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20191216172746]
内容摘要:童工问题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一问题变得空前严峻。本文围绕童工问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童工的教育情况。其中涉及童工的历史由来,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主要分童工教育的机构内容和特点三方面重点阐述童工的教育情况,以及从当时社会的儿童观、对劳动者素质需求的变化和国家干预三方面分析童工教育的影响因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英国工业革命童工教育
目 录
引言 1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 1
(一)童工的历史由来 1
(二)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1
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3
(一)童工教育的机构 3
(二)童工教育的内容 5
(三)童工教育的特点 6
三、社会环境变迁对童工教育的影响 7
(一)童年观的变迁对童工教育情况的影响 7
(二)劳动者素质需求变化对童工教育的影响 8
(三)国家对童工的干预和保护 9
四、小结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引言
近代英国下层儿童的生活近年来是西方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外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儿童或是童工的专门著述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教育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主要散落在相关论著中,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相关书籍中有关儿童及童工的生活情况及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相关的论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着重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教育情况。进而希望通过分析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对如何整治当今世界上仍屡禁不止的雇佣童工现象有所启示。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
(一)童工的历史由来
雇佣童工现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不少儿童就开始如同成人一般地从事各种劳务,多数为农业劳作。这些孩子刚能干一点儿活就被迫自己谋生,而剥削者多数时候正是他们的父母。然而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雇佣现象空前严重。年仅七八岁甚至三四岁的童工就开始普遍被雇用,进入工厂劳动。即使在博爱主义者欧文领导的新拉纳克也只是把儿童去工厂做工的年龄推迟到了十岁。“工厂不再雇佣六岁、七岁和八岁的儿童,并劝告做父母的让儿童在十岁以前受到教育,养成健康的身体。”工厂主们喜欢利用他们灵活小巧且容易训练操作的手指,或是未发育完全柔韧性良好的身体从事那些需要这些特质的精巧工作。
而童工雇佣的空前盛行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逐渐普遍,人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童工的劳动范围和性质有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童工劳动!”童工不再只是为家里的几亩耕田出一点力,事实上他们会被作为家庭的正式劳动力到工厂里打工贴补家用。特别是男孩子,一位带着男孩儿的寡妇甚至能更容易再嫁,因为她能为新的家庭带来一名劳动力。
(二)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儿童史无前例的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主们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灵活的手指小巧而易于训练,几乎能够从事各种机械生产,并且他们是十分合算的廉价劳动力。一开始,他们招收有家可归的所谓自由童工,但童工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开始了那些让我们每每回忆就心痛和惭愧的压榨剥削。
童工的来源一般是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或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般认为,工厂主雇用的大批童工主要来自教区和贫苦的工人家庭。负责教育贫穷儿童的教区,为了减轻负担,就把儿童当作商品卖给工厂主。”工厂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其中地广人稀的兰开夏最需人手。手指细小而灵巧的儿童当然是工厂主们的首选。于是他们从伦敦、伯明翰等地的教区贫民习艺所招收大量学徒,成千上万无依无靠的儿童进入工厂。很快,这些儿童的数量开始不能满足工厂主们的需求,一些贫苦的工人阶级家庭开始把孩子送进工厂,希望用他们挣到的微薄薪水补贴家用。
童工的工作强度也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工厂主人通常要为招聘来的学徒提供衣食和工厂附近用于住宿的“徒工房”。而监工们会竭尽全力监视他们的劳动,因为这些儿童的工作成果和他们的工资成正比。结果可想而知,等待学徒们的必然不会是多么公正和人性化的待遇。他们无依无靠而且弱小好欺,他们在皮鞭的催促下飞快的活动手指,甚至不能有一丝分神,因为即使惩罚的鞭子没有落下来他们也有可能在危险的器械下受伤。他们骨瘦如柴,有的不堪虐待甚至自杀。
不仅是工作强度过大,工作时间也长得难以忍受。纺织业中,十二三岁以下的童工每天劳动十三四小时。矿业,工作时间通常是十一至十二小时,而苏格兰更是长达十四小时。贪婪的工厂主们甚至发明了“夜工制”,白天做日工的工人们刚走下机床,就有另一批“夜工工人”换上去。当时的兰开夏流行一句俗语:床永不凉。
除了饱受虐待和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人身权利也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脊柱变形、肩部和两腿弯曲,恶心、头晕、腰背痛、肺结核等病症时常在他们身上产生。一批儿童可以由一个教区随意交给一个工厂主,这个工厂主也可以把他们转让给另一个工厂主。稍有差错就可能遭受严厉的惩罚,男孩子被脱掉衬衫倒挂起来,或是挂上重物。他们小小年纪就饱受各种病痛折磨,有的孩子甚至被卷进皮带,就此结束他们短暂却命运多舛的一生。
在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童工工种——扫烟囱的儿童,它的出现是近代英国建造房屋时烟囱的尺寸越来越小所直接造成的。在英国人的住宅变得更加文雅、讲究、舒适的同时,他们室内壁炉的出烟口也越来越小。“聪明的”英国人很快发现,年龄幼小的儿童完全可以胜任这种清扫烟囱的工作,设计师们甚至因为这一发现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把出烟通道设计的更为复杂、难以清扫。扫烟囱儿童的学徒生涯一般从五岁甚至更小,四岁就开始了,这种极为艰苦的工作一般都是由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担任,当然,也有被父母卖给扫烟囱师傅的。除了高负荷的工作和严厉的责罚他们还很容易面临窒息或被烧死的危险。这些最小只有三四岁的童工在他们理应接受教育的年纪里做着丝毫不逊于成人的艰苦工作,苦苦谋生。
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一)童工教育的机构
从童工恶劣的生活工作情况就可以想象他们的教育情况恐怕更加不容乐观。何况当时的英国人在用国家制度管理教育方面的动作十分迟缓,还没有开始建立面向普通民众的公立教育机构。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政权的轮番更替造成了一个直接后果:英国的宗教十分复杂。在国家尚未建立公立学校沉迷于飞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各教派对教育权的争夺和控制也从不停歇。
从18世纪80年代一直到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这期间的将近一百年里,由于政府作用的缺失,英国的民间大众教育几乎由个人、民间机构和宗教团体全部包揽,其中最为广泛和著名的是主日学校。“工业革命时期,主日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80年,英国的第一所主日学校由格洛斯特郡的一位报纸经营者罗伯特·雷克斯正式创办。在此后的十年间,雷克斯先后在格洛斯特创办了四所主日学校,从此揭开了大规模的主日学校运动的序幕。“在50年的时间里,它从1801年的2290所学校发展到1851年的23135所学校;招收的学生1788年全英国为59980人,到了1851年这个数字为260万。根据当代的统计,工人阶级子女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主日学校的登记簿上。”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的主日学校作为进行大众教育最主要的机构为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教会团体和教会直接资助办学也占很大比例。
在缺乏大众教育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教育更是极度缺乏,“工厂童工一般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不到道德和宗教的教诲”大多数穷苦的儿童进入工厂,一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以上,几乎被完全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那么童工就此与教育隔绝么?翻看资料,还是能发现一些“特例”。
在当时英国政府所属一些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议会文件中能够发现这样一些情况:
“签名者兹证明,我等每逢安息日即前往安斯沃斯·卡特罗尔公司的徒工所带领童工到芬斯卫特教堂做早礼拜,安息日下午则根据他们的能力,叫他们读圣经、新约及识字课本,并注意严守安息日规矩。
J·斯莱特,威廉·芬尼克斯
兹证明上述情况属实
巴克巴罗徒工所总管托马斯·柯沃德1816年6月25日与巴克巴罗棉纺织厂。”
另一位工厂主在回答议会调查人员的提问时这样说道:
“目前我们村大概有三所学校,我们给学校的一位老师一幢房子,供他炉火和蜡烛,年薪三十镑。每个劳动日下班后他教一个钟头的课,星期日他上主日学,不过我记不起童工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此处可以看到,或许会有一些幸运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些良知尚存的工厂主,定期让他们学习一些不系统的、零散的知识。
在苏格兰拉纳克郡的新拉纳克村,在棉纺厂里做工的童工约有五百人,他们的衣食和教育全由戴尔先生负责。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就和普通儿童一样健康可爱。拉纳克的工厂保持通风,定期清洁,孩子们上班下班和上学前都要洗澡。他们七点吃晚饭,下班后立即开始上课。拉纳克的工厂也完全不实行伤心病狂的“夜工制”,孩子们九点下课就可以休息了。“戴尔先生请来三位正式教师白天教导年幼的孩子,另聘七位教师晚上辅导孩子们,其中有一人教写字。还有一位女教师教女孩子们缝纫一位教师,偶尔教教音乐。”从罗伯特·欧文的文章里这些事迹也能得到证实。
然而,即使是新拉纳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童工的教育问题依然堪忧。在1816年4月26日,由罗伯特·皮尔从男爵主持的对罗伯特·欧文先生的提问中他提到,十七年前他从已故的戴尔先生手中买下新拉纳克的企业时发现,工厂中五百名主要从爱丁堡的济贫所招来的童工年龄一般为五六至七八岁。“因为当时公共慈善机关的主管人从错误的经济观点考虑,不肯把自己照管的儿童交给纺纱厂,除非厂主接受六岁、七岁和八岁的儿童。这样一来戴尔先生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些年龄的儿童,否则已经开办的工厂就只好关门。”虽然衣食还不错,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也挺精神,但一天十一个半小时的工作还是使他们手脚变形、发育受阻,同时,智力发育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尽管请了当地最好的教师每晚固定给他们上课,他们一般进步都很慢,甚至学习普通的字母也如此”
为了改变这些困窘的现状,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做出了伟大尝试,他于1816年耗资一万英镑在新拉纳克村的厂区建立了第一所基本接近现代标准的公共学校——“性格陶冶馆”,这所学校是新拉纳克的中心建筑,专为2~14岁的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除此之外还附设有成人教育班。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童工得以接受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主日学校,一些工厂主会在星期天带这些孩子上主日学。二是直接在工厂内进行教学,工厂主们会请有资历的人担任教师在童工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对他们进行教育。最后一类实在是极为特别的个例,即罗伯特欧文为童工能够接受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当然,这些童工还必须有足够的运气,才能够遇见一位开明的工厂主允许他们进入这些机构接受教育。
内容摘要:童工问题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一问题变得空前严峻。本文围绕童工问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童工的教育情况。其中涉及童工的历史由来,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主要分童工教育的机构内容和特点三方面重点阐述童工的教育情况,以及从当时社会的儿童观、对劳动者素质需求的变化和国家干预三方面分析童工教育的影响因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英国工业革命童工教育
目 录
引言 1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 1
(一)童工的历史由来 1
(二)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1
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3
(一)童工教育的机构 3
(二)童工教育的内容 5
(三)童工教育的特点 6
三、社会环境变迁对童工教育的影响 7
(一)童年观的变迁对童工教育情况的影响 7
(二)劳动者素质需求变化对童工教育的影响 8
(三)国家对童工的干预和保护 9
四、小结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引言
近代英国下层儿童的生活近年来是西方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外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儿童或是童工的专门著述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教育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主要散落在相关论著中,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相关书籍中有关儿童及童工的生活情况及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相关的论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着重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教育情况。进而希望通过分析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对如何整治当今世界上仍屡禁不止的雇佣童工现象有所启示。
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
(一)童工的历史由来
雇佣童工现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不少儿童就开始如同成人一般地从事各种劳务,多数为农业劳作。这些孩子刚能干一点儿活就被迫自己谋生,而剥削者多数时候正是他们的父母。然而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雇佣现象空前严重。年仅七八岁甚至三四岁的童工就开始普遍被雇用,进入工厂劳动。即使在博爱主义者欧文领导的新拉纳克也只是把儿童去工厂做工的年龄推迟到了十岁。“工厂不再雇佣六岁、七岁和八岁的儿童,并劝告做父母的让儿童在十岁以前受到教育,养成健康的身体。”工厂主们喜欢利用他们灵活小巧且容易训练操作的手指,或是未发育完全柔韧性良好的身体从事那些需要这些特质的精巧工作。
而童工雇佣的空前盛行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逐渐普遍,人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童工的劳动范围和性质有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童工劳动!”童工不再只是为家里的几亩耕田出一点力,事实上他们会被作为家庭的正式劳动力到工厂里打工贴补家用。特别是男孩子,一位带着男孩儿的寡妇甚至能更容易再嫁,因为她能为新的家庭带来一名劳动力。
(二)童工的生活工作情况
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儿童史无前例的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主们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灵活的手指小巧而易于训练,几乎能够从事各种机械生产,并且他们是十分合算的廉价劳动力。一开始,他们招收有家可归的所谓自由童工,但童工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开始了那些让我们每每回忆就心痛和惭愧的压榨剥削。
童工的来源一般是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或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般认为,工厂主雇用的大批童工主要来自教区和贫苦的工人家庭。负责教育贫穷儿童的教区,为了减轻负担,就把儿童当作商品卖给工厂主。”工厂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其中地广人稀的兰开夏最需人手。手指细小而灵巧的儿童当然是工厂主们的首选。于是他们从伦敦、伯明翰等地的教区贫民习艺所招收大量学徒,成千上万无依无靠的儿童进入工厂。很快,这些儿童的数量开始不能满足工厂主们的需求,一些贫苦的工人阶级家庭开始把孩子送进工厂,希望用他们挣到的微薄薪水补贴家用。
童工的工作强度也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工厂主人通常要为招聘来的学徒提供衣食和工厂附近用于住宿的“徒工房”。而监工们会竭尽全力监视他们的劳动,因为这些儿童的工作成果和他们的工资成正比。结果可想而知,等待学徒们的必然不会是多么公正和人性化的待遇。他们无依无靠而且弱小好欺,他们在皮鞭的催促下飞快的活动手指,甚至不能有一丝分神,因为即使惩罚的鞭子没有落下来他们也有可能在危险的器械下受伤。他们骨瘦如柴,有的不堪虐待甚至自杀。
不仅是工作强度过大,工作时间也长得难以忍受。纺织业中,十二三岁以下的童工每天劳动十三四小时。矿业,工作时间通常是十一至十二小时,而苏格兰更是长达十四小时。贪婪的工厂主们甚至发明了“夜工制”,白天做日工的工人们刚走下机床,就有另一批“夜工工人”换上去。当时的兰开夏流行一句俗语:床永不凉。
除了饱受虐待和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人身权利也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脊柱变形、肩部和两腿弯曲,恶心、头晕、腰背痛、肺结核等病症时常在他们身上产生。一批儿童可以由一个教区随意交给一个工厂主,这个工厂主也可以把他们转让给另一个工厂主。稍有差错就可能遭受严厉的惩罚,男孩子被脱掉衬衫倒挂起来,或是挂上重物。他们小小年纪就饱受各种病痛折磨,有的孩子甚至被卷进皮带,就此结束他们短暂却命运多舛的一生。
在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童工工种——扫烟囱的儿童,它的出现是近代英国建造房屋时烟囱的尺寸越来越小所直接造成的。在英国人的住宅变得更加文雅、讲究、舒适的同时,他们室内壁炉的出烟口也越来越小。“聪明的”英国人很快发现,年龄幼小的儿童完全可以胜任这种清扫烟囱的工作,设计师们甚至因为这一发现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把出烟通道设计的更为复杂、难以清扫。扫烟囱儿童的学徒生涯一般从五岁甚至更小,四岁就开始了,这种极为艰苦的工作一般都是由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担任,当然,也有被父母卖给扫烟囱师傅的。除了高负荷的工作和严厉的责罚他们还很容易面临窒息或被烧死的危险。这些最小只有三四岁的童工在他们理应接受教育的年纪里做着丝毫不逊于成人的艰苦工作,苦苦谋生。
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教育
(一)童工教育的机构
从童工恶劣的生活工作情况就可以想象他们的教育情况恐怕更加不容乐观。何况当时的英国人在用国家制度管理教育方面的动作十分迟缓,还没有开始建立面向普通民众的公立教育机构。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政权的轮番更替造成了一个直接后果:英国的宗教十分复杂。在国家尚未建立公立学校沉迷于飞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各教派对教育权的争夺和控制也从不停歇。
从18世纪80年代一直到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这期间的将近一百年里,由于政府作用的缺失,英国的民间大众教育几乎由个人、民间机构和宗教团体全部包揽,其中最为广泛和著名的是主日学校。“工业革命时期,主日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80年,英国的第一所主日学校由格洛斯特郡的一位报纸经营者罗伯特·雷克斯正式创办。在此后的十年间,雷克斯先后在格洛斯特创办了四所主日学校,从此揭开了大规模的主日学校运动的序幕。“在50年的时间里,它从1801年的2290所学校发展到1851年的23135所学校;招收的学生1788年全英国为59980人,到了1851年这个数字为260万。根据当代的统计,工人阶级子女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主日学校的登记簿上。”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的主日学校作为进行大众教育最主要的机构为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教会团体和教会直接资助办学也占很大比例。
在缺乏大众教育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教育更是极度缺乏,“工厂童工一般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不到道德和宗教的教诲”大多数穷苦的儿童进入工厂,一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以上,几乎被完全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那么童工就此与教育隔绝么?翻看资料,还是能发现一些“特例”。
在当时英国政府所属一些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议会文件中能够发现这样一些情况:
“签名者兹证明,我等每逢安息日即前往安斯沃斯·卡特罗尔公司的徒工所带领童工到芬斯卫特教堂做早礼拜,安息日下午则根据他们的能力,叫他们读圣经、新约及识字课本,并注意严守安息日规矩。
J·斯莱特,威廉·芬尼克斯
兹证明上述情况属实
巴克巴罗徒工所总管托马斯·柯沃德1816年6月25日与巴克巴罗棉纺织厂。”
另一位工厂主在回答议会调查人员的提问时这样说道:
“目前我们村大概有三所学校,我们给学校的一位老师一幢房子,供他炉火和蜡烛,年薪三十镑。每个劳动日下班后他教一个钟头的课,星期日他上主日学,不过我记不起童工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此处可以看到,或许会有一些幸运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些良知尚存的工厂主,定期让他们学习一些不系统的、零散的知识。
在苏格兰拉纳克郡的新拉纳克村,在棉纺厂里做工的童工约有五百人,他们的衣食和教育全由戴尔先生负责。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就和普通儿童一样健康可爱。拉纳克的工厂保持通风,定期清洁,孩子们上班下班和上学前都要洗澡。他们七点吃晚饭,下班后立即开始上课。拉纳克的工厂也完全不实行伤心病狂的“夜工制”,孩子们九点下课就可以休息了。“戴尔先生请来三位正式教师白天教导年幼的孩子,另聘七位教师晚上辅导孩子们,其中有一人教写字。还有一位女教师教女孩子们缝纫一位教师,偶尔教教音乐。”从罗伯特·欧文的文章里这些事迹也能得到证实。
然而,即使是新拉纳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童工的教育问题依然堪忧。在1816年4月26日,由罗伯特·皮尔从男爵主持的对罗伯特·欧文先生的提问中他提到,十七年前他从已故的戴尔先生手中买下新拉纳克的企业时发现,工厂中五百名主要从爱丁堡的济贫所招来的童工年龄一般为五六至七八岁。“因为当时公共慈善机关的主管人从错误的经济观点考虑,不肯把自己照管的儿童交给纺纱厂,除非厂主接受六岁、七岁和八岁的儿童。这样一来戴尔先生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些年龄的儿童,否则已经开办的工厂就只好关门。”虽然衣食还不错,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也挺精神,但一天十一个半小时的工作还是使他们手脚变形、发育受阻,同时,智力发育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尽管请了当地最好的教师每晚固定给他们上课,他们一般进步都很慢,甚至学习普通的字母也如此”
为了改变这些困窘的现状,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做出了伟大尝试,他于1816年耗资一万英镑在新拉纳克村的厂区建立了第一所基本接近现代标准的公共学校——“性格陶冶馆”,这所学校是新拉纳克的中心建筑,专为2~14岁的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除此之外还附设有成人教育班。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童工得以接受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主日学校,一些工厂主会在星期天带这些孩子上主日学。二是直接在工厂内进行教学,工厂主们会请有资历的人担任教师在童工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对他们进行教育。最后一类实在是极为特别的个例,即罗伯特欧文为童工能够接受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当然,这些童工还必须有足够的运气,才能够遇见一位开明的工厂主允许他们进入这些机构接受教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lsx/16.html