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因素探析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因素探析[20191216172702]
内容摘要:中世纪在西方历史上曾被称作“黑暗时代”,然而正是在这一封闭、落后的时期产生了对后世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基础和源头,其兴起是在当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及教权和王权的斗争给予了大学兴起宽松的政治环境;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的传播又为大学的兴起带来了厚实的知识基础。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世纪欧洲大学起源
目 录
引言 1
一、经济因素 1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推动 1
(二)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自治发展的需要 2
二、政治因素 3
(一)政治格局多元化 3
(二)教权与王权的博弈 4
三、文化因素 5
(一)基督教及修道院对古典文化的保存 5
(二)翻译运动的影响 6
(三)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7
(四)名师执教的吸引力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因素探析
引言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常常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成就。就当时来看,知识更为世俗化、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得到改善均得益于大学的诞生。而中世纪大学所延续下的文化精神、传统制度、自治理念都对近现代大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对于中世纪大学的研究一直是史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国内学界,有关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论文,篇幅多,涉及面广,探讨程度深,但很少见到完整性的论述。其实对于世间万物各种门类详细原因的研究,任何单一性的结论往往都难以令人信服,大学的起源也不例外。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三大方面层层探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希望通过探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因素,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世纪黑暗说”的片面性,以此加深对中世纪社会文化和教育状况的了解和认识。
一、经济因素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推动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在中世纪刚开始的时候,欧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范围只局限于极其狭小的空间领域,社会生产也仅以独家独户、手工劳作的形式出现,具有封闭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农业生产技术及经济结构普遍落后,手工业也是与农业捆绑在一起,生产效率低下,循规蹈矩,代代相传。
到了中世纪中期,封建制度在欧洲最终确立并成熟。从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逐步回升,8至13世纪开始进入巩固和较快发展时期。由于封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开始出现逐步上升趋势,例如与农业相关的副业——园林、灌溉技术日渐成熟;除此之外,手工业技术也显著提高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因此此时的商品经济就犹如棉花遇水,瞬间吸收了充足的养分,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大约在11世纪末,欧洲社会经济的伟大复兴开始出现并维持了几个世纪之久,一些沿海地区的国家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首先拥有了迅猛发展的资本,如:“意大利在西欧、拜占廷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在十字军时期占着中世纪商业史上的优先和卓地位。沿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和巴里逐渐增加了它们和君士坦丁堡、埃及、叙利亚、巴巴利海岸的贸易。阿马斐、热那亚和比萨同科西嘉、撒丁尼亚、巴巴利海岸等进行着贸易。”
经济的重焕生机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11至15世纪的大学运动,正好是在8至14 世纪欧洲经济迅速复兴的背景下展开的便为这结论提供了最好的证明。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城市的不断产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资产阶级的野心与日俱增,因此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最好的例证莫过于,最早萌发大学的意大利和法国便恰好是当时欧洲中世纪商品经济发达和城市繁荣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客观需要, 而且也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自治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存在必须以城市为依托,而城市也同样为大学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从9世纪开始,随着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具有经济职能的城市开始在欧洲的西部和南部出现,后来这一运动日渐明显并持续了几个世纪。詹姆斯·汤普逊说,“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市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和不同。古代希腊、罗马的城市作为一种繁荣的地标具有政治中心的性质,而中世纪城市不仅作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其最大特点更是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随着自治城市的发展,从事商业及手工业的市民阶层纷纷重焕光彩。新兴的市民阶级同当时主要的三股政治力量教会、国家、贵族一起,组成四股政治势力,开始建立了一种相互合作和相互斗争的格局,这些因素对早期大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由于工商业活动的扩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新兴的城市对各式各样职业和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不仅需要大量能书会写的文职人员,而且也需要例如处理法律纠纷的律师、救死扶伤的医生以及传播教义的牧师等。
除了上述显著的影响外,自治城市的发展还间接导致了学术人群的聚集。当时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其中商人和手工业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纷纷从先前封建庄园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及沉重的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的,组成庞大的市民阶层,或整个地、或部分地取得了城市的管理权,享受公民特有的权利和义务。市民阶级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结成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互相帮助的组织——行会。一些志同道合、不知疲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便纷纷效仿这种组织运动,聚集一处,进行学术讨论,成立学术团体。这种团体一但成熟并发展,便是大学的雏形。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生产者,从而为知识阶层的形成、文教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特别在中心城市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皆为大学的师资力量提供了充裕的保证。
中世纪城市聚集了大批的知识消费者就必然导致了中世纪的城市自治需要成堆的知识生产者。例如,商品经济和贸易的推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使得各种行政管理和服务机构不断增多。“产生欧洲12世纪的大学具有相当不同的根源,它们的产生是为了从不同的方面来满足正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要”。 其起源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机构的存在有赖于那些有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的存在。12世纪新建的政治、法律、管理、宗教机构,以及随着长期贸易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与银行机构都要求有一批具备新知识的人才。这一社会需求是促进大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不可否认的依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以经济繁荣为物质基础,以提供大学及其迁移的场所为保障,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这种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新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兴起。而城市的自治运动也带来了思想的自由,提供了制度和团体的参照;医疗、贸易、管理等各种实际需要也因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出现,这些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额外的发展机遇。
二、政治因素
(一)政治格局多元化
大学之所以在欧洲中世纪兴起存在其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归功于当时的欧洲恰好拥有了大学兴起的客观环境。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新生事物,大学如果得不到当时重要的社会力量的支持,那么它的发展将是寸步难艰的,所以尽管我们要强调大学自发产生的重要性,但我们又可以明确对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形成,影响最为直接者莫过于当时在欧洲版图内具有支配性影响的两大势力:教会(及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及皇帝)。
首先,教会对欧洲大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存在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信仰层面,还渗透到上层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也包括个人的私生活领域。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当时帝国政府正一步步衰落,教会趁机控制了相当大的权力,或者说间接承担了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并逐渐发展成整个中世纪最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早期教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借助其不断增长的财富和权力,控制经济命脉。如直至中世纪晚期时的法律才规定教会土地须纳十一税,先前教会的土地受到多方面的保护,可以提出免纳税要求,因而只有教会才拥有创建学校的经济基础。在基督教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这些学校及其修道士对大学诞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中世纪欧洲大学来说,古代大学起着先驱的作用,可它的直接发韧还源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和宫廷学校。虽然这两类学校本质上是服务于教会和封建君主的统治,可事实上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却是从它们发展而来的,如素负盛名的巴黎大学,其前身就是诺丹主教学校。
其次,教皇们为了教会的利益,强调了学习对于信仰的重要性,利用大学这样一个机构树立自己的权威。例如图卢兹大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建立的。
那一些皇帝和其他君主同教皇一样支持大学的理由又有哪些?当时的皇帝例如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在1155年颁布的关于学术自由的基本法律中说道,只有通过知识的传播,这个世界才能被照亮,臣民的生活才能遵照上帝及其仆人(即皇帝)的意旨。这种辞藻华丽的表述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世俗最高权力的双重期望。另外,世俗皇帝们对于详细阐释和应用罗马法颇感兴趣——这些条款能够加强他们的财政和政治权利,可以使其作为一种帝国统治合法化的手段,因而建立了类似法学研究中心的博洛尼亚大学。
(二)教权与王权的博弈
在大学诞生之前,学问和学者就被世俗政权和教会当局寄予很高的期望,所以,大学教育的出现与教权、王权及市政当局不断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影响大学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教权和王权的此消彼长,这也是知识伪装的面具下权力左右的结果。中世纪早期,在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里,教皇的地位和权威往往略高于国王,人们也更倾向于拥护教皇的指令。教会常常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断干扰世俗政权,容易造成大量的教会和国王之间的冲突。但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与不断发展,民族主义的萌芽改变了人们以教皇为尊的思想,转而将国王视为权力的象征、拥戴的对象,教皇的威严日益削弱。教权与王权势力的消长,间接推动着大学的产生。
早期大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或者可以说它是在一个“既分裂又分权”的社会里,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而自发形成的。当时的大学仅有一些医学、法学知识上的传播,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罗马教廷也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势力为主要目的,无暇顾及;世俗统治者的力量则还是冰山一角。然而,随着教权与王权之间冲突事件的愈发严重,两者争夺权利的野心也就愈加激烈与明朗。从13世纪中叶开始,通过教会命令和帝国敕令建立的大学越来越多。双方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自己的权力,以达到削弱对方势力的目的,他们还设法通过激烈斗争以拉拢当时的这种最高智力机构,争相给予萌芽时期的大学以额外特权,并承认自然形成的大学的合法地位,授予其特权,并控制他们使之能站在自己的一边,帮助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自己的力量,利用众多的知识分子传播有利于自己的学说。他们既需要物质上的支持,也需要智力和知识上的支持,与此同时,双方还希望通过招收一些受过精神洗礼的知识分子,来谋划各自所需的接班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