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与曾朴文化品格的现代转型

都市空间与曾朴文化品格的现代转型[20191216172446]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曾朴真美善书店都市空间文化品格
Key Words: Zeng Pu ;Zhen Meishan bookstore ;Uban space ;Cltural character 目 录
引言 1
一、曾朴与都市上海的因缘 1
二、都市空间与真美善书店的创办 3
(一)创办真美善书店的原因 3
1.浪漫主义的文学情怀 3
2.都市空间的文化影响 4
3.与时更新的思想性格 5
(二)真美善书店的文化集聚 6
三、曾朴文化品格的现代转型 10
(一)改造旧文学的理论建设 10
(二)文学著译的创新实践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言
曾朴(1872-1935)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由他创作的著名谴责小说《孽海花》名闻一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有关曾朴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小说《孽海花》的文本思想及其艺术特征分析。就曾朴伴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前行的心路历程,缺少应有的重视。至于他在1927年创办真美善书店及其《真美善》杂志,更是很少关注。笔者所在学校坐落于古城常熟,对于作为常熟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曾朴,一直抱有兴趣。通过积累和阅读,深感通过考察他开办的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深刻理解处在都市文化空间下对于个体生命的影响,尤其是对从传统社会中一路走来的曾朴形成现代文化品格的重要意义。
一、曾朴与都市上海的因缘
曾朴187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至1935年因病去世,人生走过了64年的历程。回顾他一生非同寻常的心路行迹,与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际会因缘,前后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从小生在常熟书香世家的曾朴,19岁中秀才,20岁中举,但他厌恶科举功名。迫于父命,不得不赴京参加会试,结果以墨污考卷投笔出场。事后父亲为他捐了个内阁中书,一度留京供职。1895年后在京师同文馆特班学习法文,特班仅八个月,之后主要靠自学提高法语水平。1897年秉承父亲遗命,曾朴前往上海创办实业,这是他与上海真正结缘的开始。其间他置生意上的事于不顾,而与谭嗣同、林旭、唐才常、杨深秀等维新志士筹措变法,声气相通。第二年夏秋,曾朴应友人的邀约为离沪北上的谭嗣同饯行,认识了曾经侨居法国多年、精通法国文学的陈季同,从此走上了醉心法国文学的道路。
1904年,曾朴因病前往上海休养,并从事创作兼出版,为期四年。为打破当时一般学者轻视小说的心理,当年8月与丁祖荫、徐念慈等同乡在派克路(今黄河路)福海里设立小说林社,大量征集、出版创作小说及东西洋小说译本。1907年又创办了《小说林》月刊,募集各种著译家庭、社会、教育、科学、理想、侦探、军事小说,至1908年9月停刊,《小说林》共出12期,与《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一起,成为晚清最有代表性且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小说杂志。在此前后,曾朴创作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成为海上文坛轰动一时的事件。1905年初版本二十回由上海小说林社发行后,短短二、三年时间,先后再版15次,创下销售5万多册的记录。《孽海花》历来被公认为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1909年,曾朴离开上海,进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不久通过捐纳候补知府,赴京引见后分发浙江,担任过杭州地方发审委员、宁波清理绿营宫地局会办。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选为江苏临时议会议员,曾先后历任江苏省官产处长、沙田局会办、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务。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曾朴与蔡锷等人密切往来,资助陈其美反袁活动,当年12月间与冷御秋、钮永建等人在上海谋划江苏反袁运动,慨然负筹款军费之责,还输私蓄以充军实。
经过十多年浮沉的宦海生活后,曾朴深感官场的腐败与险恶,1927年托病去职,退出政界,重返上海文坛,迎来了他文学事业最见个性色彩的时期。在这期间,他与长子曾虚白在上海开办真美善书店,主编出版《真美善》杂志,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并修改续写了《孽海花》,创作了自传体小说《鲁男子》。由于经营不善,1931年书店关门,杂志停刊,曾朴再度返回家乡,过起种花养病的生活,期间还会经常去上海走走,1935年6月在常熟病逝。
法国社会思想家福柯指出,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点与点之间互相联接、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人工建构的网络空间,并非是传统社会中经过长时间演化而自然形成的物质存在。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空间为核心的社会集合体,这里的空间表现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客观范畴,也展现了文化社会关系的一面。每个个体生命在具体的空间关系之中生存,没有人能够脱离这样的一个物质与文化相结合的空间而生存。在这样的都市空间中,人们的交往不再依靠传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纽带,而是通过学缘与业缘等实践活动,建构并拓展出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空间,从而实现自我认同。就都市知识分子来说,这些都市空间主要指的是茶馆、咖啡馆、沙龙、书店、社团、同人刊物、公共媒体、出版社、大学和广场等等。正是在这样的都市空间中相互联结,构建起了知识分子交往的现代公共空间。
在曾朴介入上海都市空间的时候,伴着西学书籍的发行、近代报刊的创办、新式学堂的普及,各种大众化、民间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大量涌现,上海都市文化空间以多元化的丰富态势,吸引着一批批社会文化精英来到上海。学界研究成果表明,以1900年为分界,晚清上海逐步生成化育了一个新型知识者群体。这些人以较好的西学素养和价值观念,服务于新式报馆、书局、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戊戌变法时期的上海新型知识人约1200名,到1903年至少增加到3000人。到20世纪初,由现代出版网络、新式教育的学校网络、新知识人的社团网络建构起的上海都市公共空间,在彼此依托、互相联结,互生互动中共同演绎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图像,所有新知识人群于其中借网结缘、同声互气,固结为多种具有共同趣向与理念的社会中层组织,然后又把它向外辐射与扩散,最终呈现为一个无边的“想象的共同体”。
与都市上海的因缘机遇,使曾朴获得了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和文化气质的都市公共空间。上海都市文化空间的影响,无疑为曾朴的文化品格提供了实现理想追求的舞台。
二、都市空间与真美善书店的创办
(一)创办真美善书店的原因
1927年,退出官场的曾朴正当56岁,由他和长子曾虚白一起,创办“真美善”书店,因为父子合作,又称“父子书店”。书店最初是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后来迁到棋盘街。据曾虚白追忆,父亲当时之所以要把书店开在上海,理由有二:“其一,想借这书店的激励,增进自己对文艺的进修,特别要透过翻译的努力吸引西方文艺的精英,来补充中国文艺的不足,上海是与西方文化接触最便利的都市;其二,想借这书店的号召,广交爱好文艺热心研究文艺的同好,经常往来,交换心得,构成几个法国式沙龙中心,蔚成一时风尚,上海是中西研究与爱好文艺人士集中的都市。”具体说来,创办真美善书店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浪漫主义的文学情怀
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认识陈季同之后,曾朴对于法国文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1901年,他编写了论述法国诗派、诗史的《吹万顷文录》和研究法国文学的读书札记《蟹沫掌录》。1913年又最先把雨果以法国革命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九十三年》译介到中国。1916年翻译出版了雨果的剧本《枭欤》。1927年起又先后翻译了雨果、莫利哀、戈恬、福楼拜、左拉、大仲马等人的戏剧作品和文艺批评30种,还撰写了有关法国文学评论、作家传记17种。其中对雨果的作品更是情有独钟,发愿要把他的戏剧名著全部翻译过来,先后译有《吕克兰斯鲍夏》、《项日乐》、《吕伯兰》、《钟楼怪人》、《欧那尼》等雨果剧作,此外还有不少小说、诗歌和散文。曾朴以拓荒者的精神,辛勤耕耘,成为近代译介雨果贡献最大的翻译家,也奠定了他作为译介法国文学先驱的地位。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心中的唯一所在。
可以说,曾朴创办名为“真美善”的书店与报刊,努力营造出法国沙龙的氛围,为了就是追求他梦想的浪漫主义情怀。曾朴曾这样放飞着对法国热情洋溢的想像:
马斯南是法国一个现代作曲家的名字,一旦我步人这条街,他的歌剧Le roi de Lahore和Werther就马上在我心里响起。黄昏的时候,当我漫步在浓荫下的人行道,Le Cid和Horace的悲剧故事就会在我的左边,朝着皋乃依路上演。而我的右侧,在莫里哀路的方向上,Tartuffe或Misanthrop嘲讽的笑声就会传人我的耳朵。辣斐德路在我的前方展开让人想到辣斐德在La princesse de Cleves中所描绘的场景和Memoires Interessants中历史场景。法国公园是我的卢森堡公园,霞飞路是我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一直愿意住在这里就是因为她们赐我这古怪美好的异域感。
从未跨出国门的曾朴,当然没有去过法国,但他借助自己的书店,倡设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化沙龙,努力创造着自己的法国世界。正是心向了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情怀,曾朴用“真美善”三个字作为书店和杂志的名字。在他看来,“真”是文学的体质,不管现实的还是想象的,“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恰如其分地描写出来,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美”是文学的组织,作者全盘统筹后,用技巧来排列配合,才能使作品整齐紧凑;“善”是文学的目的,是作品的原动力,是作品的主旨和作用。作为曾朴文学创作的出发点,“真”、“美”、“善”体现了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治,还文学以本来面目的主张。曾氏父子创立真美善书店、杂志,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实践。
2.都市空间的文化影响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3年上海成了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由一个传统的市镇向近代化都市转型。19世纪中后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中心、金融重镇、新闻出版和西学传播的中心。经过1860年代起洋务运动的洗礼,译书办报,传播西学,兴办工商企业;更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社会思潮演进,使上海成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汇聚点。据统计,1899年前上海编译的西方书籍有434中,占国内77.4%。1896年到1898年的三年间,上海就有近50种报刊创办。到20世纪初的时候,上海迎来了新学书报最为风行的时代,各类书刊如雨后春笋地涌现。1901年至1911年的十年里,上海前后出版了不下30种的日报。在1899至1911年国内出版的224种中文刊物种,在上海出版的就有68种,占同期过背期刊物数量的40%以上,日报与期刊的合计总数也已超过100种。上海以当时数量庞大的报纸刊物,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文化传媒网络,并辐射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的众多城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