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社会与乡居官绅的日常生活
江南社会与乡居官绅的日常生活[20191216172501]
内容摘要:翁心存1838年告养归乡后,在故乡常熟居住了11年之久。其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主要集中在孝亲教子、文化交流、主讲书院、劝捐振灾等方面。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翁氏自身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的“调和者”角色及其所设想的文化家族的社会定位。同时,其居乡期间的各种努力与尝试,不仅推动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维护了地方的社会秩序,还大大提升了翁氏家族在常熟社会的家族形象和威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翁心存翁氏家族乡居官绅江南社会
目 录
引言 1
一、《翁心存日记》的基本概况 1
二、翁心存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 2
(一)孝亲教子 2
(二)文化交流 4
(三)主讲书院 6
(四)劝捐赈灾 8
三、乡居官绅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 10
(一)推动家乡文教建设 10
(二)提升家族地方声望 12
(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江南社会与乡居官绅的日常生活
——以《翁心存日记》(1838-1849)为例证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史学界的关注。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江南区域社会同样有着充满新陈代谢的嬗变。迄今为止,对于江南社会历史的研究,多宏观层面的泛泛而论,而少细致入微的个案、实证研究。近年兴起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以人的生活为核心来联接社会,从中可见个体生命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增进我们对历史的立体认识。其中,日记是研究日常生活的重要史料来源,日常化的言行记事,更是看取一段历史的最好佐证资料。本文的主人公翁心存是清代道、咸两朝重臣,他的日记起于1825年(道光五年),止于1862年(同治元年),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更有日常生活层面的记载,内涵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新近整理出版的《翁心存日记》为解读文本,结合对翁氏在1838-1849年间告养归里的日常生活梳理,考察他如何通过学缘、乡谊等关系网络的建构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进而分析士阶层对于区域社会的历史影响。
一、《翁心存日记》的基本概况
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可以从传主日常生活中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与历史进程。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日记保留的原始记录,以其真实、私密的特点,逼真地记录存贮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场域的丰富信息,有助于后人更细微地感知当时复杂的政治内幕,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作者的个性爱好和思想流变,这正是日记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所在。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被后世誉为近代“晚清四大日记”。相比之下,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日记,同样不失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1822年(道光二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从此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次年充任武英殿总纂。此后曾典试福建、四川、浙江、顺天,又担任过广东、江西、奉天学政,两度入值上书房授读。1838年回籍告养,乡居10年,至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回京,再入值上书房。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后改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1851年(咸丰元年)任工部尚书,三年兼署顺天府尹。后历任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户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等。1860年因户部有兑换宝钞情弊,被革职留任。1862年(同治元年)开复原官,以大学士衔管理工部,任实录馆总裁,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从政40年,凡所规画,务崇大体。其三子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均为名臣。生前遗稿后以《知止斋诗集》、《文集》、《奏议》刊刻于世。
《翁心存日记》手稿现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原名《知止斋日记》,共27册,起于1825年7月1日(道光五年五月十六日)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起记事,止于1862年12月21日(同治元年十一月一日)翁氏辞世前7天,前后时间跨度37年。作为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翁心存身处特殊的政治地位,举凡道咸年间发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入侵、捻军起义等重要事件,翁心存在日记中均有其作为当事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载。不仅如此。翁氏日记还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书画鉴赏、皇家礼制等诸多方面,可以从中一窥当时的社会现状与民众心态。所以,由中华书局新出版的《翁心存日记》,值得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归养在乡,翁心存多了许多闲暇时间,使这一时期的翁氏日记记录更加详细、生动。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心存日记》,其正文内容总四册,共1693页,载有翁氏28年的日记,而翁氏在乡十年的日记有7年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共432页,约占四分之一。可见,翁心存将日记的篇幅更多地留给了居乡的日常生活。
二、翁心存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
1838年,翁心存为孝养八十高龄的母亲,“具疏乞终养”,获旨允准后从大理寺少卿任上辞职,于1839年7月25日回到家乡常熟,直到1849年返京供职,前后家居十年。期间的翁心存日记有所遗失。据现存1840-1842年、1845-1847年以及1849年的日记内容梳理,翁心存乡居生活的主要活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亲教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历来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传统美德。早在1833年,翁心存就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家乡买下一座老宅綵衣堂,作孝养母亲之所。綵衣堂原名“森桂堂”,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常熟大族桑侃所建,后数易其主。翁心存买下后扩建修缮,并取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改名“綵衣堂”。1835年奉命典试浙江,翁心存请旨回故乡庆祝母亲75岁寿辰,途经苏州时又请江苏巡抚陈銮题写匾额,挂在大堂上方,綵衣堂从此成为翁府的代称。
翁心存自1839年回常熟奉养八十老母,至1845年翁母去世,有关母亲日常饮食起居,其均有体贴入微的笔录。以1840年入春的记录为例。3月19日:“慈亲昨感风热,咳嗽不寐,延周蔼春来,服疏解之剂。”3月27日:“午后延周蔼春来为慈亲诊脉,咳嗽渐愈,尚须服药调理也。”4月25日:“慈亲精神稍健,而痔肿未消,而尚卧未起,延周蔼春来诊视。”4月26日:“慈亲仍未愈,尚服昨日之药也。”4月27日:“慈亲稍愈,仍卧未起。”4月28日:“延蔼春为慈亲诊视,痔肿少消,大便犹未通也。”4月29日:“慈亲大便已通,喜甚。”5月2日:“慈亲可起坐矣,仍延周蔼春来诊视,服调理药。”5月3日:“慈亲痔已大愈,大便亦通,然精神大减矣。”当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由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沿海沿江一时震动。乡关寇逼、人心惶恐的情形下,濒江百姓纷纷避走他乡。翁心存“以母亲年高,近日眠食不适”,随后将家人紧急安置苏州木渎灵岩山西南的蒋氏丙舍避居。凡此不一,翁心存奉母至孝至感的日常举止,无疑对翁氏子孙养成尊老尽孝的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感召力。
与此同时,翁心存还十分重视对翁氏后代的培养与教育。少小时的翁同龢就因此得到了父亲耳提面命的言传。1840年4月前后,翁心存日记接连有代塾师“权课”的记录。4月1日记:“仍权课,六儿(按:指翁同龢)始读《王制篇》”。《王制篇》主要内容是介绍“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的国家官职机构,如何共同构成治国的一整套行政体系。此后又推荐明末刘宗周的《人谱》。作为一本试图重建并践行正统儒家道德精神的著作,《人谱》统贯性命德性之理,推寻古人嘉言懿行,诠释“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心”的要旨。翁心存推荐这些读物,就是重在对儿子立身处世的思想陶冶。
翁心存对翁家子孙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言传层面,更有身教的示范。回乡居家后,他在綵衣堂边辟了一座名为“知止斋”的藏书楼,取《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长”之意,楼上藏书,楼下作待客之用,供宾主双方吟诗论文、赏书品画。1840年6月13日:“竟日避客,坐知止斋中玩书画自娱。” 既为书画自娱,也为子孙提供了一处崇尚书香的天地。受父亲翁咸封的影响,翁心存酷爱聚书,翁同龢后来回忆说:“昔我先公好聚书,凡俸入悉以购书,甚至摽岁谷以易之。寒夜篝灯火手自粘补,而吾母加线缉治焉。故吾家图籍虽杂庋架阁中,自龢视之,较然识为翁氏书也。”早年翁心存为常熟藏书家张金吾爱日精庐校勘过书籍,还向友人陈揆稽瑞楼借书阅读。此后翁氏家藏能够蔚为大观,就始于翁心存这一时期的苦心经营。
此外,为了加强翁氏子姓后代的家族认同感,翁心存自1843年起开始编订族谱,又着手整理校刊父亲翁咸封《潜虚文钞》、《潜虚诗钞》、《制义》等文集,历经五年编成。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文钞》四卷的前三卷分付翁同福、翁同书、翁同爵校字,卷四交给翁同龢校对完成,让儿孙参与先人文献的整理,也是为了强化祖辈“清芬”、“遗爱”对于后代的品德教育。
(二)文化交流
结合对1838-1849年乡居日记的解读发现,翁心存与地方乡绅的文化交流,占据了日常社会交往的绝大部分时间(见表一)。
表一:1838-1849年翁心存乡居期间与在籍乡绅交往一览表
姓名 生卒年 科名 生平事迹、著作
言朝标 1755-1837 乾隆进士 字皋云,号可樵,以诸生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考中进士后改刑部湖广司主事,升员外郎;继又典试广东,升郎中,后官至夔州、柳州知府。嗜古好学,擅词赋,兼工篆隶,有《孟晋斋诗集》。
钱 泳 1759-1844 未事科举 字立群,号梅溪,无锡人。随母移居常熟。工诗词、篆隶,善书画,精镌碑版,著《说文识小录》、《守望新书》、《履国金石目》、《履园丛话》、《述德编》、《登楼杂记》、《铁卷考》等30余种
许廷诰 1765-? 诸生 字八兼,号伯缄。以史馆誊录议叙授都昌丞,游齐鲁闽越间,所交皆名士。工汉隶,尤善诗词,著《说文汇粹》、《硕宽堂诗草》、《荷锄亭乐府》等。
陶贵鉴 1777-1855 嘉庆举人 字静涵,号香轮。官至镇江教授。治经义,于经史子集无不研究,尤熟于本朝掌故、乡邦旧闻。著有《知稼轩札记》4卷、《乐循理斋诗钞》18卷
黄廷鉴 1752-1842 乾隆生员 字琴六。擅长考证考据学,手校书百数种。留心乡邦文献,撰补旧志缺漏。著《琴川三志补记》13卷、《琴川黄氏三集》、《古虞文续录》24卷
孙文杓 不详 字仲直,又字小真。著《礼姜馆诗词集》
周壬福 不详 附贡生 字鹤才,道光十二、三年任浙江西安县知县,后任山东长清县知县,道光二十六年升山东曹州府同知。编有《重修博兴县志》13卷、《办理赈粜事宜》
庞大堃 1787-1858 嘉庆举人 字后甫,号子方。专职国子监学录。于诸经皆有论著。著《易例辑略》、《周礼》、《仪礼》、《注疏节要》、《四书异同考》、《职方地理考》、《恒星考》等
内容摘要:翁心存1838年告养归乡后,在故乡常熟居住了11年之久。其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主要集中在孝亲教子、文化交流、主讲书院、劝捐振灾等方面。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翁氏自身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的“调和者”角色及其所设想的文化家族的社会定位。同时,其居乡期间的各种努力与尝试,不仅推动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维护了地方的社会秩序,还大大提升了翁氏家族在常熟社会的家族形象和威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翁心存翁氏家族乡居官绅江南社会
目 录
引言 1
一、《翁心存日记》的基本概况 1
二、翁心存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 2
(一)孝亲教子 2
(二)文化交流 4
(三)主讲书院 6
(四)劝捐赈灾 8
三、乡居官绅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 10
(一)推动家乡文教建设 10
(二)提升家族地方声望 12
(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江南社会与乡居官绅的日常生活
——以《翁心存日记》(1838-1849)为例证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史学界的关注。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江南区域社会同样有着充满新陈代谢的嬗变。迄今为止,对于江南社会历史的研究,多宏观层面的泛泛而论,而少细致入微的个案、实证研究。近年兴起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以人的生活为核心来联接社会,从中可见个体生命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增进我们对历史的立体认识。其中,日记是研究日常生活的重要史料来源,日常化的言行记事,更是看取一段历史的最好佐证资料。本文的主人公翁心存是清代道、咸两朝重臣,他的日记起于1825年(道光五年),止于1862年(同治元年),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更有日常生活层面的记载,内涵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新近整理出版的《翁心存日记》为解读文本,结合对翁氏在1838-1849年间告养归里的日常生活梳理,考察他如何通过学缘、乡谊等关系网络的建构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进而分析士阶层对于区域社会的历史影响。
一、《翁心存日记》的基本概况
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可以从传主日常生活中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与历史进程。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日记保留的原始记录,以其真实、私密的特点,逼真地记录存贮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场域的丰富信息,有助于后人更细微地感知当时复杂的政治内幕,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作者的个性爱好和思想流变,这正是日记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所在。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被后世誉为近代“晚清四大日记”。相比之下,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日记,同样不失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1822年(道光二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从此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次年充任武英殿总纂。此后曾典试福建、四川、浙江、顺天,又担任过广东、江西、奉天学政,两度入值上书房授读。1838年回籍告养,乡居10年,至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回京,再入值上书房。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后改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1851年(咸丰元年)任工部尚书,三年兼署顺天府尹。后历任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户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等。1860年因户部有兑换宝钞情弊,被革职留任。1862年(同治元年)开复原官,以大学士衔管理工部,任实录馆总裁,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从政40年,凡所规画,务崇大体。其三子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均为名臣。生前遗稿后以《知止斋诗集》、《文集》、《奏议》刊刻于世。
《翁心存日记》手稿现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原名《知止斋日记》,共27册,起于1825年7月1日(道光五年五月十六日)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起记事,止于1862年12月21日(同治元年十一月一日)翁氏辞世前7天,前后时间跨度37年。作为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翁心存身处特殊的政治地位,举凡道咸年间发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入侵、捻军起义等重要事件,翁心存在日记中均有其作为当事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载。不仅如此。翁氏日记还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书画鉴赏、皇家礼制等诸多方面,可以从中一窥当时的社会现状与民众心态。所以,由中华书局新出版的《翁心存日记》,值得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归养在乡,翁心存多了许多闲暇时间,使这一时期的翁氏日记记录更加详细、生动。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心存日记》,其正文内容总四册,共1693页,载有翁氏28年的日记,而翁氏在乡十年的日记有7年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共432页,约占四分之一。可见,翁心存将日记的篇幅更多地留给了居乡的日常生活。
二、翁心存乡居期间的主要活动
1838年,翁心存为孝养八十高龄的母亲,“具疏乞终养”,获旨允准后从大理寺少卿任上辞职,于1839年7月25日回到家乡常熟,直到1849年返京供职,前后家居十年。期间的翁心存日记有所遗失。据现存1840-1842年、1845-1847年以及1849年的日记内容梳理,翁心存乡居生活的主要活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亲教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历来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传统美德。早在1833年,翁心存就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家乡买下一座老宅綵衣堂,作孝养母亲之所。綵衣堂原名“森桂堂”,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常熟大族桑侃所建,后数易其主。翁心存买下后扩建修缮,并取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改名“綵衣堂”。1835年奉命典试浙江,翁心存请旨回故乡庆祝母亲75岁寿辰,途经苏州时又请江苏巡抚陈銮题写匾额,挂在大堂上方,綵衣堂从此成为翁府的代称。
翁心存自1839年回常熟奉养八十老母,至1845年翁母去世,有关母亲日常饮食起居,其均有体贴入微的笔录。以1840年入春的记录为例。3月19日:“慈亲昨感风热,咳嗽不寐,延周蔼春来,服疏解之剂。”3月27日:“午后延周蔼春来为慈亲诊脉,咳嗽渐愈,尚须服药调理也。”4月25日:“慈亲精神稍健,而痔肿未消,而尚卧未起,延周蔼春来诊视。”4月26日:“慈亲仍未愈,尚服昨日之药也。”4月27日:“慈亲稍愈,仍卧未起。”4月28日:“延蔼春为慈亲诊视,痔肿少消,大便犹未通也。”4月29日:“慈亲大便已通,喜甚。”5月2日:“慈亲可起坐矣,仍延周蔼春来诊视,服调理药。”5月3日:“慈亲痔已大愈,大便亦通,然精神大减矣。”当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由广东沿海北上,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口要塞,沿海沿江一时震动。乡关寇逼、人心惶恐的情形下,濒江百姓纷纷避走他乡。翁心存“以母亲年高,近日眠食不适”,随后将家人紧急安置苏州木渎灵岩山西南的蒋氏丙舍避居。凡此不一,翁心存奉母至孝至感的日常举止,无疑对翁氏子孙养成尊老尽孝的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感召力。
与此同时,翁心存还十分重视对翁氏后代的培养与教育。少小时的翁同龢就因此得到了父亲耳提面命的言传。1840年4月前后,翁心存日记接连有代塾师“权课”的记录。4月1日记:“仍权课,六儿(按:指翁同龢)始读《王制篇》”。《王制篇》主要内容是介绍“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的国家官职机构,如何共同构成治国的一整套行政体系。此后又推荐明末刘宗周的《人谱》。作为一本试图重建并践行正统儒家道德精神的著作,《人谱》统贯性命德性之理,推寻古人嘉言懿行,诠释“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心”的要旨。翁心存推荐这些读物,就是重在对儿子立身处世的思想陶冶。
翁心存对翁家子孙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言传层面,更有身教的示范。回乡居家后,他在綵衣堂边辟了一座名为“知止斋”的藏书楼,取《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长”之意,楼上藏书,楼下作待客之用,供宾主双方吟诗论文、赏书品画。1840年6月13日:“竟日避客,坐知止斋中玩书画自娱。” 既为书画自娱,也为子孙提供了一处崇尚书香的天地。受父亲翁咸封的影响,翁心存酷爱聚书,翁同龢后来回忆说:“昔我先公好聚书,凡俸入悉以购书,甚至摽岁谷以易之。寒夜篝灯火手自粘补,而吾母加线缉治焉。故吾家图籍虽杂庋架阁中,自龢视之,较然识为翁氏书也。”早年翁心存为常熟藏书家张金吾爱日精庐校勘过书籍,还向友人陈揆稽瑞楼借书阅读。此后翁氏家藏能够蔚为大观,就始于翁心存这一时期的苦心经营。
此外,为了加强翁氏子姓后代的家族认同感,翁心存自1843年起开始编订族谱,又着手整理校刊父亲翁咸封《潜虚文钞》、《潜虚诗钞》、《制义》等文集,历经五年编成。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文钞》四卷的前三卷分付翁同福、翁同书、翁同爵校字,卷四交给翁同龢校对完成,让儿孙参与先人文献的整理,也是为了强化祖辈“清芬”、“遗爱”对于后代的品德教育。
(二)文化交流
结合对1838-1849年乡居日记的解读发现,翁心存与地方乡绅的文化交流,占据了日常社会交往的绝大部分时间(见表一)。
表一:1838-1849年翁心存乡居期间与在籍乡绅交往一览表
姓名 生卒年 科名 生平事迹、著作
言朝标 1755-1837 乾隆进士 字皋云,号可樵,以诸生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考中进士后改刑部湖广司主事,升员外郎;继又典试广东,升郎中,后官至夔州、柳州知府。嗜古好学,擅词赋,兼工篆隶,有《孟晋斋诗集》。
钱 泳 1759-1844 未事科举 字立群,号梅溪,无锡人。随母移居常熟。工诗词、篆隶,善书画,精镌碑版,著《说文识小录》、《守望新书》、《履国金石目》、《履园丛话》、《述德编》、《登楼杂记》、《铁卷考》等30余种
许廷诰 1765-? 诸生 字八兼,号伯缄。以史馆誊录议叙授都昌丞,游齐鲁闽越间,所交皆名士。工汉隶,尤善诗词,著《说文汇粹》、《硕宽堂诗草》、《荷锄亭乐府》等。
陶贵鉴 1777-1855 嘉庆举人 字静涵,号香轮。官至镇江教授。治经义,于经史子集无不研究,尤熟于本朝掌故、乡邦旧闻。著有《知稼轩札记》4卷、《乐循理斋诗钞》18卷
黄廷鉴 1752-1842 乾隆生员 字琴六。擅长考证考据学,手校书百数种。留心乡邦文献,撰补旧志缺漏。著《琴川三志补记》13卷、《琴川黄氏三集》、《古虞文续录》24卷
孙文杓 不详 字仲直,又字小真。著《礼姜馆诗词集》
周壬福 不详 附贡生 字鹤才,道光十二、三年任浙江西安县知县,后任山东长清县知县,道光二十六年升山东曹州府同知。编有《重修博兴县志》13卷、《办理赈粜事宜》
庞大堃 1787-1858 嘉庆举人 字后甫,号子方。专职国子监学录。于诸经皆有论著。著《易例辑略》、《周礼》、《仪礼》、《注疏节要》、《四书异同考》、《职方地理考》、《恒星考》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