产品尤其虾蟹贝中的腺嘌呤含量普遍较高,可能这是造成食用虾蟹贝类极易诱发痛风的原因之一[17]。大豆被普遍认为是高嘌呤食物,而且酒精饮料中嘌呤含量也比较高,饮用啤酒、烈酒易引发痛风。报道显示水产品类、动物肉类、大豆及酒精饮料中嘌呤含量检测都已有数据参考,所以对米类和麦类等谷物中嘌呤含量检测的研究迫在眉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1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